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借“作业”以加强研究性学习过程管理的时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借“作业”以加强研究性学习过程管理的时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作业”的诞生

和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一般要经历选题、开题、实施、结题和评价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实施又有若干过程,加上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责任,学生被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但学生尚未能深入了解这一点,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时往往不知道接下去该怎么办,就等着你给他们 “下死命令”。而从教师的角度看,一星期也就一次上课时间,比较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从而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于是,我们想到了借鉴其它学科的作业布置,研究性学习也在每星期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他们及时上交,既方便了解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更有利于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

二、对“作业”的分步实施

研究性学习毕竟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无法完全依据教材内容,设置一章一节的同步练习之类的作业。我们决定先从整一学年着手进行宏观布局,然后结合教材及研究性学习活动步骤再加以逐步具体细化。

(一)统筹规划,做好全学年安排。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学期:

第1周,初步了解、认识研究性学习(是什么、为什么);

第2周,进一步了解、认识研究性学习(怎么进行);

第3~4周,学会提出问题;

第5周,组建研究小组(3―8人),寻找导师,完成相应活动;

第6周,学会带着问题查资料;

第7~8周,把问题转化为课题,与导师一起进行可行性分析,最终确立研究课题;

第9~10周,学习研究方案的设计,学习撰写开题报告;

第11~12周,撰写开题报告,准备开题论证;

第13~14周,开题报告展示、交流、评比;

第15~17周,学习如何收集合适的信息,为自己的课题搜集资料;

第18~19周,继续收集信息资料;

第二学期:

第1~2周,整理所收集的材料,准备进行中期展示;

第3~4周,进行中期汇报;

第5~6周,调整计划,继续收集信息资料;

第7~9周,理论学习《数据处理》,小组对自己所收集的数据材料进行适当合理的处理;

第10~12周,理论学习并撰写结题报告,写好个人小结(400字);

第12~13周,理论学习《课堂报告》,制作课件或展板等,做好展示准备;

第14周,理论学习《学习评价》,并对自己的课题进行自评、互评和总结;

第15~17周,各小组进行结题报告展示,自评、互评,推荐优秀者;

第18~19周,研究性学习活动优秀成果展示;

第20周,研究性学习成绩及学分测评。

(二)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步骤,设计不同的分时段任务作为“作业”。

1、预备阶段的“作业”

在正式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所以我们布置的第一个“作业”是浏览这门课的教材,重点是引言部分。为让它落到实处,我们提出了几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找到答案。这些问题是:

①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

②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什么特点?

③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怎么开展的,它需要经历怎样一个过程?

2、第一阶段的“作业”

在了解了这门课程后,接着进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阶段――明确研究课题。这一阶段,我们把它分解为提出问题、确定研究问题、带着问题查资料、明确研究课题以及组建课题小组与寻找导师等内容。于是相应的,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作业”(具体记录在《嵊州二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手册》上,手册见附件,略):

①从日常生活、学科学习等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量越多越好。

②寻找合适的伙伴组成课题小组,组员之间最好是能互补的,并选好组长。

③确定研究问题,寻找合适的导师。

④带着问题查资料,要求每人查阅5篇左右的文献资料,并做好记录。

⑤明确研究课题,确定课题的类型,并要求与导师一起做好可行性分析。

3、第二阶段的“作业”

第二阶段――制定课题方案,主要是明确研究框架的设计、形成课题方案、以及进行课题论证等。这一阶段的几个“作业”也就很明确了,分别是:

① 设计课题方案,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

②进行开题论证(主要是展示、修改开题报告)。要求针对以下开题报告评价的内容:开题报告的框架结构是否完整(15%);“背景”及“目的、意义”的内容是否详实(25%);“研究计划”是否完备、合理、可行(40%);做好发言人声音是否清晰、响亮,仪态是否大方,普通话是否标准(10%);面对老师、同学的发问,是否谦逊有礼,回答是否到位(10%)。做好本“作业”。

4、第三阶段的“作业”

第三阶段――实施课题方案,教材的内容就两个:信息的收集与信息的整理,但是对于我们的管理来说却是最难的阶段。实施的过程是很难跟踪的,加上教师的人手又不足,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作业”布置,着实是化了我们较多的心思。因为课题类型的不同,所以收集信息的方法有所区别。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也进行了区别对待。对于调查研究类课题,我们主要是要求设计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并做好相应的统计、记录、分析等工作。为使落到实处,我们专门设计了几份表格让学生填写,并要求及时上交。这些表格有:活动情况记录表、访谈活动记录表、实验活动记录表、研究周记表等。

这些表格,要求根据课题类型选择其中的几张完成,但是“研究周记表”是每个小组都要做记录的,不管是哪种课题类型。我们还特意在表底注明了:“此表每周记录一次,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记录员,并请导师签署意见。”一方面是希望借此调动每个组员积极参与研究方案的实施;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这份表格,课程专业教师与导师都可以跟踪了解各课题小组的研究进展,方便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指导,同时也起到加强管理的作用。

5、研究中期的“作业”

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大概是第二学期初期,我们要求各小组对自己的课题研究进行中期汇报。

有了这份“作业”,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小组做好研究计划方案的调整,让每个小组更好地投入到后期的研究工作中。

6、第四阶段的“作业”

第四阶段――完成结题报告,主要是结题报告的撰写及展示,“作业”也就是这两个。因为这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为了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要求结题报告的写作以一人为主,但全员参与,建议把报告分解成几块内容,分别叫组员落实完成。结题报告的展示也是如此。在各个部分清清楚楚地签上负责人的名字,以备核实。

结题报告主要应包含四大内容:封面、摘要、正文、附件。封面包括课题名称、学校、班级、课题组构成、第一执笔人、研究时间。摘要要求是对正文的高度浓缩,字数控制在250字以内。正文需要包括题目、课题背景、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及分析、致谢、参考文献等内容。附件又分四块内容:开题报告、活动记录、小论文、相关活动照片等。

对书面的结题报告及其展示,我们要进行评价,为此设计了相应的评价表,让学生在完成这阶段的“作业”时进行对照,以更好地完成。

7、最后的“作业”

最后,要求每个小组完成《嵊州二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手册》的记录。“作业”至此全部结束。

三、对“作业”的反思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探索,证明有了相应的“作业”布置,对学生课题小组的整个研究过程起到了较好的管理作

用,效果还可以。

但是,采取“作业”布置的形式,特别是种种表格的设计,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个角度看,我们似乎更多地关注了其考量的两个指标――学习速度和学习结果,却有些忽视第三个指标――学习体验。说到底,我们想要加强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管理,其最终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而考量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应该是三个指标的综合,而不能仅仅是其中的部分,即使是大部分也是不够理想的。

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个以“作业”为依托所起的管理作用以及效果,是对于整个课题研究小组而言的。对于个人,对于单个的组员来讲,我们所依托的“作业”,似乎还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有少数人还是像“寄生虫”似的,没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对他们而言,研究性学习尽管已是必修课程之一,已经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但还不能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而且,这些人其它学科的学习成绩往往也是比较差的,感觉没有任何动力似的。如何把这些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也许又可以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来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