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儿童的发展性特征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儿童的发展性特征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儿童具有发展性,儿童是一个全面发展、正在发展的个体,儿童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幼儿教师的教育具有发展性,发展性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怎样才能使幼儿园的教育符合社会的要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研究教育与发展的学说,分析教育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探讨促进儿童的发展性的具体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儿童发展;发展理论;发展性特征;研究

儿童发展研究的现代领域起源于遥远的过去,从在西方中世纪时,儿童被视为预先成熟的小型成人,到现在儿童被视为是“未来的资源”、“有能力的主体”。儿童具有发展性,儿童是一个全面发展、正在发展的个体。目前,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重视并努力实现的目标,作为教师必须从日益知识化、科学化、智能化、审美化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看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何等的重要。缺乏全面发展的观念,甚至忽视全面发展,都不能培养和造就出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1]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对搞好各级各类教育十分重要,现代幼儿教师应树立全面发展全程发展的教育观,使幼儿园教育成为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过程。教育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2]同样也要促进个体的发展,发展性是现代幼儿教师教育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发展的理论

关于发展方面的大量信息来源于大量跨学科的研究,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此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和研究,关于个体的发展领域至今已经成为一个汇集众多学科的大熔炉,并逐步提出了关于人的全程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一些理论学说。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Freud)维也纳精神科医生,从他细致的探讨中发现病人的无意识动机,构建起人格发展的性心理理论,他强调父母对儿童早期在性和攻击驱动力方面的控制对其人格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格可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在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密不可分。[3]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使儿童发展中的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得以凸现,他的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年经历对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性。

(二)艾里克森的理论

艾里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会理论认为,儿童的社会经历并不会导致自我在本我欲求与超我约束之间的矛盾,自我也是人格发展中的积极力量,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个体都需要获得对社会积极参与的态度和有所贡献的技能。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统一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的心理社会冲突将决定个体每个阶段的发展结果,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适应不良的,儿童正常的发展必须从各自文化独特的生存状态出发来加以解释。人生全程是连续不断的人格发展历程。个体出生以后与社会环境接触互动而成长,在调试自我,克服发展危机中获得个体的自我成长。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从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来研究人的认知发展的。组织、适应、平衡、同化、调适这五个概念是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在皮亚杰看来,人的认知的发生、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的认知结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2]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儿童的行为图式(内因)在环境(外因)的影响下通过同化、顺应、调节而逐渐达到平衡。儿童在不停地实现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在追求和保持一种平衡,追求和保持这种认知的理想状态。儿童在同化和顺应过程中,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地丰富、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所以,儿童认知发展的本质也就是儿童的行为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渐进平衡的过程。积几十年的大量观察探索和实验研究,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非连续的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3]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从感知、动作开始,在活动中感知动作逐渐内化而构成直觉思维、具体思维,最后达到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根据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对他们的外部世界进行操作和探索的同时,他们积极地构建着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知发展是分阶段出现的,在皮亚杰认为,教育应在儿童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按照他们自身思维结构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育。

(四)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zno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力倡教育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4]认为教育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并促进儿童的发展。教育能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源于个体时时刻刻存在的,又在不断变化的两种认知水平。儿童的认知发展的两种水平是: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由儿童已经完成的、一定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所具备的心理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往往是有差距的,前者水平不及后者高,它们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维果茨基主张教育应当先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育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从而带动儿童的发展;每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都是有差异的,教育要因人而异;教育是发展的源泉,它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育创造着新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又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五)赞科夫的“教育促发展”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的“教育促发展”理论是在维果茨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实验与理论研究,提出了“以尽可能大的教育效果来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理论体系。“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是“教育促发展”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赞科夫倡导的“一般发展”是指儿童个性整体的发展,它包括儿童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精神及身体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提出一般发展的同时,赞科夫又强调了特殊发展。“特殊发展”是指儿童在某一方面的特殊发展。赞科夫主张教育要以尽可能大的教育效果来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并且使儿童的一般发展尽可能达到最理想的水平;教育要把关心全体儿童的最优发展与促进儿童的特殊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一般发展是儿童特殊发展的基础,特殊发展在适当指导下又可以促进一般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要重视采用正确的教育结构,要重视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内部诱因,要重视儿童学习的“情绪生活”,要重视儿童学习的练习设计,还要努力探求新的途径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为了使教育先于发展、引导发展、促进发展,教育要坚持高难度进行教育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育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儿童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儿童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二、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表现为相互制约与促进,这具体体现为:首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从关系。儿童的发展是主,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为儿童发展服务的;其次,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儿童的发展是源于人类本性的发展目的实现过程,而教育则仅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其特殊性,恰恰表现于教育人员的专业性、教育场地和设施的固定性、教育活动的计划性、教育目标的明确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确定性、教育周期的稳定性,都是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性认识为基础的,它要求教育要遵循并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与同样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遗传素质、家庭生活背景和一般性的社会人文地理环境等相比较,教育的影响力量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教育是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发展应当成为教育过程的基本功能。

