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沉默的课堂动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沉默的课堂动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入初三,课堂像绷紧的弦,紧张的氛围弥漫教室的每个角落,沉默成了课堂的常态。

究竟怎么了

我召开了班干部会议及学生代表会议,收到的反馈信息如下:

原因一:信心不足。有些学生怕自己说错答案,因为说错时别人会笑话。而且,自己说错时,面对他人的哄笑,内心也会更加胆怯。

原因二:跟随大众。别人不回答,自己也不回答,怕别人说自己强出头。所以,他们通常都只是在下面很小声地讨论,从不敢大声说出来。

原因三:事不关己。有的学生认为课堂回答问题这件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我不会回答,总会有人来回答的。

怎么办

我采取了自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上课回答问题就加分。最初这种方法还是挺有诱惑力的,学生纷纷加入到课堂举手的行列。但久而久之,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有的学生为了加分,能一次说完的答案,他们故意分两次来答,或者随意附和老师也要强行加分等等。而更多的学生则是给予了更加漠视不屑的态度。很明显,这个办法也只能暂时治标,根本不能治本,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使课堂沉默这一问题愈演愈烈。

反思与行动

汇集各位科任老师和部分学生的分析和意见,通过翻阅资料和进一步思考,我发现学生不论是信心不足不敢回答问题,还是跟随大众不愿回答问题,或是冷淡冷漠不屑回答问题,究其根本原因,都是班级凝聚力方面出现了问题。

为什么?班级凝聚力,也称班级内聚力,是指班级在共同理想的指引下,经过师生的一致努力而形成的一种班级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整体力量。一个班级如果有良好的凝聚力,班级成员之间往往能互相包容,相互关心。学生不会因为害怕而不敢回答问题,每一个成员能全面地看待他人,不会因为别人答错一次问题就打击嘲笑,也不会将营造班级良好上课氛围这一班级发展目标抛之脑后,一味冷淡冷漠。具有良好凝聚力的班级,学生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被这个班级的团结和友爱所吸引,同时又会将个人目标、集体目标逐步整合一致,协同班级实现一个个新的发展目标。具有凝聚力的班级反过来又会融化一颗颗冰冷的心,将每一个人都纳入温暖的集体中。简而言之,即人人互爱,我爱班级,班级爱我。很明显,这三个方面,我们班都是有待改善的。为此,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改善班级的凝聚力,从而解决课堂沉默这一棘手的问题。

一、人人互爱

1.教师导正舆论

教师在初中生的眼里虽不似在小学生眼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但由于学生的向师性,初中教师在班级的管理中,仍能起到非常好的引导作用。

为了营造宽容温暖的班级氛围,我时时留意身边的感动人物,在学生中间树立榜样。

一次我们班在体育场上体育课,突然下起了雨,学生便四散跑开去避雨。有三五个学生冒雨急冲冲地跑回教室,他们着急地到教室各个角落找伞,甚至还到老师办公室借伞,他们说雨越下越大了,同学们都没有雨伞,要多借一些。我马上借了同事们的伞和孩子们一道去送伞。雨哗啦啦地下,这些送伞的孩子们顾不得这些,飞跑着,在雨里一遍遍喊着同学的名字,尽可能快地为他们送上雨伞。那些躲雨的孩子要么挤在屋檐下,要么拥在廊檐内,三三两两着急地望着倾盆而下的雨。看到我们抱着雨伞过来,他们脸上满是诧异和感动。

事后,我在班里大力表扬了这几位送伞的孩子,我非常具体地描述了他们找伞送伞的过程,我还请他们谈谈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给的理由朴素而谦逊,丝毫没有夸耀。大家都亲历该事,我这次的表扬,引发了孩子们深深的共鸣。相互关爱的理念、亲如一家的情感,慢慢走入了大家的世界。

从这件事开始,我特设了班级专栏,把身边的感动事迹一一记录下来,放进每周发放的家校联系手册中,希望家校联合,引导班级营造友爱氛围。家长纷纷支持,在他们的建议下,我还做了更多辅助的工作,比如记录下每位学生的生日,在他们生日时送上诚挚的祝福,设立班级建立纪念日,让学生有共同的美好回忆等等。

班级氛围建设进行了不久,渐渐地就收到了成效:有一次几位女生来找我,她们说了几句就不约而同地哭了。原来,班里的几个男生淘气,他们在走廊玩跳高的游戏,比试谁能摸到走廊边的天花板,有些同学在起跳时,脚下打滑,摔了个正着。女生们在旁边拉他们,劝他们不要玩了,他们都不听,女生急了,就哭着来找我。我及时处理了这一问题,佯装生气,批评了男生。其实,我心里颇感安慰,因为我感受到了同学间渐渐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他们会关心别人、担心别人,他们会因为别人的安全急到掉眼泪,他们开始懂得珍惜。

