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酮替芬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酮替芬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酮替芬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酮替芬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 两组在憋喘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音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酮替芬;毛细支气管炎

[中图分类号] R56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0-143-02

毛细支气管炎又称喘憋性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临床表现以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主,如不及时治疗可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1]。我科自2008年以来采用酮替芬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用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住院确诊的毛细支气管炎病人60例,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2],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除外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异物、结核感染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等差异均无显著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抗感染、吸氧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富马酸酮替芬片(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38mg/片相当酮替芬1mg,国药准字H32023636,批号0712241, 0809131, 0812031,0903121,0907031)(1/4~3/4)片/次,每日2次,口服,疗程7d左右。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用t检验及配对t检验;P

2结果

2.1治疗效果

治疗组在缓解憋喘及咳嗽、促进肺部音消失、缩短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见表1。

2.2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有镇静、头晕、口干等,一般于服药几天后消失。

3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以憋喘为主要特点的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病原体可直接损害呼吸道黏膜导致敏感神经元暴露,引起气道的高反应性。临床对患儿进行蒸馏水激发实验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儿证明这一点,同时通过免疫损害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导致炎症。在患儿气道分泌物及血中发现了大量类似哮喘病人所特有的炎症物质,如病毒特异性IgE、组胺样物质、花生四烯酸等,这些炎症物质促使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舒张血浆渗出、腺体分泌增加而致气道阻塞。患儿CD4水平及Th2分泌的IL-4均高于正常同龄儿提示其发病与Th2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3]。

目前认为具有特应质或过敏体质的患儿发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时更易引起毛细支气管炎,若反复发作可形成哮喘。过敏原可引起气道中各种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使气道反应性增高,诱发气道痉挛及分泌物增加使喘息发作[4]。因此,积极抗感染的同时需减少免疫损害调节免疫功能。

酮替芬为抗组织胺药,药理作用为:①抑制支气管周围黏膜下肥大细胞及血液中嗜酸粒细胞释放组织胺、慢反应物质从而降低支气管的敏感性。目前认为嗜酸粒细胞的聚集和激活是哮喘气道炎症特征之一。②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和慢反应物质,缓解Ⅱ、Ⅲ型变态反应症状。③有强大的抗组胺H1受体和抑制过敏递质释放的作用。④促进β受体数量和功能的恢复、中枢镇静,减轻过敏递质和化学刺激引起的支气管痉挛。⑤抑制非特异性气道高反应性,拮抗过敏原、组胺、乙酰胆碱等引起的支气管痉挛。临床用于防治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口服吸收迅速,1h后起效,3~4h达血浆浓度峰值。

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酮替芬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可使症状体征减轻,治疗时间缩短,且可减少其发展成支气管哮喘的可能性,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目前酮替芬用于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较少,综合毛细支气管炎的特点及酮替芬的作用机制笔者认为其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 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5-266.

[2] 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1-1200.

[3] 杨康治,吴少华,陈正珊,等. 普米克令舒联合西咪替丁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评价[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2):940 -941.

[4] 谢娟娟,郁志伟,钱俊,等. 体外过敏原与潮气呼吸肺功能测定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作用[J]. 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2):1181-1184.

(收稿日期:2010-01-0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