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奏响富有韵味的美丽乐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奏响富有韵味的美丽乐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水厂路小学,是镶嵌在奔流的汉江之滨的一所名校。武汉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水厂——宗关水厂与学校毗邻,水厂路小学也因此而得名。

2006年,我校因地制宜提出了“水育文化”的办学理念,其意在师生中弘扬“水”为生命之源、文化之源,谋福万物,滋补万物,推崇“水”的优秀品质,探索“水育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挥“水育文化”的独特功能,逐步打造了“水育文化”的办学特色。

一、“水育文化”的诞生。

“水为万物之源”。水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在人类历史上,它也是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即“水文化”。

“水”虽然无人不知,可是人们对“水”的功能和价值并没深究。我们在探究中发现,以水为原点的生态教育和水文化建设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2006年联合国把“世界水日”主题确定为“水与文化”。我们也发现,“水文化”表现出了巨大的教育价值:水可喻理,可以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水可明志,可以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师生,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类自身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可导行,可以引导师生逐步形成珍惜水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行动导向。

教育的功能是“育人”,文化的功能是“化人”。基于对“水文化”的深刻认识,我校明确提出了“寻精神生命之源,奠终身发展之基”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水育文化”为价值导向的办学特色,即“水育文化”是以“水文化”为载体,依托教育来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唤醒全社会的水意识,认识“水”的价值,发扬“水”的精神,树立“水”的形象,培育“爱水”、“惜水”的品质。

在“水育文化”特色引领下,我校重新梳理了办学思路。在内容上重点建设“水”观念文化、“水”行为文化、“水”环境文化、“水”课程文化和“水”制度文化。在目标上要引导师生“像水一样做人,像水一样做事”。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校构建了“水育文化”教育模式:“环境文化熏陶、学科课程渗透、校本课程深化、常规管理落实、综合实践拓展”五位一体的实施体系。

二、独特的“水韵”风景。

校园环境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才能给学校带来新鲜活力和强大生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遵循“整体规划,凸现‘水育’,彰显特色”的原则。以“水韵”为主题,确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框架:一是以蓝色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色调;二是以七彩河流和卡通人物“水宝宝”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图案;三是以“水”及相关链接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内容。让校园环境自然体现出“水育文化”特有的底蕴,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让每一处设计,都成为“水育文化”的载体,让学生感受到“水育文化”的博大精深。

校门上有着活泼的七彩河流,进门是水幕墙,墙上“上善若水”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浓缩了“水育文化”的精髓,让人们对学校特色文化一目了然。

文化墙下的池塘里,漂亮的锦鲤悠闲地游来游去。孩子们围着池塘、看着小鱼、听着潺潺的水声,沐浴着阳光,感受着别样的轻松与快乐。

这样的水景,随处可见。洗手间外的墙上,师生亲手绘制了大鲨鱼、小乌龟、水草、小屋图画,让这里变成了有趣的“海底世界”。每个教室门口,都有关于水的宣传画,“名水篇”,介绍的是中外有名的江河湖海;“水利篇”,介绍了水资源的开发;“环保篇”,是关于水资源保护的;“励志篇”,则讲述着水的故事。

每层楼的拐弯处,展示的是师生的书法作品,如《水调歌头》、《岳阳楼记》等;休闲长廊里,悬挂了师生的刺绣作品,其中最有价值的便是学校的镇校之宝——《清明上河图》,这是全校师生花费一个暑假的时间,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它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作品本身的价值,象征着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锲而不舍。

教室里则是另外一番“风景”,有的用高雅大气的书画,有的用精巧秀气的手工制作阐释着各有特色的“水育文化”班级愿景。不仅如此,学生胸前的“水宝宝”徽章、校徽等,校园的每一处细节,都沐浴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这一切都默默塑造着学生的心灵。

每天,水厂路小学的校园里,师生的欢笑声、琅琅的读书声和“水韵”的瀑布声交汇成了美丽乐章

三、开发校本课程,丰富特色文化。

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文化的载体。“水育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丰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我们编写了“水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结合基础教育的学科特点,我们收集了部分水的科学常识,有关水的诗歌、散文、歌曲,有关赞美水的品质、精神和哲理的文章,整理出“水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依托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我们不断从新视角、新空间来丰富“水育文化”内容,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师生的人生境界。

我校的校本课程分为四大系列,分别为:水之形、水之韵、水之艺、水之德。四大系列的目标定位如下:

水之形:有关水的外在形态、水的特性、水利、水资源、水进化、水保护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自然形态中的水。

水之韵:精选水的名篇,目的在于诵读积累,了解有关水的中国历史文化。

水之艺:聚集水的音乐名曲、美术名画、手工作品,目的在于欣赏水的艺术属性。

水之德:阐发水的品德与精神,目的在于学习、体悟水的品质。

我们按年段特点编写这套教材,以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内容上也是图文并茂、简单易懂。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除此之外,我们还解放思想,将“水育文化”的核心价值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已形成了《“水育文化”练习设计集》及《“水育文化”教学设计集》。

四、在活动中品水、悟水,

为了让无形的文化物化为全体师生的言行,从而深化“水育文化”的丰富内涵,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中师生们也逐渐走近水、深入地了解水、学习水……

