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独生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生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对幼儿学习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及长大成人后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早期交往能力差的儿童,在成年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较差。相反,交往能力强的儿童其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强,学习成绩也相对较好。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相应的心理素质在早期已定雏形,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而独生幼儿因其成长生活的特殊性,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独生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02-02

独生幼儿是指独生子或独生女,无同胞兄弟姐妹,或无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能否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能否适应社会决定了生存与否。因此,关于个体社会适应的问题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热点。自从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便进入千家万户,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数量已达到9 000万。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条件和教养环境,在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良表现。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态度和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更易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一、独生幼儿社会交往的现状

(一)交往范围小

幼儿交往范围的表现:一是年龄越小交往范围越小,交往范围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中自己熟悉认识的人群,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交往最多的是父母。二是走亲访友机会少,幼儿园中与成人的交往主要是本班老师和自己熟悉的其他老师,不熟悉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幼儿很少主动与他们交往。三是同龄班幼儿交往最多的是与自己性格、爱好相同的同性同伴,这种现象年龄越大越突出。

(二)交往机会少

现代社会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工作忙,没时间和孩子交往,孩子常常一人在家,即使大人在家,也是大人忙家务,孩子自己玩。即使是和同楼同院的小伙伴玩,家长也很少放手让孩子交往,怕孩子吃亏、怕有危险、怕带小伙伴回家把家里弄乱。不让孩子出门,不带孩子交往,长此以往,使很多孩子性格孤僻,不懂得谦让合作,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交往了。

(三)交往技能差

幼儿在交往中,不懂得怎样遵守行为准则,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礼貌待人,争抢多、哭闹多。有的表现出害羞、缺乏自信,有的则表现出霸道、占有欲强。

二、影响独生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几乎是无条件地满足;但也有些家庭因为工作忙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幼儿在家庭中被忽略。这些都影响着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乏与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表现为中心,缺乏助人为乐、同情等品质。而且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着教育不一致的因素。在一个家庭中,往往爸爸妈妈教育方法是一套,爷爷奶奶又是另一套。经常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孩子做错了事情,爸爸妈妈批评时,爷爷奶奶却护着孩子;或是当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被爸爸妈妈拒绝时,回头找爷爷奶奶求助,马上就得到了满足。长此以来,孩子会越发的任性、不听指挥。

(二)幼儿园因素

传统教育的实质是权威主义,这就导致幼儿不愿与老师交流,不愿意与小朋友多探讨、交流问题。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制度很是混乱,很多幼儿园设施很简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幼教老师素质差,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学习、教育。

(三)社会因素

高楼林立的现代社区居住环境虽然使家庭内部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但相对封闭的空间使邻里之间的社会交往急剧减少,大大限制了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不利于其自我意识、探索欲望和开朗性格的形成。以前大多是居住平房,孩子们可以在外面自由活动,与人接触的机会很多,交往的空间很宽广。而现今的独生子女太孤单了,钢筋水泥、高楼深院仿佛给他们构筑了一个个小笼子,里面的出不来,外面的进不去。

三、改善独生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对策

(一)针对家庭因素

1.关注幼儿情感

从新生婴儿诞生时,就有情感体验,当母亲哺乳时,婴儿报之以微笑;父母买来新的玩具,婴儿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就是亲子之情的体现。他们更喜欢与同伴交往,以幼儿相互之间能懂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是和成人之间的沟通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所以,家长要想方设法为幼儿与人沟通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关注幼儿的情感需要。

2.引导幼儿主动交往

学会与他人交往不仅仅是父母的简单说教,幼儿要想真正学会与人主动交往,必须在实践多多锻炼。当今社会,一般都是三口之家,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从小就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玩耍,父母教育方式又存在不妥之处,对其严加看管,幼儿对外界的好奇之心逐渐被抹杀,独自封闭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在与伙伴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畏惧,不能主动交往。父母应转变观念,为幼儿将来成人成才着想,鼓励幼儿大胆交往,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多走出家门,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嬉戏玩耍、互帮互助的情境中,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升。