渐渐地,学生开始以关心和包容为准则来交朋友,在和他人相处时也特别注意尊重、换位思考等等。近期涌现出的被大家公认的榜样,或是在与他人交往时懂得让步,或是有很幽默的个性,或是有某些特长,普遍受到同学们的欢迎。课堂上,榜样常会被真诚地推举出来朗读,或者被簇拥着回答高难度的问题。

沉默的课堂开始有了热情的答问、真诚的赞许了。

2.让特殊的学生在班里找到位置

一个班级中总会有少数学生无法融进集体,他们现在在集体中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课堂上他们总是静静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不会被同学注意。同时,他们性格也比较孤僻,一般不和别人交往,所以别人也根本无从了解他们。在这样的状态下,慢慢地,他们开始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比如小路。

小路是一个羞怯的大男生,他的单纯和善良深深打动着我,从入学初我就想帮助他克服怯懦,帮助他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一开始,我特别安排小路在学生午饭后为大家讲解当天作业中的难题,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认可他。可小路只坚持了一周就再也没有继续了,他说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紧张,面对大家说话时不知怎么的总是结结巴巴;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会故意刁难他,向他提些怪问题,有时解答不了,同学们也会哄堂大笑。这种感觉很糟糕,所以他不再继续了。

反思过后,我发现是自己太着急了,急到没有为小路预设合理的目标,也完全没有考虑到小路的特点。讲解难题对于成绩平平的小路可能是件难事,再加上他羞涩的个性更会难上加难,他无法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反倒受挫,所以我的设想起到了反效果。

那小路的特长爱好又是什么,我又该如何趁机引导呢?

有一次学校举行拼魔方比赛,没想到小路第一个报了名。比赛那天高手云集,挤在人群中的小路,几乎被淹没掉。可是没想到他那么冷静从容,一点都不紧张,还一口气拿下个第三名。这之后他便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春天:同学们接近他,祝贺他,还纷纷买来魔方跟他学习。一时间班里魔方成“灾”,学生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玩魔方,简直是走火入“魔”。小路成了明星,但他也耗去了大量的时间,成绩自然大不如前,慢慢地又有学生开始疏远他了。

该怎么去帮助他,引导他?在一次作文课上,我们学习动作和心理描写。我灵机一动,我让小路当众表演玩魔方,大家观察后对其进行描写。小路表演完后,自己也写。

大家几乎都写到他灵活的手指翻动如白鸽,没有太多区别,也不够深入和细致。他却写道:我处在十分紧张和矛盾的内心世界里,一方面我的手不停地翻动魔方,眼睛不断地扫描着,这一步没有完成,大脑又给我下了另一道命令,一切都那么紧张。我很渴望在大家面前表演精彩的魔方节目,但有时情况真的很出乎我的意料:这么多人望着我,有时,我竟然一下子忘掉了摆弄某个侧面的魔方公式,或者有时大脑深处涌来不少记忆的碎片,它们互相吸引、互相融合,最终形成我急切等待的魔方公式。手和脑仿佛两条线,时而交织,时而分道扬镳。玩魔方让我的心煎熬,也让我更多地体验到行云流水的畅快与欢乐。

听着他念自己的文章,班里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他们一致评价他的文章能细腻深刻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后来,这篇文章在我的推荐下还发表了。这以后,大家便十分欣赏他的写作才能,有时课堂进行片段写作,学生也会争相听听他朗读自己的作品。小路转变了学习生活的重心,他开始不断尝试写出新的作品,有时还写写连载什么的。有一个小狼成长为狼王的故事,据说在班里还有着颇高的“收看率”,据说一些热心的同学总是催着他出下集。就这样,在同学们的追捧下,他居然写下了不少的优秀作品,还发表了几篇,在学生中间开始有了“小作家”的称号。

这一期间的工作是最困难的,虽然游离于班级之外的人并不多,但每一个的特点都不同,解决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时我会安排丰富的活动让这些同学自我展示;有时也会去找他们身上问题的成因,和家长形成良好的家校互动模式;有时我则依靠学生的力量,用他们的评价去帮助这些孩子树立自信心。同时,所有的问题解决起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会反复,我又必须去想新的办法。虽然这样,但这一段时间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当我帮助一个个处于班级边缘的孩子重新认识了自己,当看到他们为大家所接受时,我也会为他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

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收获的。我们沉默的课堂到现在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因为慢慢地,班里不少学生在集体中得到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有的学生凭借着自己温和的个性找到了朋友,也获得了他人的认可;有的学生在活动中让大家看到他的另一面。私下里,有的学生为每一个人定一些“美名”,比如小作家、智多星,即使没有名,大家也一定熟悉他们的特点。一到课堂,他们就会对号入座,推举学生出来。比如要朗读,肯定就是“朗诵四人组”;比如要画画,肯定就是“画手”;比如要帮老师到高处做演示,肯定就是“海拔”等等。大家都能有全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因为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学生便有了归属感,开始从内心认同自己的班级,认同了自己在班级中的身份。有了认同与身份的定位,他们便不再冷淡冷漠。就这样,经过了这最困难的阶段,班级课堂沉默的现象基本扫除了。