三、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行为策略

(一)教育目标确定的终身性

终身教育是为了追求人的生活质量而形成的现代教育理念。[7]其核心是以个人一生主动自愿学习为基础,以个性化、多样化、非职业化学习为特征,以个体发展多样性、个体享受丰富性为原则,其实质是以人为本、品质为优、能力为先、服务为核,其本质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终身教育理念是教师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教育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育既要重视儿童的智育,也要重视儿童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既要加强对儿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能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既要面向全体儿童,注重儿童的整体发展,又要照顾每个儿童的特殊性,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既要关注现实的教育效果,达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协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协调,又要关注未来的教育影响,使儿童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内容组织的差异性

每个儿童都是有差异的,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特长,对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要求。这要求教师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儿童的差异发展。差异发展意味着儿童在生理、心理、品德、价值观、审美、技能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强调儿童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强调儿童优势区域和特长的发展,强调儿童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发展。实现儿童的差异发展,教师教育首先要了解儿童的自我意识、学习态度、学习风格、智力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育中要照顾、尊重和促进儿童的差异发展。其次,要发展儿童的自学能力,通过儿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我反思总结学习经验,促进儿童的自我发展。再次,要加强对儿童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把儿童的差异发展引向正确的方向,为社会培养出学有专长、富有个性的人才。

(三)教育方法选择的协作性

教育交往是协作发展的主要形式。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它是指在教育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8]教育交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教育交往的质量如何,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目标要求,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育效果,而且对儿童主体性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交往,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通过教育交往,拓展了儿童个性的发展空间;通过教育交往,儿童的创造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儿童主体性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交往,教师教育中应特别关注儿童在相互交往中的协作发展。良好的教育交往应该具有的特点是:坚持沟通和对话、关怀人性和个性、主张民主与参与、引发竞争与合作、支持探究与创新。教师应该把这些特点作为自己教育行为设计的基本取向,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四)教育过程实施的实践性

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9]①时间目的具有特殊性。教育过程中的实践目的是为了使儿童验证所学理论知识、获取掌握理论知识所必需的感性经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实践创造物质或精神上的社会成果。②实践环境具有特殊性。教育过程中的实践主要是在教师创设的具有教育性的特定环境中进行。③实践方式具有特殊性。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方式有作业练习、实验操作、见习实习、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尽管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具有特殊性,它不如一般社会实践那样广泛深刻,但对儿童学习来说,却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它加深了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提高了儿童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所以,加强教育的实践环节,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五)教育评价的多样性

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是教育目标。因此,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决定了教育评价趋向的多样性。教育评价不仅要关注对儿童身体发展方面的评价,还要关注对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评价,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发展的评价,还要关注对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评价,包括对模仿动作的理解、组合、协调等方面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对儿童能力方面的评价,包括领会、转换、表述、分析、综合、概括、评价和判断等方面的评价,还要关注对儿童意向发展方面的评价,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评价,更要关注对儿童个性特征发展方面的评价,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教育评价趋向的多样性,为教育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合编.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第2版88页

[2]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0、312-360页

[3][美]劳拉.E.贝克著教育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1页

[4]张春心.教育心理学[M].北京: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28.117页

[5]张心选,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译丛[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5.156页.

[6]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8页.

[7]马健生.现代教育制度与思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5页

[8]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39页

[9]韩桂凤.现代教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