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思想品德课的开放性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思想品德课的开放性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困在书本里,锁在课堂里的那种沉闷、枯燥乏味的格局,给学生留一些开放性应用问题作业,不必限制时间,也不必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允许学生请教别人或查阅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开放性 教学 课堂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还抑制了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因此,思想品德课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实行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所谓开放性,就是不拘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封闭的模式,而是要冲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实现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开放性教学的特点是:

一、教学关系的转变

实行开放性教学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内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在新课程中,学生是教学的本位,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是以参与者、促进者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合作探究的,并逐步形成了与学生对话的意识。这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对社会认识问题的自由和权利;质问、怀疑、批判教师、教材及其他权威观点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一员参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等等。知识、技能、情感的交流是从师到生、从生到师和从生到生多个方向进行的,呈现出较强的开放性。

二、教学过程的转变

1.教师开放性的备课上课。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潜在或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新体验、新发现,鼓励师生在互动过程中的即兴创作,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己在教案中的“预设”要有一定的弹性,给“生成”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是因为教学过程的本身是一个动态构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决定的,课前根本无法完全“预设”。二是课堂上要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一定的空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完美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好多有价值的教学“契机”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这时,教师对接下来的“预设”要做一定的调整,腾出一定的时间,以实现“生成”,课后再对教案进行重新整理。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和重组。在教学中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课堂教学内容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拓展新途径。

2.学生开放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无论从学习的目标还是学习主体的特点看,课堂教学的场所不能局限于教室内,应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时可把课堂设成“名人与挫折”;学习“法不可违”可把课堂设成“法律咨询台”或“今日说法”等。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启其心扉”,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地,然后启发学生回忆、联想,从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经验积累中,寻找可借鉴的方法或思路来进行尝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学生也可以不受书本内容的限制,而是对感兴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自己选择课题研究。或者在学完某一章或某一个内容之后,可以用专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来主讲。可在课前指定或由学生自荐,也可让学习小组合作准备,推举一名代表来主讲;还可让每个学生准备,逐个讲解,后面的学生纠正前面同学的错误或补充。

3.设计开放性题型的作业。由于没有教师的权威性结论作为参考,学生就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人很难穷尽所有的答案和解题策略,而又缺乏现成可套用的解题模式,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除了个人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以外,还必需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群体活动。因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困在书本里,锁在课堂里的那种沉闷、枯燥乏味的格局,给学生留一些开放性应用问题作业,不必限制时间,也不必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允许学生请教别人或查阅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在实施这样的开放性教学环境中既大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又为他们交流成果、展示才华提供极好机会。

开放性教学不再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课堂,而是把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开拓获得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