3.引导幼儿掌握交往技巧

在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应利用一切契机帮助幼儿学会交往,掌握一些简单的人际交往技巧,这样在平常潜移默化的掌握中,幼儿不知不觉就掌握了人际交往的要领。如在幼儿接电话时,告诉幼儿接电话的礼貌用语、顺序;在家人身体不适时,指导幼儿去学着问候、照顾病人;教幼儿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去帮助处在困境中的人;教幼儿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礼貌待人。

4.树立交往榜样

父母的一举一动,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的坏习惯会严重影响幼儿的成长。父母如果仅仅口头说教幼儿正确交往,而自己所作所为却与此大相径庭,这样幼儿上行下效,根本不会真正与人交往。但如果父母能够树立交往榜样,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则会给幼儿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

5.增强幼儿交往信心

马卡连柯认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因此,当幼儿主动与人交往时要及时给予肯定,不要吝啬赞美之词,及时的表扬会强化巩固幼儿积极的交往行为,树立幼儿交往信心,不能一味批评打骂,否则只会养成幼儿畏惧退缩的性格。

(二)针对幼儿园因素

1.做到以身作则,进行随机教育

教育者也应当以身作则,为幼儿交往树立榜样,在平常教学中渗透教育理念。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理论,揭示了榜样在儿童社会学习和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榜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幼儿教师应利用幼儿喜欢观察、爱模仿的特点,引导幼儿展开交往。教师要善于观察,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引导。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要启发幼儿互帮互助,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消除独生子女惯有的弊病。引导幼儿掌握“对不起”、“你好”、“谢谢”等礼貌用语。这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被引向正确与人交往的轨道中。

2.开展教育活动,激发交往意愿

日常教学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对幼儿实施集体教育,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幼儿深刻把握交往原则。因此,教师应设计出正确的教学活动。如:通过讲述《萝卜回来了》的小故事,教育幼儿不能自私自利,要能为他人着想,互帮互助才能共同进步。《拼红心》活动使用视频、计算机教育手段让孩子认识到霸道无理、退缩畏惧是错误的交往方式,最后教给正确的交往方法。通过讲述童话《牵牛花》的故事,使幼儿掌握用一些基本的言语与他人有效沟通的方式。

3.开展游戏活动,创造交往环境

幼儿天性好玩,教师如能把握幼儿这种天性,因势利导,运用在人际交往中,必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行丰富多彩的游戏,使幼儿好玩的天性得到尽情的发挥。教师应设计出适合幼儿进行人际交往的游戏,游戏应渗透交往能力的五个方面——合作、谦让、帮助、遵守规则、分享,幼儿在游戏中就能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寓教于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利用社区活动,巩固交往技能

交往的场所不能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应拓展交往空间,为幼儿交往提供一切交往的可能。比如组织去公园游玩参观,去超市等人多的地方向别人主动问好,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帮助别人。诸如此类的社区活动将幼儿的交往技能灵活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这样在实际中所获得的技能远比口头说教给幼儿带来的影响更深刻。

5.克服幼儿“自我中心”

幼儿的“自我中心”是其人际交往中显著的弊病。教师要多设法创造条件,使幼儿享受到分享的乐趣,例如安排一项任务,当共同完成时,给予物质奖励。这样在合作中,幼儿体验到分享成功的喜悦,与他人交往的乐趣,与小伙伴齐心协力完成了一项任务。

参考文献:

[1]苏颂兴.上海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2).

[2]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3]叶松庆.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与特点[J].青年研究,1998,(6).

[4]陈科文.关于独生子女合群性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报,1985,(3).

[5]白乙拉.五至十一二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往的调查与比较[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2,(4).

[6]范存仁,万传文,等.个性品质:小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J].心理科学,1994,(2).

[7]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摘要)[J].青年研究,1997,(6).

[8]景怀斌.独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若干社会性心理品质的比较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6).

[9]张梅.家长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