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烧不退,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烧不退,中国经济何去何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经济学家吴敬琏最近用“没有温度的高烧”来描述中国当前经济状况。眼看着中国当前的消费物价指数出现持续上涨、过量供应得货币转向了资本市场,使得房地产为首的资产市场过热,这也是经济过热的一种表现。本文主要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的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中国经济;物价上涨;资产市场过热

1 中国经济过热现状

股市从3000点之后一路走来,多空分歧巨大,总是有人忙着清仓,有人恨不得把自己卖了抄底。3000点的时候人们讨论有没有泡沫,4000点的时候人们讨论泡沫什么时候破灭,但是当大盘直冲5000点时,大牛市时代来临的声音却日益高涨,垃圾股全面暴跌,一线蓝筹钢铁、金融、地产、有色等板块轮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联通等等几只大象都开始跳舞,工银和中银更是几乎同时涨停。经济学家们也一如恋人们般热情,先是讨论股市有没有泡沫,继而是泡沫何时破灭,而最后的强音竟是大牛市的时代正在到来,连一向谨慎而霸道的索罗斯都说:中国的牛市将持续80年!

当全球股市大跌,中国股市只是振荡下行很小的幅度,全球股市稍一恢复,中国股市大盘可以一天狂涨248点。有人说,看着身边的朋友快速在股市中发财最损害自己的理智。

房地产泡沫是没有疑议的,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一直是宏观调控的对象,楼市价格却从来没有降下来,有想买房者一直持币等待房价小啊跳,等来的却是一年又一年的暴涨。不久前刚有业内人士称中国房地唱泡沫临近破灭,楼市又迎来了新一涨,北海、深圳、北京、石家庄、乌鲁木齐等城市涨幅都超过9%。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自去年6月份创下同比上涨7.1%的历史新高后,7月份继续全线飙升再创新高,同比上涨达7.5%。是宏观调控失灵,还是背后的利益集团在作怪?今年开年虽然部分城市房价有点下降,但是这都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居民生活每人每月增加支出12元左右。虽然因为调整工资和农产品涨价等原因,去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2%,农民现金收入增加13.3%,按此计算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增加收入146元,农民每人每月增加收入52元,这个数字超过了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支出增加。但最近一项全国调查显示,90.9%的人对粮油肉蛋等价格上涨已有切身感受,78%的人认为粮油猪肉价格上涨使自己利益受损。

这轮价格上涨,有多少是农产品价格的恢复性上涨造成的,有多少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又有多少是有关行业和协会在浑水摸鱼、哄抬物价?马兰拉面和方便面都先涨价又被征服强行要求降价,方便面中国分会和企业串通涨价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则认为,粮食价格上涨与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相关。我国政府目标是确保耕地18亿亩底线不被突破,而耕地面积近年来逐年下降,已接近这一红线。食品价格和股市、楼市价格一样变得争议巨大。

油价一直是众人所指,虽然一直在改革,但并没有发改委定价的实质,国际油价涨的时候一定跟着涨,国际油价下跌时却不跟着跌,所以在每次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时候,中国的油价必涨,这次因为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即使没有食品等价格的飞涨,按以往经验,国内油价也会上涨。油价上涨,更多的是以内行政定价和利益集团的博弈,只要成品油一揽子改革方案没有出台,油价就永远是个问题。

在这一轮涨价中,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原因,所以角度不同、关注点不同,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在学者和官员们争论不休的时候,物价的上涨却不停地冲击人民的内心,面对共同的上涨,人们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开始过热了。

中国经济是否正在从偏快走向过热,业内不能达成一致,但有一点却几乎已是共识,那就是中国经济存在过热的隐忧,如果任经济这样发展下去,过热就会发生。中国经济有持续更高的增长速度、而不导致通货膨胀的能力,但是速度的上限在哪里,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

2 中国经济急速成长的原因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在国际环境上,由于世界性大竞争的结果,消费资料的价格大幅度下降,新产品很快就变成产品,如果要加大收益只有进行大量生产,为此外国资本大量进入了中国。同时,中国政府为了使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大量引进外资来发展经济。中国的优势还在于具有非常丰富的、优秀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

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外资企业所占的份额,1985年为3.4%,1995年为39.1%,2002年为53.2%,可见是逐年增高。中国是外资依存型的经济,但是并不像当年东盟经济发展时期的“从属性发展”,这是由于中国所占的世界市场的比率要高得多,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能影响到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中国的经济成长要用新的发展中国家理论来说明。