一是开展“学习行”活动。我们认为,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比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精神引领比专业引领更重要。我校通过开展读书、水育论坛等活动,引领教师追求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点燃教师教育的激情。学校党支部利用中心组和教师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大家学习、提炼有关“水育文化”的知识,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论坛,美景美文展播活动。针对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我们的培训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见缝插针,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校实际,除教研活动时间外,我们规定了几个工作日:如每年9月的第一周周五为班主任日;每周三为科研日;每周二下午4:00~5:00为全校教师业务学习日。主题论坛活动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教师是论坛的主人,论坛上大家畅所欲言。

二是开展“美丽行”活动。为了提升教职工的外在形象,我校邀请了形象管理专家为教师开起了专场礼仪知识讲座,教职工受益匪浅。工会以“水育文化”为主题,组织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如“水育文化”知识竞赛,教师节“水育文化”系列游戏、“水之韵”诗歌朗诵大赛,还有别开生面的“水之雅服装秀”比赛。通过以上活动,让老师们品水、悟水,感受水之美、水之德。

三是争做“水宝宝”活动。根据“水育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我们制定出十类“水宝宝”的评比标准,即:亲和水宝宝、坚韧水宝宝、奉献水宝宝、爱心水宝宝、公正水宝宝、和谐水宝宝、勇敢水宝宝、环保水宝宝、民主水宝宝、灵动水宝宝。凡是达到要求的学生都可获得不同类型的“水宝宝”称号。最具代表性的“水宝宝”事迹还会在“水宝宝事迹栏”里展出。“水宝宝”评比在学生中起到了自发自觉导行的作用。

四是“和谐灵动”课堂的创评活动。为实施水育课堂教学,学校特别制定了水育课堂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即“和谐灵动课堂”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1)基本思路:“和谐灵动课堂”观察评价标准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水育文化”的重要途径和策略。“和谐灵动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是通过“和谐灵动的教学”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实现师生主动、全面发展。因而,我们在建构“和谐灵动课堂”,进行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评价时,以师生的双边活动作为观察对象,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包括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对象,以教师的行为(狭义的教学)作为分析、反思的对象。“和谐灵动课堂”的教学评价中,科学、细致的观察是基础,评价“学”是依据,分析“教”是手段,改进“教”与“学”是目的——促进师生主动、全面发展。(2)基本理念:“和谐灵动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以学定教,整体优化”。我们所说的“和谐”,一是指生命论的和谐,即在课堂中生生、师生和谐相处,合作交流,教学相长;二是指系统论的和谐,即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扎实高效。“灵动”是指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和教学目标了然于心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和学生暴露的问题,灵活应对,及时调整教案,进行“二次备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生生、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最终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目的。

五是“水宝宝游园会”活动。学校在新建的操场上设有多个活动区域,如民俗村、天南海北(美食部落)、玩具总动员、动物广场、科技乐园、烧烤城、书吧、交换空间(用自己不用的物品和别人交换)、明星制造(用自己动手做的饰品、服饰装扮同学)、运动地带(有踩高跷、跳竹竿舞等运动),开展“水之乐园”的实践活动。每个年级选两个班承办(自由申报),每个班获得“水宝宝”称号的学生可优先获得策划权和主办权。

六是“星级水滴班级”创建活动。学校每天由各部门发放各种类型的“小水滴”奖牌(如“卫生小水滴”、“路队小水滴”等),喻示“天天坚持好习惯,必定水滴能石穿”的含意,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小水滴”评价标准,将养成教育与“星级水滴班级”的创建相结合,使之更为科学、实用。每周评选出“金水滴”班级和“银水滴”班级,由此促进文明班风的形成,推动班级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把文化“装进”制度。

文化要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制度是最好的载体之一。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更加提升教师对制度的认同过程。因此,制度建设上我校突出了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几年来,在“水育文化”建设中,我校发挥“水育文化”价值导向作用,丰富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升了学校管理的水平。

一是制度内容体现“滋养万物”——水的“奉献”品质。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水的品质相符合——滋养万物、默默奉献。因此,我们在学校制度建设时也格外引导教师去形成敬业、奉献的职业意识。如《副班主任工作职责》的诞生,其理念就是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个教师都站在育人一线滋养学生。

二是制度执行体现水满即平——水的“公正”品质。学校各项制度一旦制定,就成为学校人人遵守的准则,而不能厚此薄彼。因此我们在制度执行中做到了规范严格、公正公平、一贯到底。

三是制度完善体现顺势而变——水的“灵动至善”品质。制度是把“双刃剑”。制度可以统一方向、提高效率,但用得不好也会限制创造、泯灭活力。因此,我们不断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寻找最适合学校的管理制度。如我们每一项制度,在实施前都会认真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反复磨合,沟通交流,直至达成共识。每学期,我们还会根据执行情况对制度进行重新修订。

制度也是有文化味道的,我们在制定制度时特别注意“与人为善”,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和谐统一。学校的“规定”都留有充分的余地,体现人情味。正因为此,教师才把自己真正当成了学校的主人,对学校产生了归属感,与学校共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