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别让讲授失宠于语文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别让讲授失宠于语文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了纠正过去语文课堂“满堂灌”的毛病,一些专家提出语文教师要少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这样一来,有些教师又很怕讲了,他们错误地认为讲就是“灌”,讲就是“注入”,讲就是“填鸭”。还有人提出,一节语文课教师的讲不能超过15分钟,否则就是不合格的课。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谈“讲”色变,视“讲”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

笔者认为这未免有点矫枉过正。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满堂灌”、“填鸭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在讲和“灌”、“填”之间简单地画等号。讲授法运用得好,同样是启发式教学,不能把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对立起来。一般说来,讲可能成为“灌”,但不等于“灌”,关键在于讲什么、怎么讲。那么,语文课怎样讲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

一、讲要精当有效

课文中的知识信息,可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若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是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在“精”字上下工夫。所谓精,就是指教师在吃透教材,抓住重点,把握难点,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审慎取舍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精讲不是缩讲、少讲,而是讲得精当,讲之有效,要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提高针对性。

如《孔乙己》一文,读懂各种人物的笑是理解课文主题的关键,而如何让学生理解每一次笑的深意,其实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我从全文14个“笑”字切入,让学生说说掌柜、小伙计、短衣帮等的笑是什么笑。学生很茫然,不知从何说起。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在每个‘笑’字前加一个修饰语,并说说加此修饰语的理由。”这看似不经意的一讲,将学生引入了对不同笑声的分析,学生逐渐体味到孔乙己在笑声中的无限悲凉,感受他鲜活生命力被凌迟的命运。而当一个学生说“在掌柜和旁人的说笑声中,我看到的是孔乙己的泪水”时,课堂上不由得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可见,如果没有教师的讲,学生的思维是很难深入的。

又如,《藤野先生》叙述了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的几件小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等。我让学生读读议议,学生很难找到藤野先生身上特别耀眼的闪光点,不能深刻领悟藤野先生崇高的人格魅力。这时,我给学生补充了当时的背景资料。我说:“日本在甲午和庚子年后,国富兵强,军国主义思想急剧膨胀,对中国虎视眈眈。日本人视中国人为低能儿、东亚病夫、东方睡狮……”同时把藤野先生与高呼“万岁”的、无端制造匿名信事件的日本“爱国青年”进行了比较。这样一来,学生不难感受到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他竟然没有民族偏见,亲自为一个来自“弱国”的留学生改讲义,对鲁迅特别关心,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的胸襟。可见,精当的讲解对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是多么重要。

二、讲能解惑释疑

语文教师是离不开讲的,但何时讲,如何讲,确实大有必要研讨一番。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惑,即解决学生头脑中的疑难问题。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惑在哪里,教师应当心中有数。如果对学生之惑心中无数,讲得再多,也不过是隔靴搔痒而已。学生有惑教师不讲,学生无惑教师大讲,那么学生之惑始终不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

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会有许多疑难问题急需解决,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备课、讲课,只是片面地“少讲”,或者主观地“多讲”,都不会达到“最终不讲”的目的。

如《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用了吕尚和伊尹的典故。学生不明白什么是“典故”,为什么“用典故”。这时教师的讲析就是学生前进的台阶、攀登的抓手。在这里,我讲了什么是典故,什么是用典故,为什么要用,用了有怎样的效果,并结合诗句来例证,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可见,恰当及时的讲解是帮助学生解惑的重要手段,能帮助学生在准确理解作品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的积累。

又如,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生对题中“见”字的用法不理解。字典说“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但较抽象。于是,我模拟生活情景用“见”字开头说话,我说:“请别人谅解自己说什么?”学生答:“见谅。”“请别人指教自己说什么?”学生说:“见教。”“说别人笑话自己说什么?”学生答:“见笑。”“别人不把自己当知己说什么?”学生答:“见外。”讲来讲去,“见”字的用法具体可感,学生自然感悟到“见赠”,就是赠送给“我”的意思。这要比让学生查字典,然后死记硬背这个字的意思强一百倍。

三、讲应新颖有趣

教师作为“先生”,其“闻道”一般在学生之前,其知识、阅历理所当然地使他对文本的理解要比学生深刻、辩证。教师经过广泛阅读,深入思考,比较鉴别,成一家之言,然后把它讲给学生听,自然就会精彩,学生的知

识、能力、智力、情操、品格就会在教师春风化雨般的语言中潜滋暗长。

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中把“伊人”注为“那人,指所爱的人”,显然,编者把《蒹葭》一诗定义为爱情诗了。这使原本具有多元化主题的《蒹葭》在编者的话语霸权下被贴上了单一的标签,诗歌丰富的内涵也变得单薄了。这时,如果教师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讲不说不引导,对教材或教参唯命是从,那么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束缚,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关于“伊人”的多层内涵,我是这样说的:“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我认为‘伊人’是一个既具体又飘渺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许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许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似可望而又不可及。而这正是他(她)的魅力所在,吸引着千万的追求者为他(她)翘首朝朝暮暮,煎心日日年年,纵使前路险阻,依然百折不回,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教师精彩的解说如春风化雨,学生沉浸其中,陶醉其里,情感的体验被唤起,智慧的火花被点燃,丰富的想象被激发,他们纷纷发言,将心中的“伊人”一吐为快。

讲解还应生动有趣,如《两小儿辩日》中的“及其日中如探汤”,“汤”在句中是热水的意思,辨别“汤”的古今义,是教学重、难点之一。于是我讲了一个故事:一北方人到福州旅游,在饭店点了饭菜吃完,客人道:“来一点汤!”店家应声端来一盆洗脸的热水。客人很高兴,吃饭还送洗脸水,服务真周到。但总不见店家送汤来。又叫:“来一点汤!”店家应声又端来一盆洗脸水。客人自然欢喜,洗过脸,再次道:“来一点汤!”店家急了,道:“你好难伺候。你已经要了两次汤了,怎么还要第三次呀?”客人摸不着头脑,细交流才知道,原来在福州口头语中,“汤”就是热水。通过教师这样风趣一讲,学生对“汤”的古今义就很容易掌握并牢记住了。

综上所述,教师的讲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内容并针对不同的学情采取不同的方式,科学地选择精讲、略讲、导讲、演讲、讲析等,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包办代替固然不可行,听之任之亦不可取。需要指出的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怎么讲,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更不是要重走烦琐分析的老路,而是要继承语文教学中一些本质的东西,摒弃形式主义的做法。

参考文献

胡青,赵凌,肖君.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讲授技能指导[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