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视“示范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说,以前中国的电视机构引进英国电视模式后,节目质量和效果总会有所下降,甚至面目全非,往往被归因于国情不同,没有可比性。那么这次一个英国电视团队制作中国题材,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到底是客观原因,还是水平和能力确实有差距。除了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主持人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某些观点,以及受到时间容量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以外,从专业角度看,这个小专题有很多值得中国电视人学习之处。
前期的认真调研是英国电视不可或缺的环节,承担着为节目收集、整理信息的功能,虽然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制作节目,但是观众会发现他们对中国汽车的情况很熟悉,可以想象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简洁的背景介绍和快节奏的画面剪辑,交通工具从人力和畜力,再到造成交通拥堵,成为城市顽疾的过程勾勒出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产业轮廓。中英数据对比手段的运用,让英国本土观众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有形象的了解,“每2.3秒就有一台汽车销售”的描述更是精确地展现了一种令世人惊叹的速度感。
主持人杰里米·克拉克逊在北京街头展示的从墨镜、夹克、皮包、电子产品到餐饮企业的“山寨现象”,是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东西为后面的“山寨汽车”做了形象生动的铺垫,“用事实说话”,我想每一个置身“山寨大国”的观众都不能说这是英国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我们吧。
作为见识和操控过无数名车、豪车的主持人,杰里米和詹姆斯·梅不仅语言犀利,还有着敏锐的双眼,那些改头换面的轿车自然逃不过他们的“毒舌”。国外车型中国版本加长轴距,提供更大的后排空间;汽车内饰豪华,设施齐全;为了充面子,翻译得词不达意的英文使用说明书;降低标准的安全碰撞测试;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检测标准使用不同质量的配置等种种中国汽车存在的问题从英国专业人士嘴里说出来,不能不让人汗颜。
节目中一共出现了从乡村三轮车到豪华轿车在内的22款中国汽车,大多不幸成了主持人的调侃对象,而这些被 无情“修理”的机动车,如果换到中国电视台的汽车节目里一定是被各种溢美之辞包围着,英国人做的是用汽车为载体的娱乐节目,而我们制作的是以销售汽车为目的的软广告节目。
专题片选取了北京很有特点的艺术园区作为主要拍摄场地、大幅的中国国旗作为背景是很多西方中国题材电视节目中必用的符号、固定板块汽车测试夸张地采用了一个会中国功夫的“神秘试车手”,这让一些观众觉得是丑化和概念化了中国人的形象,但所有这些手段的运用正是Top Gear与众不同之处,不仅针对中国车辆,就是那些世界顶尖的豪车也没少遭到他们的冷嘲热讽。
其实看过第18季开始前播出的印度特别节目,我们就知道,Top Gear的中国专题要“温柔”与“平和”得多,带有老顽童特质的杰里米像那个看见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一样说出了对中国汽车发展的看法,刺耳中不乏夸张,但以他的风格,那已经是“口下留情”了,但听惯了套话、好话的中国观众一时还真不适应。
对于这个节目,大家在感慨、开心、愤怒等等情绪之外,不妨想想杰里米提出的问题:中国人用了5年时间从很低的起点造出了还不错的车子,未来5年又会怎样呢?英国人把Top Gear当成娱乐节目看,而我更愿意把这个中国专题看成通过汽车对中国社会某个现象的透视。以前写了不少关于Top Gear如何在全世界广受欢迎的文章,而这次通过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和题材,让我更加理解了节目嬉笑怒骂背后的价值。看过节目的观众也许会明白,为什么同样的题材,远道而来的英国人却做得比我们更生动、直接、有趣和好看,对节目在中国也有众多追捧者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2011年,中国某电视台正版引进了Top Gear的版权,取中文名《最高档》,但与那些遍地开花的达人秀、约会秀在中国屏幕上营造的“繁荣”不同的是,这个节目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大动静,与其他引进的节目相比“低调”很多。
缺乏力度和锐度,没有观点和态度,少了嬉笑怒骂,画面动力和速度营造的血脉喷张,展示的车辆不足以吊起观众胃口和吸引眼球,原版节目的所有特点都衰减或者消失。虽然Top Gear中国专题只有20分钟,但它不仅给在中国的“兄弟”,也给其他山寨节目上了一堂如何做好电视节目的示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