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园本活动中幼儿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园本活动中幼儿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人们对教育本质特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幼儿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幼儿园的课改浪潮中,“探究式”学习成为教育界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在教育部2012年10月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地提出了“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等目标和要求。本文依托“土楼之恋”园本活动中各种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归纳等实践环节,阐述了探究式学习在幼儿学习方式中的基本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园本活动;探究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在学习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幼儿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幼儿通过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它的学习方式具有“三前三后”的特点,即:幼儿在前,教师在后;问题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讲解在后。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园充分挖掘具有家乡浓郁本土特色的课程――“土楼之恋”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快乐学习。

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是幼儿学习的起点,是“探究学习”的源泉。提出问题是在发现问题之后,表征和界定的结果。因此,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发提问,培养幼儿的基本点问题意识,使幼儿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和意义,对于教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了解幼儿提出问题的发展特点

同一个主题,同一个内容,在不同年龄的幼儿身上显示出不同的思考模式。由于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加之思维大多较具体、直观、感性,幼儿喜欢把每个研究对象看作一个人,并据此实施他们的研究。在探究“土楼”这一主题时,幼儿提出了诸如“土楼分布在哪里?”“土楼有哪些形状?”等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及经验的积累,到了中、大班以后,幼儿渐渐地将假想与现实分开,提出的问题也渐渐客观化、科学化。同时开始追求标新立异,所提出的问题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例如“土楼是谁发明的?”“土楼有哪些功能?”“为什么土楼有圆有方?”等。

2.创设情境,提供材料,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在活动过程中,当一个新的主题产生时,幼儿并不一定就能围绕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毕竟已有经验与即将探索的主题之间存在经验的差距,此时,教师必须在幼儿提出问题之前,创设特定的情境,运用各种方法唤醒幼儿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激发幼儿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些相关经验包括如何围绕主题提问的学习经验,以及提问后教师或同伴的关注及对问题的延伸、修正的体验等,唤醒的方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如在“魅力土楼”的主题中,请家长带领幼儿参观土楼,在活动室中摆放、张贴各种各样的土楼模型以及土楼图片、照片等来唤醒幼儿的问题意识。

3.对生成问题的加工处理

幼儿自发提出的原始问题,有的虽然有探究学习的价值,但就幼儿目前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来讲没有探究的可能性;有的尽管有探究学习的可能性,但又没有多大教育意义。教师应给予一些必要的引导并进行加工处理,使幼儿的问题既有探究的可能性又有探究的意义与价值。例如:将幼儿提出的“土楼是怎么造的”这一大问题分解为“夯筑土楼需要哪些材料”“夯筑技艺有哪些步骤”等。

二、问题的探究过程

随着问题的提出和确定,幼儿开始步入问题的探究阶段,这是探究学习的核心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体验着实证方法在问题的解释和评价中的作用。同时,幼儿的学习也充分地体现了自主性、探究性及创造性,但由于年龄的特点所致,幼儿的任务意识较弱,注意力易分散,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常丢失原先提出或正在探索的问题。此时,教师及时、适度的指导,对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对主题深入而持久的探究,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提供从事探究所必需的基本资源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预定主题计划,结合幼儿所提问题的性质,发动幼儿家长和自己一起收集与探究有关的教育资源,其中包括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从而保证幼儿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以主题活动“魅力土楼”为例,在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全面地了解土楼,我们发动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各种土楼的模型,发动家长带领幼儿去看土楼,搜集有关土楼的图片资料、了解土楼的历史等;而在幼儿探究“为什么圆楼比方楼的承受力大”这一问题中,师生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进行验证。整个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在探究过程中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与认真。

2.创设条件促进幼儿持续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1)强化兴趣,提升探究欲望

虽然主题的确定一般都建立在幼儿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基础上,但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有限,他们的兴趣不稳定且多变化,在探究过程中,各种突发的变化和困难也会导致他们兴趣减退,使探究无法持续。此时教师有必要强化幼儿的兴趣,不断满足需求,为探究注入新的活力,如多安排些焦点活动,让幼儿充分获取各种感性的直观经验,不断产生探究的欲望。

