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发枝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配伍精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发枝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配伍精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提供相应的用药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河南尉氏县在2007年10月—2011年7月期间接受李发枝教授治疗过的艾滋病皮肤瘙痒患者,分析艾滋病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名老中医辨证论治及用药规律。结果: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得出,该次研究中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核心药物为防风、蝉蜕、柴胡等祛风解表药物,甘草等有解毒功效药物,黄芩、地肤子等清热利湿药物;核心处方为荆防败毒散加减。结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以祛风解表除湿止痒为治则。

[关键词] 艾滋病皮肤瘙痒;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李发枝教授,国家第四批名老中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艾滋病)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组成员,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家组组长。从事中医临床、教学50余年,其一生循仲景而博采众长,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自2002年始李发枝教授在河南新蔡、上蔡、尉氏等县从事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工作,把经方运用于艾滋病救治中,疗效显著。现将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经验,用复杂网络分析探讨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标准 艾滋病临床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中华医学会《艾滋病诊疗指南》[1]标准执行。艾滋病皮肤瘙痒诊断标准:①符合艾滋病临床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皮肤瘙痒的诊断依据,并以皮肤瘙痒作为主症。

1.2 病例资料 选择在2007年10月—2011年7月期间在李发枝教授尉氏县中医院义诊门诊接受治疗的艾滋病皮肤瘙痒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共96人,包括多次复诊,共306例次。

1.3 研究方法 病例资料收集方法:初诊、复诊病例格式经过专门科研设计,保留病历原始信息。收集资料基本齐全,96例共306例次的数据均纳入本次研究中。

数据库说明: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库隶属于“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库,该系统由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课题的“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课题组建立。

1.4 资料处理 数据采集: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提供相应的用药参考依据。以上述研究目的为目标,采集了病例的文本信息[2],对文本信息结构化处理[3]并录入,形成可分析的结构化数据,数据录入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4-5]。

建立规范数据库:数据前期整理及规范录入完成后,进行数据汇总,形成数据库。对各类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以利于数据挖掘。

复杂网络分析:本研究运用中医临床复杂网络分析系统常使用的EclipseRCP技术。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是复杂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社会、生物学、商业、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领域广泛应用[6]。根据节点度的分布情况,可以将复杂网络分为指数网络和无尺度网络两大类,把具有幂律分布的网络称为无尺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这是基于关联规则的一种数理分析模型与方法,反映了复杂网络在一定驱动力的影响下动态的自组织过程宏观规律,据研究显示,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复方配伍过程具有无尺度复杂网络现象,复杂网络分析为中医药理论如复方配伍、药物相互作用等的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对名老中医的基本处方配伍经验或是某一病症的药物配伍经验进行复杂网络分析,进而发现核心药物配伍特点及药对信息,由此能够总结名老中医某方面的学术思想[4]。

2 结果

2.1 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核心药物及配伍规律 全部患者共96人,包括多次复诊,共306例次,临床治疗均有效。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7]得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高频药物,见表1。在306例次中,使用防风234次、甘草222次、黄芩142次、蝉蜕130次、地肤子115次、柴胡110次、丹参108次、荆芥102次、炒牛蒡子92次。说明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核心药物主要为防风、蝉蜕、柴胡等祛风解表药物,甘草等有解毒功效药物,黄芩、地肤子等清热利湿药物。

基于复杂网络图分析方法,根据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该药与其他药物配伍的频度,可以分析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常用药物即核心处方。并且结合网络图及节点大小能直观看出常用药物和使用较多药物。基于复杂网络图分析方法的可视化的处方配伍网络见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防风、蝉蜕、柴胡、甘草、黄芩、地肤子等处于处方配伍网络的核心节点。每一味药物与周围药物的边表示配伍关系。药物节点之间的连接边的权重即药物配伍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药物之间同时配伍应用的强度。与该网络相对应的药物配伍频度信息见表2,防风-甘草配伍频度最高,其次为防风-蝉蜕,再其次为黄芩-甘草、防风-地肤子、丹参-防风、丹参-蝉蜕、荆芥-防风等。方剂疗效的基础不是单味中药功效的相加,而是中药之间的配伍作用[8],药对是为达到某种疗效而组合使用的,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经验总结,明确药对之理论,掌握在组方中的应用规律,更好的去应用药物的配伍理论,为中医药的治疗提高疗效。结合两部分信息,可提炼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处方特点为以防风、蝉蜕、柴胡等祛风解表药物,甘草等有解毒功效药物,黄芩、地肤子等清热利湿药物为核心药物。

