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活血化瘀及健脾益气法对大鼠早期脂肪肝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活血化瘀及健脾益气法对大鼠早期脂肪肝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法对大鼠早期脂肪肝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Wistar雌雄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脂肪肝组、健脾益气组和活血化瘀组。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复制早期高脂性脂肪肝模型,造模的同时分别以活血化瘀法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和健脾益气法代表方参苓白术散进行干预,观察第4周、第8周肝血流的变化及体外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大鼠早期脂肪肝肝血流量变慢,有明显血小板聚集现象,且随造模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P0.05),体外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5);而第8周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鼠早期脂肪肝肝血流量变慢,有明显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方可改善大鼠早期脂肪肝肝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抑制作用效果更显著。健脾益气方药作用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健脾益气法;早期脂肪肝;血流量;血小板聚集率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5-0069-02

脂肪肝(Fatty Liver,FL)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中的一种病理过程,是以肝细胞内甘油三酯(TG)蓄积过多为主要病理改变。其已成为当代肝病领域的新挑战。祖国医学并无脂肪肝的病名,但从症状表现与脂肪肝相似者很早就有论述。根据其病因认为脂肪肝应“从湿毒而治、“从痰而治”嘲、“从瘀而治”等观点,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疏肝解郁、健脾化湿祛痰为基本大法。笔者以早期脂肪肝为研究重点,研究不同时间点活血化瘀及健脾益气法对大鼠早期高脂性脂肪肝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动态比较两种治法的优劣,初步探讨高脂性早期脂肪肝防治的治法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Wistar大鼠(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清洁级,体重(200±20)g,雌雄各半。动物合格证号:SCXK(111)2004-16。自由采食、自由饮水。适应环境一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脂肪肝组、活血化瘀组、健脾益气组,每组16只。

1.2 药物活血化瘀法使用方药:膈下逐瘀汤,选自《医林改错》,五灵脂9g,当归9g,川芎6g,桃仁9g,丹皮6g,赤芍6g,乌药6g,延胡索3g,甘草9g,香附3g,红花9g,枳壳5g。健脾益气法使用方药:参苓白术散,选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莲子肉5g,薏苡仁5g,缩砂仁5g,桔梗5g,白扁豆7,5g,茯苓10g,人参10g,甘草lOg,白术10g,山药lOg。以上药物购自云南中医学院门诊部。

1.3 主要仪器 LBY-NJ2血液凝聚仪,北京普利生科贸集团产。多普勒脑血流图仪,Type PF5001,serial No,1691,Manu{actured 2005,Made in Sweden。

1.4 方法常规饲养1周后,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均饲以高脂饲料(88%普通饲料+10%猪油+2%胆固醇)。从试验开始的第1 d即给药,正常组、脂肪肝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健脾益气组灌胃给予参苓白术散,活血化瘀组灌胃给予膈下逐瘀汤,每天1次。分别于第4周、第8周每组随机取8只大鼠,禁食12 h,以10%水合氯醛溶液0.25 mL/100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后,进行以下指标的检测。

1.4.1 对大鼠早期脂肪肝第4周、第8周肝血流的影响动物麻醉后,剖开腹腔有效暴露肝脏,用激光多普勒脑血流图仪分别观测第4周、第8周肝血流的变化,每只动物观察5 min,用计算机统计结果并分析。

1.4.2 对大鼠早期脂肪肝第4周、第8周体外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颈总动脉取血用3.8%枸橼酸钠抗凝,收集于塑料试管中,血液与抗凝剂容积比9:1。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和贫血小板血浆(platelet―poor plasma,PPP),用比浊法分别测定第4周、第8周样本血小板聚集率。

1.5 统计方法采用SPSSII,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结果以x±s表示,如果数据符合正态性分布,方差齐用t检验,方差不齐用t’检验。如果数据不符合正态性分布,方差不齐采用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及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Wilcoxon)法。

2 结果

2.1 对大鼠早期脂肪肝肝血流量的影响在大鼠实验性脂肪肝第4周及第8周,实验性脂肪肝组肝血流量与正常组相比,前者的肝血流明显降低(P

与正常组比较,“P

2.1 对大鼠早期脂肪肝体外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在大鼠实验性脂肪肝第4周及第8周,实验性脂肪肝组体外血小板聚集率与正常组相比,前者明显增高(P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脂肪肝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或饮酒无度,致使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湿热蕴积于脾胃,痰湿内生,气滞血瘀,最终导致气滞、痰湿、瘀血互结,积于胁下而成。其病变主要在肝脾两脏。有学者提出,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以肝郁脾虚,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为主要病机,治宜疏肝健脾益气为主,同时要注意祛除致病因素、治疗原发疾病;中期主要表现为痰湿内阻或湿热蕴结,主以祛湿化痰清热之法,阻断病势;晚期痰瘀互结证候突出,并常兼见正气不足之证,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法治疗为主,同时扶正之剂不可或缺。主张疏肝健脾法应贯穿其治疗的始终。

血液流变学即血液及有形成分的流变学特征,包括血液的粘弹性、触变性、红细胞的变形性和聚集性以及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性等。虽然引起血液流变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其发生机制不外乎血液的各组分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其共同结果是血液粘度度显著增高。脂肪肝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较正常人显著升高,提示脂肪肝时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成分的变化与脂肪肝的形成密切相关。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对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有直接影响,可使病变的肝组织进一步缺血,加重原有的肝区病变。故在治疗时应积极设法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流动性,对提高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TXA2和PGl2存在于众多脏器及组织中,是一种局部激素。血栓素A2(TX&)主要是由血小板微粒体合成,是目前最强的血小板聚集物质和促血管收缩物质。前列环素(PGI2)是由血管壁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的一种抗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的生物活性物质。对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比腺苷强1000多倍。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小板经过凝血酶、胶原等诱导物的作用下激活自身的膜磷脂A2,后者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磷脂而游离出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化酶作用转变为过氧化物(PGG2、PGH2),进一步被血小板TXA2合成酶作用下生成TXA2,引起体内TXA2升高。在TXA2升高的同时又促进血管内皮合成PGl2相应升高,以维持机体TXA2/PGI2的动态平衡。由于某些病理因素引起TX&和PGI2平衡失调所出现的血小板聚集、血管痉挛收缩、血栓形成或微循环障碍等,常被认为是临床血瘀证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各种慢性肝病患者有TXA2/PGI2失调,表现为PGI2、TXA2升高或降低。

本实验中给予活血化瘀及健脾益气方药干预后,我们发现活血化瘀方药可改善大鼠早期脂肪肝肝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抑制作用效果更显著。然而健脾益气方药作用效果不明显。由此推测,活血化瘀方药改善大鼠早期脂肪肝肝血流量的机制之一是抑制血小板聚集,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可能与调节1XA2-PGI2有关,但是否必然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本实验结果显示,大鼠早期脂肪肝肝血流量变慢,有明显血小板聚集现象,且随造模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由此可推测,大鼠早期脂肪肝即有血瘀证表现,而并不是在疾病的晚期阶段(肝纤维化、肝硬化)才出现。故我们提出“活血化瘀法应贯穿脂肪肝治疗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