(2)幼儿互动交流,增强探究氛围

交流是幼儿之间的一种互动的方式,幼儿通过交流观点,以形成对某一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发展幼儿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锻炼人际交流的技巧。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及时地交流自主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如: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引导幼儿针对如何开展好活动发表意见和看法,活动中则应趋向于问题解决方式的交流,活动后交流的重点在于经验的分享并对其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归纳提炼。必须强调的是,教师在幼儿的交流过程中应是专心的倾听者,并做到适时适量地介入交流,以确保交流不至于偏离主题或中断,提高幼儿交流的兴趣和交流的质量。

(3)鼓励幼儿用独有的图符语言记录探究过程

在活动中,由于幼儿还不会使用文字记录探究过程,图符语言作为幼儿能够运用的一种特有语言,经常出现在幼儿的活动中。所有的幼儿都能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运用图符语言展现相关的事物以及他们的经验。特别是在进入大班以后,幼儿已经不满足于运用简单的图画语言来表现事物的外观及特征,他们开始创作各种各样特有图符语言来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例如:在探究“土楼”时,幼儿用咖啡色涂成一团说是土墙;用蜡笔画点点,点得像麻子一样说是黄沙;还有许多建筑材料,他们也都是用图形语言来表示,一幢尖顶房的房顶上像长了许多头发,说是稻草造的房子。在活动中,他们运用对符号的已有经验进行迁移、想象。教师在这一环节应做的是帮助小班幼儿建立图像资料库,让还不善于绘画的幼儿可以从中选择与自己的问题匹配的图案,对于中、大班幼儿则应做一名认真的观察者,并对幼儿的大胆创作与想象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欲。

三、形成问题解释,展示探究成果

由于实施阶段的活动大多分组进行,幼儿对其他组的探究过程方式、成果了解不多,这就要求教师抓住契机,及时展示各组的探究成果。展示阶段的主要任务有以下两项:

1.回顾探究的过程,归纳、整理、提炼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在展示前,引导幼儿把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重温、分析和整理,以期对问题进行比较完整的诠释,同时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及时的弥补和充实。例如探究“魅力土楼”,在归纳时,幼儿看到了墙面遍体斑驳龟裂,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样子。对于这个不知怎样表达的难题,经过共同讨论后,他们决定用拟人化的手法在楼体涂上斑点和皱纹来表示。在找到合理的解释后,幼儿为自己能解决这个难题而欢欣鼓舞。因此,回顾和归纳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把零碎的经验进行整合的过程,将自己的内在体验加以外化的过程,它是展示的基础,也是一种必要的准备。

2.展示探究经验与成果,体验交流与分享的乐趣,生成新的探究主题

展示活动是小组集体介绍研究成果的过程,也是相互交流、相互质疑、推进研究进程的过程,具有互动多元的特点。展示活动的根本价值在于它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流,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研究过程的交流。在交流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幼儿关心的话题已不再局限于对结果的了解,更关心的是探究的过程、方法和同伴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在展示幼儿动手制作的“土楼”模型时,幼儿提出许多问题:“这是你自己想的,还是别人告诉你的?”“你用什么做出来的?这些材料是哪儿来的?”因此,交流已成为幼儿借鉴他人经验的窗口,在交流中能逐渐完善和丰富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展示活动的互动反馈中引发新的问题,萌发新的探究愿望,使幼儿的探究呈螺旋型不断上升,拓展和丰富了主题内容,使研究活动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趋向更深层的挖掘。展示阶段为幼儿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这个自由表达、表现的空间里,幼儿的心智得到了考验,幼儿的探究得到了延续和拓展。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在幼儿熟悉的本土文化中获取教育资源,利用大自然所赋予的各种乡土材料,能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良好教育环境,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了探究与发现的快乐,在快乐学习的同时感悟了知识的真谛,为幼儿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陶慧玲.触摸可能的世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邱学华.幼儿尝试教育活动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黎安林.对幼儿园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