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理念下“乙酸”的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理念下“乙酸”的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基于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设计不同的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需求,对必修2第三章《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乙酸部分进行了教学设计

【关键词】主体性 个性发展 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74-02

1.设计思想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以上理念的指引,对乙酸教学的两个重点内容作如下处理:乙酸的酸性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设计探究和集体讨论等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乙酸酸性的验证;酯化反应则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突破难点。

2.前期分析

2.1教材分析

乙酸是一种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比较熟悉的有机物,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初中化学只对乙酸的用途作简要介绍,本教材则重在从其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主要介绍乙酸的基本结构及主要性质,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并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对乙酸的认识,进一步巩固“(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看,除了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感性知识,也熟悉了烃、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确定、官能团和化学性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探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基本条件。

3.教学目标

3.1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设计探究、集体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3.2知识与技能

认识乙酸的组成和结构;掌握乙酸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从化学键方面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决定性意义。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体验科学探究的困惑、顿悟和喜悦;在质疑、反思中提升科学素养。

4.教学的重点、难点

4.1教学重点

乙酸的组成,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4.2教学难点

使学生建立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的角度初步认识乙酸的酯化反应。

5.教学过程

5.1新课引入

5.1.1学生进教室之前,煮沸一定量的食用醋使之汽化挥发到空气中。

设计意图:使学生未见其物、已闻其味,首先从嗅觉上感受乙酸:原来今天要学的有机物就是自己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厨房调味品――醋的主要成分,从心理上拉近与陌生知识的距离。

5.1.2展示一瓶食用醋,学生讨论并讲述“醋”字的来历

设计意图:新教材这一节的标题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展示学生熟悉的调味品醋,讲述醋文化,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自豪感。

5.2感受乙酸[1]

展示并要求学生组装乙酸的球棍模型,展示乙酸试剂和冰醋酸(事先在冰箱冷冻好)。

设计意图:结构决定性质,让学生自行组装乙酸的球棍模型,清晰地认识乙酸分子的原子组成和立体结构,清楚官能团及其原子组成。乙酸试剂和冰醋酸都是纯净物,乙酸能结成“冰”,是熔点导致的。学生依据实物体验,对乙酸的认识会更深刻、更全面。

5.3乙酸酸性

大多数学生知道生活中用食用醋除水垢,食用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说明乙酸有酸性且酸性强于碳酸。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验台的试剂和药品,在3min内能设计出实验证明乙酸有酸性吗?

设计意图:乙酸的酸性实验,学生初中比较熟悉,为避免变成单纯的技能训练,这里设计成开放性实验,既要设计出又要受时间限制,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只有对酸的通性了然于胸,才能又快又正确地设计出实验。

5.4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中实施三问题的递进教学,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规律,进行重、难点的突破;酯化反应实验由学生分组完成。

问题一:厨师烧鱼时常加点醋和酒,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你知道为什么吗?是因为发生了酯化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乙酸乙酯。但是,在常温下,乙酸与乙醇反应很慢,达到一定限度需要16年时间。如果我们希望利用课堂10min的时间使该反应达到一定的限度,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二章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知识,在此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自然地引出了酯化反应的条件。

问题二:分组实验完成后,对于该实验,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给出相关数据: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实验的结果:大部分实验成功,少数几组实验失败。不同组别经过比较和讨论,发现并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浓硫酸为什么不能第一顺序加入,能否放在最后加,有什么作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有什么作用,能否换成其它试剂?导管为什么不能插入接受试管液面以下?碎瓷片有什么作用?此实验所用导管为什么比一般导气管长?有的组别反应物加热到已变成接近黑色,为什么没有乙酸乙酯生成?……其中大部分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可自行解决,小部分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

问题三:乙酸与乙醇酯化反应生成酯与水,其脱水方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从宏观现象过渡到微观结构。对酯化反应的脱水方式作简要介绍,使学生清楚发生反应的原理,避免书写该类反应时出现错误,同时,简要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习兴趣。

6.教学反思

6.1教学层面

6.1.1重点突出。乙酸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贴进学生生活,学生对该物质比较熟悉。乙酸的物理性质、酸性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故将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酯化反应。

6.1.2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醋酸有酸性,将书本中制备乙酸乙酯的演示实验改进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并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形式自行进行实验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主动性和参与性;使能力培养落在实处,利于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6.1.3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的习得知识。

6.2学生层面

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本节课的“主动学习”,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合作讨论意识明显提高,并对这种习得性知识印象更为深刻。

参考文献:

[1]白建娥.新可改下“乙酸”的教学设计及点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9):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