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她给我一本书,然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她给我一本书,然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波兰诗人辛波丝卡在《旅行挽歌》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全都是我的,但无一为我所有,无一为记忆所有,只有在注视时属于我。”辛波丝卡以此概括“我”与风景的关系:如果不能凝神于风景,风景对“我”而言就等同于虚无。台湾作家杨照有相似体验,他曾撰文介绍自己多年前的一次旅游经历:壮丽的美国大峡谷,前一晚使他几乎落泪,第二天却无法让他感动。最后他发现,原来是自己的状态出了问题,长期依赖咖啡的他,在缺少咖啡因时,感官封闭了一半,对美景视若无睹。解决的方法很简单,一杯咖啡,让他重拾昨晚的感动。杨照当然不是为咖啡做广告,他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必须有一定的准备,否则再美好的东西都进入不了我们的感官系统。

辛波丝卡的诗与杨照的感悟,不仅可概括人与风景的关系,也可延伸至人与社会以至世界的关系。有了一定的准备,才能发现与领略世界的辽阔奇妙;在“注视”中,风景于人才有了意义,而人也以此确立自身的存在,化解焦虑,对抗虚无。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最大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让孩子们作好“一定的准备”,学会“注视”,以免错失本可如大峡谷般壮丽的人生。

如何理解这“一定的准备”呢?我的理解是,这准备并非外加的知识,更非物质的占有,而是人自身所具有的,且可不断生长的灵性。教师所要做的是,唤醒并守护孩子珍贵而脆弱的灵性,再让灵性唤醒原本处于黑暗蒙昧中的孩子的“自我”,使其睁开眼睛,热爱并探究这个令人惊异的世界。

法国电影《与玛格丽度的午后》,讲述的就是一个灵性被唤醒的故事。法国国宝级演员杰拉尔·德帕迪约扮演的基曼,平时打理一个小小的菜园,有空了就和朋友们泡小酒吧。他外表粗野,却有一颗不为人知的温柔善良的心灵:他熟悉广场上的十九只鸽子,如同熟悉自己的孩子,并给每只鸽子都取了可爱的名字。鸽子使他结识了一位同样喜爱鸽子的老太太玛格丽特。玛格丽特是一个退休的农艺学家,几乎花了一生的时间周游世界和阅读文学作品。在广场旁的长椅上,玛格丽特试着给基曼朗读小说,没有任何阅读基础,连莫泊桑是谁都不知道的基曼,开始了他特殊的阅读——听读。

玛格丽特发现基曼虽然识字很少,却是一个出色的“听读者”。他能随着她的朗读,想象出加缪《鼠疫》中所描述的恐怖画面;他有出色的记忆力,仅凭一次听读,就能记住打动他的语句。这样一个出色的“听读者”,却有严重的阅读障碍:童年时,老师肆意嘲讽朗读出错的他,同学们也随之哄笑。他对阅读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恐惧,对学习、对爱都失去了信心。最后,对玛格丽特的爱,对阅读的爱,使他克服了障碍,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并且重拾对自己的信心:自己是有能力去爱,并给予所爱的人幸福的。

玛格丽特使基曼获得了重生,而她所做的,只是唤醒他心中沉睡的灵性。那灵性,如同一颗种子,曾被粗暴地践踏,埋入冰雪,但多年后,终于在玛格丽特春风般温柔的朗读中重新萌芽生长。基曼是不幸的,因为他在黑暗中徘徊忧伤多年;基曼又是幸运的,他还来得及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电影的结尾,基曼以如诗的语言表达他对与花同名的玛格丽特的深深的爱:“她没有别的称呼,以花为名,依书而存。形容词像及地的长发般柔软美丽,动词如杂草一样坚韧,傲然。有些停下来,静悄悄地走进我的心里。她给我一本书然后,第二本。书页在眼前放出光芒。”

玛格丽特与基曼的邂逅属于电影,浪漫而美好,更像梦而非现实。但教师与学生的相遇却是真实的,我们可以用一本书、一节课、一首歌、一幅画、一次实验,让世界在孩子眼前放出光芒。这光芒,不局限于文学领域,可以是硫酸铜晶体那动人心魄的蓝,也可以是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光合作用”如何把矿物肥料这种无生命的东西,变成了西红柿甘美的肉汁,变成了玫瑰芬芳的花朵。这光芒,也不必机械划分区域,如文或理,感性或理性,比如前述“光合作用”,既可借此感知生命的美丽与神秘,为其中的诗性甚至神性深深迷醉,也可由此体会科学之真、探索之趣。这光芒,照亮了孩子们凭借自身灵性通往世界的那个入口,教育的本意,或许正在于此。而每个孩子的入口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我们用爱和想象力去经营自己神圣的工作。

曾收到学生的一个短信:

一个上午可以是五张卷子也可以是开花。周一樱花都要满树了。门口的紫玉兰……枇杷树的花不好看却惹蜜蜂。还有水杉!花和果一起满地。原来什么都开花。有一丛矮树叫十大功劳,也开花。梧桐树在掉完所有叶子,老叶子真有风度。又来了新树,她们都没能安静地等花开。枫杨树绿极了。哎呀!

比试卷更重要的是“开花”。善于分析的学者们或许还可以在其中读出文学、美学、植物学等等。我相信这个热爱春天、热爱生命、对世界惊喜地说“哎呀”的学生,将来无论做什么都会做得很出色。沉迷在试卷中,甚至以试卷取代了教学的老师们,也该望望窗外的风景,想想什么才是教育中重要的。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