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谨防选修课的几种变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谨防选修课的几种变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选修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选修课到底怎么上?怎样科学地达成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是摆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近年来,笔者多次观摩了其他同仁的选修课课堂教学,发现现在的选修课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这些现象值得语文老师们警惕,要谨防语文选修课堂的以下几种变异

一、谨防选修课变异成大学课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高中语文教师不同于大学教师。大学课堂的随机性与灵活性比较大,大学教师可以只研究一位作家或一部著作,可以不必涉猎其他。高中语文课堂则不然,老师必须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从教材的角度看,高中课本不同于大学教材。大学教师可以超脱教材,根据自身的研究领域和专业特长决定教学内容。高中语文课堂则必须依赖教材,不能随便脱离文本,老师可以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但不能完全架空教材另起炉灶,否则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从学生的角度看,高中生不同于大学生。大学生的时间相对机动、充裕一些,对某一类作品可以深入阅读。高中生要面对升学的压力,学习时间非常紧张,很难去深入研读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作家。

因此,我们不能将高中的语文选修课开设成大学中文选修课,不适宜去做太深太广的发掘,不能在整个学期去对某位作家或某个文学流派进行专题讲解,而只能将选修课当做引领学生打开文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谨防选修课变异成必修课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必修课旨在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理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要致力于学生在基础性、均衡性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学习,寻找到适合于每个学生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是选修课程的核心价值。

所以,选修课课程的设置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尤其是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上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拓展。当然,这里的“拓展”应该有一个“度”的把握,适度拓展才合情合理,拓展过度了,高中语文选修课堂就容易变异成大学课堂。

三、谨防选修课变异成试题课

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或认为使学生阅读作品的最好方式就是把作品编写成题目,有些老师就在备课时把作品当成试题的原材料,备课就是出题,根据作品内容,命制出一道道题目。所谓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课文、做题目。于是,在《外国小说欣赏》的课堂,学生在做小说阅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学生在做古诗歌或者文言文阅读题。

这样做的弊端显而易见,作品本来是鲜活的,灵动的,而题目的答案多是刻板的,单一的,题目的内容可以和作品挂钩,但题目的本质特点很难和作品衔接。每位学生的知识面、兴趣面不一样,对作品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并不一样,他们需要在阅读与讨论中互相交流,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循循善诱,而单一的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做题方式达不到这些要求。

四、谨防选修课变异成自读课

有些老师在选修课堂上采取一种粗放式的教学模式,把选修课上成“放羊课”“自读课”,对课程内容缺乏有效指导。选修课教材追求学术性、创新性和系统性,对传统教材是一种颠覆,很多内容对教师而言也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学生更是难以自主欣赏。教师如果对教材不加选择,不进行重组、补充和拓展,学生自读的效果必然不佳。

如《外国小说欣赏》的第八单元选编了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和卡夫卡的《骑桶者》,这两篇小说的难度很大,老师如果不加点拨和提示,学生读之可能云里雾里。老师应该适当讲解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明了虚构的世界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真实后,再让他们阅读文本,学生就可能易于理解作品。

五、谨防选修课变异成识记课

在选修课设计过程中要避免“知识本位课程观”的影响。对学生而言,他们在课堂不仅是记住概念、原理、结论,更重要的是掌握探求学问的方法;对老师而言,要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研究文学文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有疑敢问,有疑善问;还要注意引领学生掌握阅读、鉴赏、探讨、表达、交流的基本方法,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选修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鲜活的作品上,探索作品的内在意蕴和艺术魅力,而不在于识记一些名词术语和抽象的理论,单纯的术语讲解和枯燥的理论学习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当然,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但在摸索教法的同时,我们要谨防以上诸种变异,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