2.2 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辨证特点及症状加减用药特点 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药物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出相对独立的方药组团,复杂网络图1可看出为荆防败毒散加减的方药组团。图1可示在荆防败毒散基础上加入丹参、炒牛蒡子、土茯苓、地肤子。这与李发枝教授治疗本病时若血热加入丹参等凉血活血祛瘀药物;若风热较重加入炒牛蒡子等疏散风热透泄热毒之品;若湿热较重加入土茯苓、地肤子等解毒和除湿热之品高度呼应。这一配伍特点反映了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时的辨证及治疗思路。

3 讨论

3.1 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核心药物及及其基本病机的认识 艾滋病病程较长,变证丛生,全球艾滋病患者基本都出现皮肤瘙痒症状[9],在我国HIV相关皮肤瘙痒也常见[10],大部分的艾滋病患者皮肤瘙痒剧烈,抓破后局部血痕累累,遭受歧视且生存质量低下,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11]。李发枝教授认为艾滋病“疫毒”首先损伤脾脏。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脏受损,运化功能失常,一方面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输布,气血化生无源,渐而导致心,肝,肺,肾受损,终至五脏气血阴阳俱损;另一方面脾运化不健,则湿邪内生。故脾气亏虚伴有内湿,进而导致五脏气血阴阳俱损是贯穿艾滋病全过程的基本病机。皮肤瘙痒是艾滋病的常见病症,也是导致病人最感痛苦的病症之一。其症的病机多是在脾肺气虚的基础上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内湿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相合致病。本次研究揭示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常用药物为防风、蝉蜕、柴胡等祛风解表药物,甘草等能补肺脾气虚且有解毒功效药物,黄芩、地肤子等清热利湿药物。提示艾滋病皮肤瘙痒以风邪袭表,兼有湿邪为病机关键,在治疗本病时,祛风解表除湿为第一要素。可见,从复杂网络分析得出的用药经验体现了李发枝教授对本病基本病机的认识。

3.2 核心处方组合及加减 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药物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出荆防败毒散加减的方药组团。图1可示若血热加入丹参等凉血活血祛瘀药物;若风热较重加入炒牛蒡子等疏散风热透泄热毒之品;若湿热较重加入土茯苓、地肤子等解毒和除湿热之品。这一配伍特点反映了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时的辨证及治疗思路。

荆防败毒散为《医宗金鉴》中治疗疮疡初起之方,其功能为疏风解表,除湿消疮。从其组成看,荆防败毒散去掉了人参败毒散中益气之人参,发散外邪之生姜、薄荷,加祛风解表,透疹消疮之荆芥及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之防风。益气功能仍在,解表祛寒,散风除湿功能尚存,且增强了解表之功。许多皮肤病,尤其艾滋病皮肤瘙痒,其因多为内湿与外感风寒湿相合致病,取荆防败毒散解表散寒,散风祛湿,解毒消疮之功,疗效显著。

3.3 核心药物功效的现代药理研究 本次研究揭示出防风、蝉蜕、柴胡、甘草、黄芩、地肤子等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核心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防风及其多糖具有解热、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药理方面的作用[12],防风的有效部位有明显的降低血浆黏度、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13],在中医解释为活血化瘀作用[14],蝉蜕具有抗炎、镇痛、镇静、解热、抗过敏等作用[15],柴胡具有镇静、止痛、降温、抗炎抗菌、保肝利胆、降血压、抗病毒、抗肿瘤等药理活性,调节免疫系统活性的作用[16],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节淋巴细胞数量、抑制IgE抗体形成、抗炎症介质及前炎性细胞因子,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药理活性[17], 黄芩主要化学成分及提取物有解热、抗炎、抗茵、抗病毒、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其次黄芩主要化学成分还有清除自由基、免疫调节等作用[18]。地肤子具有消炎、抗过敏、抗瘙痒等药理作用[19]。综合核心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核心药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抗炎、抗过敏、镇静、镇痛、解热、抗瘙痒、调控免疫功能,其作用在中医解释为祛风解表除湿止痒,进一步验证了李发枝教授治疗本病时以祛风解表除湿止痒为要。

