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如何正确定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如何正确定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探究式教学在国内外研究的不是很多,而且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不过大体的涵义还是相同的。我们更多地采用下面的定义:探究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获取知识,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帮助学生形成研究科学的积极态度,掌握研究科学的基木方法,提高研究科学所必需的探究能力。虽然探究教学从本质上说突出了在探究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但不等于教师的作用减小了,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另外,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和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虽有其相似的一面,但毕竟有很大的不同。科学家的思维过程需通过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法加工,还原为学生的思维过程。

一般对于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角色的看法,往往比较突出强调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教师要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探究的本质。但这些还不能完全满足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另外,在对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运用条件中,其实都强调了教师的上述功能和作用,即使是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也都普遍强调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只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没有充分把握罢了(主要是理念方而的影响)。所以,在数学探究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之外,更要充当的是一个“探究者”、“反思实践者”。不仅需要对知识的探究,更需要对“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探究。在反思与实践中进行与学生平等的学习,相互促进与成长.数学探究式教学不仅应注意帮助学生较好地去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而且也应十分重视如何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整体性的认知网络。即就知识而言,我们“不应求全、而应求联”。

在非课堂上的探究式教学活动,笔者认为,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角色扮演以外,教师有时还要充当其他的一些角色。比如,在探究式教学中,有时你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利用常见的搜索引擎,有那些可用的数学网络资源等等。所以作为教师,你要更熟悉现代网络工具。在一些探究式课题中,有时还要用到工程计算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电脑作图软件等,教师也要在必要时对相关软件进行自学,和学生共同进步,提高自身素质。这时,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已经不是一个数学教师这么简单的身份了。知识面要更广,技能要求也更多、更专业。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讲,教师又扮演了一个合作者或者上面提到的探究者的角色,自己在探究式教学中也充即充当了教师又充当了学生双重角色,师生共同进步。这不光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日后的教学氛围更合协、融洽。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还要充当一个反思实践者的角色,对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比如选题的优良性,活动组织得是否得当,引导得是否成功,活动进行中出现了那些预料之外的困难和结果,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否得到加强及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学生那些方面的数学能力得到了加强,有那些收获和不足之处等等。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当传统观念中的角色,还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充当起相应的角色。教师还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长、个性特点等,确立自已有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要注意什么样的角色才最有利于学生,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不是权威,而是伙伴;不是标准的制定者,而是知识的共同探索者。

为了更好地在探究式教学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学生现有数学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足够的、学习新材料所需要的相关概念,没有的要补充,学过但可能遗忘的要复习。

第二,了解学生是否具各有关的操作方式。操作方式不具备,只有一些不能建立起相互联系的数学知识要素,也不能用来同化新知识。

第三,分析新材料与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中相关观念间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关系不同,其同化模式也不同,而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同化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之间可以构成下位关系、上位关系、并列结合关系。

第四,激发与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第五,注意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和猜想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注重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施良方等选编《国际教育展望[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2]张军鹏《理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

[3]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4]柴西芹《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