二、我爱班级

该是时候向着更高目标进发了。我特地安排了一次班会,班会的主题是制定新的班规,制定新的班级发展目标。我决定不再像从前那样了:我在台上讲着班规班纪,学生只有服从的份。我让孩子们把桌椅摆成一个大圆形,我借来了活动黑板,放在教室的中心。每一个孩子都站出来提一条建议,大家都觉得很赞同的或者很有价值的建议,班长就快速地记在黑板上。下课后,班干部把这些建议按纪律、卫生、生活、课堂学习、课后作业与复习等板块进行了整理,相关的班干部还把自己在工作中的心得也转化成建议,补充在班规的条例里。这样,我们这份较为系统全面的班规就出炉了。

他们的建议真的很有价值,往往涉及到我忽视或者没有考虑周全的地方。比如他们说值日生早上值日时最后要把地拖干,一来避免教室过于潮湿,二来避免人进进出出又会踩出许多脚印,班级评比被扣分。他们还说一大早不要开空调,很多身体弱的同学会容易感冒等等。

关于课堂回答问题,他们也提了一些建议,不过不再是让老师强制学生回答问题了,而是他们希望教师的提问会更有梯度,适合不同层次的人。或者他们希望教师能够设计他们已知的或者是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他们能提供更高质量的回答。他们还说希望多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避免很多同学紧张等等。

新班规体现了孩子们对于班级的新期待和新目标。他们维护班级的荣誉,希望班级能取得荣誉,他们在意他人的感受,关心身边的人,希望每一个成员在为荣誉而战时,也没有失去自我的快乐。

班规是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共同商讨达成的。不能实现的、大家不同意的内容当堂都被否决掉了。所以在执行的时候,学生不会有被强加的感受。同时,也因为班级的目标和自身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在维系班规时,也有很大的自觉性和自发性。有一两次我甚至能看到班长自主找学生谈话,开始我莫名其妙,后来我听学生们说,有一名学生总是来校抄作业,成绩慢慢下滑,科任老师开始在课堂上批评他,影响了班级上课的气氛。这名学生的表现让同学们感到可惜,班长便一再找他谈话,想问问他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我没想到原本陌生的高高在上的班规被孩子们维护得那么好,稍微有些违反规定的地方,他们都想要补救挽回。他们真正地爱着我们的班级,爱护着我们的课堂,他们的爱在我心中洒满感动。

三、班级爱我

班级有爱,课堂有爱,任课老师都喜欢我们的班,校领导也很重视,于是他们给了我一个插班生,说是锻炼我。

我仍然还记得当那个精神萎靡、目光游离的插班生来到我面前时,引起了我内心强烈的厌恶和不满。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将他安置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后一排,确保他不“污染”我那纯洁可爱的班级。我警戒地注视他的一举一动,犹如看守罪犯。

一次,课堂上我发现这位插班生又开始昏昏欲睡。我走过去,不无好气地说:“你起来,说说我讲了什么?”他保持沉默。“啪啪啪”,突然齐刷刷的掌声从我身后盖过来。当我回过头,我看到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转过脸来,微笑着、期待着,迎着这惊愕、满脸局促的插班生,也迎着惊愕、羞愧的我。

这便是近期的课堂故事。温暖有爱的班级,自然就有温暖有爱的课堂,它能给予人力量,催人反思。好比那位插班生,当他没有色彩的心灵世界突然传来温暖清脆的掌声,惊愕之余,也许在他的内心便有了温暖的火种,也许这会成为他重新起航的动力,也许他在课堂便不会再沉默。而对于我,更要做的便是反思,那个曾经引导全班同学学会关心和爱的我,也要学着真正坦诚地去爱,不分你我,包容每一个孩子,这样,我也会和孩子们一样享受我们充满爱而不再沉默的课堂。

插班生后来还是走了。后来听心理医生说,他必须入院治疗,改变白昼和夜晚颠倒的生活学习状态。他走时,我的情绪挺复杂,我不知道这个孩子以后会怎样,我很抱歉自己没有能改变他多少……我特别安排了一个趣味写作的环节,给学生出了三个关键词:三十年后的深秋、西装、某某(那个插班生的名字)。我让学生们写一个片段,想象这位插班生在三十年后的样子。学生很喜欢这个课堂活动,他们想象着他领着孩子散步的情景、刚下班匆匆回家的模样、坐在长椅上舒服闲适的样子等。我把这些片段全部整理好,在他临行前我全部送给了他,我说我和每一个孩子一样,希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可以遇到下一个更好的自己。那位插班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我面前流下了眼泪。

沉默的课堂就这样变得不再沉默了。这个案例给我最深刻的启发就是:沉默课堂的背后,也许不光只是沉默的现象和气氛,它的背后是一颗颗沉默但并不宁静的心,我们要做的就是唤醒与温暖他们。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广雅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