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法对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处方配伍结构进行上述分析,发现的核心药物及处方规律得到李发枝教授的高度认可,并充分反映了李教授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可揭示专家的治疗路径,且符合专家的辨证思路,这充分说明复杂网络分析法在对名老中医处方经验的分析中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因此,运用此分析法对名老中医的经验进行挖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且该方法将核心药物、处方及配伍以图的形式表现,具有图示化、直观化[20]的特点,便于理解与掌握,对全面、客观地继承名老中医专家的经验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2011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4(6):321.

[2] 王映辉, 刘保, 张润顺, 等.北京市名老中医诊疗信息基础数据仓库与挖掘平台的建立[C].广州:第2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2006:612.

[3] 张润顺,王映辉.名老中医电子病历中病史动态结构化数据录入规范[J].中围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3):100.

[4] 周雪忠,刘保延,王映辉,等.复方药物配伍的复杂网络方法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1):98.

[5] Xuezhong Zhou, Shibo Chen, Baoyan Liu,et al.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data warehouse for medical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ecision support[J]. Artif Intell Med, 2010 (48):139.

[6] 张润顺,周雪忠,姚乃礼,等.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肝脾不调证的配伍特点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883.

[7] 张润顺,王映辉,周雪忠,等.名老中医经验要素研究及智能挖掘平台功能设计[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1):45.

[8] Serrano M A, Boguá M, Vespignani A. Extracting the multiscale backbone of complex weighted network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9,106(16):6483.

[9] 彭世瑜.艾滋病的皮肤表现[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26(5):297.

[10] 黄晓婕,高艳青,汪习成,等.对539例HIV感染者皮肤黏膜表现的临床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27(6):707.

[11] 妮,郭会军.艾滋病相关痒疹从脾胃论治的探讨[J].新中医,2012,44(2):116.

[12] 陈桂玉,项东宇. 防风的有效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J]. 黑龙江医药,2011,24(4):600.

[13] 朱惠京,张红英,吴光,等.防风正丁醇萃取物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草药,1998,29(12):812.

[14] 李文,李丽. 防风有效部位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6(6):29.

[15] 胡国臣.现代实用中药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16] 杨错,邢立国,刘玉兰.柴胡乳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6,23(3):169.

[17] 张明发,沈雅琴.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炎与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1,26(4):261.

[18] 李敏,杨瑞芳.黄芩的药理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37.

[19] 陈雪羽.地肤子的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138.

[20] 郝宏文,张润顺,周雪忠,等.王素梅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方药配伍的复杂网络法分析初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1):1297.

Data mining analysis of professor Li Fa-zhi AIDS itchy skin medical record

WANG Dan-ni, LI Zhen, XU Li-ran, GUO Hui-jun*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AID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professor Li Fa-zhi in the treatment of AIDS drug laws of itchy skin,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drug reference basis for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IDS, skin itching. Metho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nalyzing the complex network of Weishi county, Henan in 2007 October to 2011 July during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Li Fa-zhi treatment of AIDS patients with skin pruritu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nalysis, skin itching AID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old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medication rule. Result: The use of multi-dimensional query analysis, core drug skin itching AIDS treatment in this study as a windbreak, cicada slough, bupleurum, Qufeng solution table drug, licorice detoxification efficacy of drugs, Radix Scutellariae, Kochia scoparia, clearing away heat and promoting diuresis medicine; core prescription for Jingfang San streak virus. Conclusion: Professor Li Fa-zhi treatment of AIDS in the skin itching Qufeng solution table dehumidification antipruritic treatment.

[Key words] AIDS itchy skin; Chinese medicine; complex network analysis

doi:10.4268/cjcmm201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