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语亲属称谓分界浅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语亲属称谓分界浅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称谓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是人际称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属称谓属于语言的基本词汇范畴。汉语亲属称谓历史悠久,古今的留下的称谓词数量庞大,并且词义交叉严重,而不同方言之间的称谓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选择汉语亲属称谓的分界为研究对象,以界定原因为研究依据,对其进行全面的描写和分析,着重探讨亲属称谓的界定区分和形成原因。

关键词:汉语 称谓 亲属称谓 分界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具有多种社会身份,总是在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并且总是随着交际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己的身份角色,由此产生了形形的称谓词。称谓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不同社会的文化制度,文化风貌和文化心态,使称谓词包含不同的语义内容。以是否表示亲属关系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

亲属称谓是一定的亲属制度所产生的文化符号,以简单的术语形式反映复杂的亲属制度。亲属称谓属于语言的基本词汇范围,语言中的亲属词是建立在社会上的各种亲属关系之上的,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中,亲属词的系统各不相同,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亲属词不仅能体现词义所具有的普遍性,社会性等特点外,自身的构词形式,词义分布也能体现语言的特点。汉语中的亲属词是非常丰富的,形成了一个亲属称谓系统。

汉语的亲属称谓词历史悠久,是较早产生的一类词。甲骨文时代出现的亲属词如:“祖,父,母,妻,儿,弟”已形成一个基本的框架。祭祀卜辞中,王称自己的父辈为“父某”母辈为“母某”。《尔雅》是中国最早一本解释词义的书,在“释亲”一章中从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个方面罗列了近一百个亲属称谓词。

①宗族

例:父为考,母为妣。

②母党

例: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

③妻党

例: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④婚姻

例: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由此可见,亲属关系是中国社会人与人的最亲密的联系。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分析,宗法制是我国封建社会运行的基础,十分重视家庭伦常关系和亲属关系,因此亲属称谓不仅被赋予了精确含义,而且数量繁多。通过对《尔雅•释亲》的亲属称谓的数量统计,可以看出亲属网络以父亲的血缘联系为中心,从己身向上论及五辈,向下推及五代,加上平辈,形成九族。有直系旁系,近亲远亲之分。一个人的亲属有父亲方面的亲戚,即父党;母亲方面的亲戚,即母党,也称外亲;妻子方面的亲戚即妻党,也称内亲。中国封建的宗法制重视宗亲,轻外亲内亲。

通过对亲属称谓的背景分析,本文将亲属称谓词进行界定,分界为七个方面。

㈠面称和背称

当面称呼亲属是面称,被称呼的亲属不在场的称呼是背称。面称主要用来称呼被称呼的亲属,以便达到对话的目的;背称主要用来说明说话人与被称呼的亲属之间的关系。有些称谓主要用作背称,如“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继父,继母,丈夫,妻子,爱人”等。有些称谓主要用作面称,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书面语中多用背称,显得庄重正式,口语中多用面称,显得亲切随意。

㈡直系宗亲称谓和非直系宗亲称谓

直系宗亲是宗亲中的直系血亲,有高祖父,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亲属,除此以外都是非直系宗亲。直系宗亲与非直系宗亲称谓在面称上一般没有区别,在背称时,部分非直系宗亲称谓的前面加有表明关系的区别性成分,如“堂――堂兄,堂弟;表――表兄,表弟;继――继父,继母;岳――岳父,岳母;外――外孙,外孙女。”

㈢尊称和谦称

尊称是指用尊敬的词语称呼听话人或听话人的亲属的称谓,尊称前多冠以“令,尊,贤,仁”等赞美成分,如“令尊,令堂,令妹,尊夫人,贤弟,贤侄,仁兄”等。谦称是指对别人用谦恭的词语称呼自己或自己的亲属的称谓,谦称前多冠有“家,小,舍,愚,拙,犬”等自谦的成分,如“家父,家母,小女,舍弟,舍妹,愚兄,拙荆,愚夫,犬子,犬女”等。无论是尊称还是谦称都是为了表示对听话人的尊重。对自己的长辈有时也可以使用尊称,如“祖父大人,父亲大人,母亲大人”等。

㈣通语称谓和方言称谓

通语称谓指通用于汉语全区域内的称谓,如“爸爸,妈妈,父亲,母亲”等。方言称谓指只通行于某片方言或某一片方言的称谓,如北京话称呼祖母为“奶奶”,上海话叫“亲妈”,梅县话叫“阿婆”,潮州话叫“阿妈”等。

