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警惕药物性血液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警惕药物性血液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对人体正常的组织及器官产生一些毒副作用。相比较而言,人体内的血液成分及造血器官对药物的作用较为敏感,所以导致了临床上常见的各种药物性血液病的发生。那么,药物性血液病与哪些药物关系密切呢?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氯霉素是导致此病的代表药物。主要由于两个原因造成。一是因为大剂量给药引起,这种情况可逆转,一旦停药或适当给予治疗,血细胞很快恢复正常,死亡率低;另一种则是人体的特异反应,与剂量无关,虽然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除了氯霉素,还有数十种药物可以导致“再障”,其中主要有巯嘌呤、苯丙氨基氮芥、长春新碱、白消安、医用砷剂、秋水仙碱、卡比马唑、氯磺丙脲、三甲双酮等。

二、粒细胞减少症药物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引起此病。一是可直接导致粒细胞的核碎裂、溶解,从而造成造血干细胞损伤,常见的药物有氮芥类药物、巯嘌呤、阿糖胞苷、大剂量的氯霉素、氯丙嗪、丙咪嗪、丙基硫氧嘧啶、地巴唑、卡比马唑、磺胺类药物等;二是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典型药物是氨基比林,此外左旋咪唑、半合成青霉素也可引起。

三、血小板减少症抗肿瘤药物、磺胺类药物、链霉素、异烟肼、雌激素、苯妥英钠、甲基多巴、氢氯噻嗪、乙酰水杨酸、利福平、保泰松、肝素、奎尼丁等都可引起此病,一般发生于用药后几小时或几天内,绝经后的女性发生率较高。致病机制主要是直接破坏血小板或诱导机体发生变态反应。

四、溶血性贫血引起溶血性贫血的药物有:α-甲基多巴、左旋多巴、苯妥英钠、非那西丁、氯丙嗪、吲哚美辛、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奎宁、奎尼丁、保泰松、磺胺二甲嘧啶、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及氯磺丙脲等,其机理多为自身免疫反应所致,部分为机体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引起。

五、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新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可导致维生素B12缺乏;苯妥英钠、甲氨蝶呤、乙氨嘧啶、甲基苄氨嘧啶(TMP)及氨苯蝶啶等可引起叶酸缺乏;巯嘌呤、5-氟尿密啶、阿糖胞苷等能够干扰核酸的合成,这些药物都可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了解以上知识,医生和患者在用药时就要注意,做到扬长避短,使药物发挥其有益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