3 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国内的经济过热已经有几年时间,尽管有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制造一个又一个的新名词来掩饰这种国内经济持续过热的现象,但实际上,无论如何掩饰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过热的经济,迫使政府一年又一年对它进行宏观调控。即使从政府部门公布的不太科学的数据来看,其相关数据显示的经济过热程度也早就超出政府的预期了。特别是由于央行持续地采取低利率政策,不仅国内的经济过热无法得到根本的治理,还吹起了同日本20世纪80年代一样的房地产及股市泡沫。

在此,让我们来看1990年前几年的日本经济。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在外在压力下快速升值。随着日元的升值,从1986年开始,日元的利率也连续5次下调。日元升值,日元利率下调,从而使得日本的货币政策十分宽松,金融机构贷款太多从而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而当时国民对日本经济又有着美好的憧憬与十足的信心。在这样的条件与环境下,日本的经济泡沫很快就被吹大了。随即,日本股票价格在1985年9月到1989年12月的4年时间里上涨了三倍,土地价格从1985年9月到1990年12月上涨了四倍,由于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去炒股票,都去炒房地产,所以当时的经济看上去是高增长低通胀,但实际上则是把日本经济吹成了一个大泡沫。

后来不少研究者的分析成果表明,如果日本央行在1987年-1989年流动性泛滥时,提高利息而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那么日本经济的巨大泡沫也许能够慢慢挤压出来,让日本经济实现软着陆。同样的情况,德国马克也从1985年到1988年升值高超过70%,当时德国经济也一片繁荣。但德国在1988年初开始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息,从而避免了经济泡沫在德国出现。但日本却没有这样做,一直坚持低利息政策。

如果用日本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所发生的事实来对照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有许多方面十分相似。中国连续多年的低利息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固定资产投资一直过热,出现了股市及房地产价格市场的两大泡沫。而且就目前多数国人及国际人士来看,大家都纷纷做多中国,认为中国经济前景一片大好,做多中国股市与房地产市场,中国股市进入“时间黄金牛市”,房地产市场更是“长牛”成长。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股市的泡沫、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早就是与日本当年没有多少差别了。

在我国经济外部现象高度相似的同时,中国央行所采取的利息政策也与日本当年亦步亦趋,如连续多年都采取低利息政策,从1999年到目前为止近8年时间,一年期居民存款利息一直徘徊在2%左右(这是一个十分过低的历史水平),从而使得整个金融市场的经济行为严重扭曲。那么中国央行为什么一直要坚持低利息政策呢?我认为,一是出于人民币升值的过多考虑,认为中国利息上升会进一步促使人民币升值;二是唯恐利息上升不利保持繁荣,有可能打击目前这种良好的经济局面;三是为国内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创造制度性盈利工具,因为这些以央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的改善其实就显示了央行业绩,从而使得即使出现居民存款利率为负、全国资产价格泡沫泛起也不在乎,坚持把信贷利率人为地压在一个十分低的水平上。

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中国的经济保持多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工业企业投资回报率上升到17%以上,民间信贷市场利率达到12%,居民储蓄存款负利息,中国早就应该提高利息水平了。目前国内银行这种低利率、高存贷差和利息税的政策不仅是许多经济行为扭曲的根源,也是一种对广大居民财富的制度性掠夺转移机制。因为,低利率政策的本质,就是转移存款人收益给贷款人,形成贷款人利润;高存贷差是转移存款人受益给英航,次年古城银行利润;利息税是抽取存款人收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其直接结果就是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或个人、银行、国家财政的收入大幅度增长,而作为绝大多数储蓄居民应获得的收入通过政策性转移被剥夺。这不仅导致绝大多数居民不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而且直接导致了国内居民需求严重不足。同时,实质负利率也必然会导致居民的储蓄存款转向收益更高的股市与房地产市场,制造房地产市场和股市虚假繁荣,制造中国经济的巨大泡沫。

所以,要让中国股市及房地产市场的巨大泡沫慢慢地挤压出,要让中国过热的经济平稳过渡,要改变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一系列扭曲的经济行为,央行就得理顺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就得以市场价格为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而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是什么?就是以利率变化为主导价格而形成的机制。因此,就目前中国的经济情况来看,只有通过加息的方式来进行宏观调控才是遏制经济过热最有效的手段,才是挤压两大泡沫最好的工具,而且加息的政策越是果断有力,其所起到的效果就会越明显;否则,加息政策越是迟疑,不仅经济过热无法调整,而且吹大的房地产于股市的泡沫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90年代日本与德国的经验就是中国最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关于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剖析》邵娜、宋兵,华商2007.10。

[2] 《中国经济,走在过热边缘》杨军,南风窗2007.9上。

[3] 《中国经济的急速成长及其在日本以及亚洲的影响》(日)樱谷胜美。

[4] 《中国经济的热情》老万,协商论坛2007年第9期。

[5] 《用升息打破目前中国经济持续过热僵局》易宪容,西部论丛2007.06。

收稿日期:200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