㈤通用称谓和专用称谓

通用称谓指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可以使用的称谓,专用称谓是在特定情况下对某一特定人群使用的称谓。如“考,妣”指父母,在《尔雅•释亲》中有“父为考,母为妣。”先秦汉语中既可指在世的父母,也可指去世的父母,是一个通用称谓,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两个称谓只能指称去世的父母,如成语“如丧考妣”,变成了专用称谓。

㈥古代称谓和现代称谓

亲属称谓在古代和现代并不完全一样,在古代使用而现代不用的称谓叫古代称谓,如古代称祖父,祖母为“王父,王母”,《尔雅•释亲》中“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现代基本不用。从古到今一直使用的称谓或是近现代产生的称谓叫现代称谓,如“父,母,兄,弟,姊,妹”等。还有一些称谓从古到今,指称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舅”,“姑”在古代指丈夫的父亲和母亲,而在现代一般专指母亲的兄弟和父亲的姐妹。

㈦常规称谓和非常规称谓

在汉语中,一些亲属称谓除了表示亲属意思以外,不表示其他意思,从产生该词开始,即与自身所指称的亲属称谓相联系,并不轻易发生改变,可以看作是常规称谓词,如“父,母”等。但汉语中存在两种特殊的称谓现象,即指代亲属称谓词和从他亲属称谓词。他们最主要的功能并不是指称亲属称谓而是表示其他意思或者不是指称该类亲属关系的称谓,是非常规称谓。这两种称谓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从产生原因上讲,他们都是在某种场合下借用了别的词语或别的亲属称呼来作为亲属称谓使用,随着时间的发展和这种用法的普遍,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亲属称谓的义项或得以在一定历史时期或地域内广泛使用;不同之处在于,指代亲属称谓多用于书面语,从他亲属称谓一般用于口语对话中。

⒈指代亲属称谓

指本不是亲属称谓的词语在特定场合下用来指称亲属,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亲属称谓的义项,可以分为四类

⑴借用亲属特征来指代

如“萱”本指萱草,是一般词汇,《诗经•卫风•伯兮》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谖,《辞源》作“萱”。背,北堂。北堂原为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来就用北堂或是萱堂代称母亲。

⑵借用历史上某人的姓名

如谢灵运非常喜欢从弟惠连,常称其“阿连”,后来“阿连”就成了弟弟的代称。白居易《将归渭村先寄舍弟》 :“为报阿连寒食下,与吾酿酒扫柴扉。”

⑶源于比喻

比翼鸟是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常在一起飞翔,后来比喻恩爱的夫妻。白居易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⑷来源于历史上的某一典故

《左传•僖公十七年》 :“齐候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从此“如夫人”就指称妾。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王德道:‘你不知道,你这一位如夫人,关系你家三代。’”

⒉从他亲属称谓

指说话人在称呼自己的亲属时,不按照自己与被称呼人的直接亲属关系来称呼,而是依从(同是自己的亲属)与被称呼人的关系来称呼的语言现象。是一种借用性的称谓,这种借用起初是临时的,以后逐渐固定,流传和推广,最后形成固定的语言习惯。

⑴从父母称谓

“姨”,最初指妻子的姊妹,《尔雅•释亲》中“妻之姊妹,同出为姨。”母之姊妹,《尔雅•释亲》称“从母”。后来子从父称,“姨”渐渐有了称呼母亲姐妹的意义,随着“姨”的意义逐渐变化,不但取代了从母的称呼,而且成了称呼母亲姐妹的正式称谓。

⑵从夫妻称谓

男女结婚后,称呼对方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对于女子是从夫称,对于男子是从妻称。一般不只局限双方的父母,也可以扩大到对方的所有亲属。

⑶从子女称谓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从他亲属称谓,夫妻生完孩子后,往往会从子女的称谓来称呼自己的配偶或是其他一些亲戚。如“孩子他爸,孩子他妈,他爸,他妈,小明妈”等

⑷从孙子女称谓

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在称呼自己某些亲属时,使用孙辈的称呼,常在前加“你”构成从孙称谓。如“你妈,你姐,你姥爷,你小舅妈”等。

⑸从弟妹称谓

指哥哥、姐姐按照弟弟、妹妹的称呼来称呼所指的亲属,是一种以交际对象为中介的亲属称谓,其结构形式是:人称代词“你”+排行+核心亲属称谓词。如“你二嫂,你大哥”等

参考文献

⑴戴庆厦. 《社会语言学概论》 商务印书馆, 2009年

⑵伍铁平. 《普通语言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⑶葛本仪. 《现代汉语词汇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年

⑷现代汉语教研室《语言学概论讲义》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