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武林大会》想到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武林大会》想到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可否认的是,《武林大会》撕掉了传统武术脸上那层神秘的面纱,无数热血男儿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中华武术面临传承危机!

不得不说央视五套《武林大会》的出现是当代传统武术发展历程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她使真打实斗的擂台比武又重现江湖,尤其是史无前例地使之展现在广大电视观众面前。她的出现虽然算不上是理论上的创新,但却是形式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暗示了未来武术的发展方向,也给沉寂的武林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可喜可贺。

一道大餐虽已端到了桌面上,但味道又如何呢?我不止一次地听人抱怨说,像是在看“女人打架”或是“摔跤”,也许我们对传统武术的期望太高了,所以才会“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吧。他们亲眼所见的实战场面,与脑海中想象的“中国功夫,天下无敌,变幻莫测,所向披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当然,也有不少高手出现,但总体水平的确不尽人意。有人说因为《武林大会》举办时间比较短,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观赏性欠佳。我不禁要问,难道传统武术在《武林大会》开展以前就没积累些实战经验吗?难道武术实战是新生事物吗?难道要在《武林大会》上重新探索从头再来吗?难道我们中国人就真的不能打吗?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渐趋频繁,复兴中国传统武术的使命比在其他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更加重要。西方人向来是务实的,如果中国武术再一味追求花拳绣腿,总有一天会被那些“蓝眼睛”们挤到时代的边缘。无论是当代世界最顶级的日本Kl站立式格斗大擂台,还是最权威的美国uFc综合格斗赛事,都鲜见中国人的身影,这难道还不足以令我们痛心吗?

出现现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神州大地那么多的武校武馆,广告打得那么精彩热烈,怎么实战就不行了?可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训练目的、训练方式的扭曲。练武不注重实战,甚至不学不练实战,只一味的向表演的独木桥上挤。殊不知有多少人被挤下了小桥,又有几人能真正成功。一味地追求套路的精彩,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几乎每个门派都有或多或少的套路,其实练套路的目的不应在于“套路”,而是在于实战。套路是把很多单个的攻防招式结合在了一起,反复演练是为了熟悉实战招数,和领会招与招之间的连接与转化。演练套路时,心中要牢记“攻防”二字,不必强求美观与否。就算暂时对套路还达不到“活学活用”的境界,但起码要有“死学活用”的水平,可以在实战中把单招拆开来用。但是当前很多人习练的那些最时髦的武术套路能起到那种作用吗?一套拳表演下来虽让人眼花缭乱,但却找不到几个攻防动作。虽不实用,但却一直有很多人对其趋之若鹜。因为很多习武之人就是想学能表演的东西,出出风头而已。实不实用倒无所谓,反正一般人又不懂这些。这不是自欺欺人又是什么?

武术要想发展,观念必须改变。

我有一位朋友,跟着一个师傅在公园里练了一段时间拳。有一天我问他,你练的拳在实战中怎么用,他竟然连基本的格斗式都不知道。后来,我见到了那个师傅,问他何时教我朋友实战,他的回答很是滑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实战打法要靠自己悟。”自己悟?那要悟到何年何月?说句放肆的话,若自己悟就可以那要你有什么用?所有东西都要从头悟的话,人类社会岂不是又回归到了起点。暂且假设那位师傅有真功夫,就算你把实战打法悉心传授的话,学员也不一定能消化得透,更不用说一点不教了。

这是传统文化传承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一般的文化传承就像是手握着一把沙子在行走,并找机会传给后来的人。在这一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沙子从指头缝里流出来。更严重的是,再把沙子传给下一个人时,会有更多的沙子洒在地上。就这样手里的沙子越来越少……,优秀的文化也日渐流失…一要想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不仅要紧握手中那把沙,在留心剔除沙中糟粕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改进,力争使沙子“增值”,以便传给下一代更多的精华。那种教功夫总爱留一手,把绝技压在箱底的做法,早就应让他过时了。我说的“增值”,并非提倡多创编一些落入俗套、华而不实的套路,那对武术起码不是有前途的发展。倘若套路过多过杂,没有针对性。那就是对武术发展的累赘,并无甚益处。真正的发展是质的升华,而非量的简单叠加。

顺便说一下,人们对武术表演性质的过度追求,也表现在对“气功”的盲目崇拜上。我不否认,气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一些优秀的功法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和适当抗击打上都有不错的功效。即便如此,它也不是无所不能的神功。就如同常喝绿茶能防癌,但绿茶也不是圣水一样。每当看见所谓的“气功大师”装模作样地表演一些并不太高明的功夫时,常气得我咬牙切齿。气功在瞬息万变的真实格斗中到底有多少功效,相信他们自己心里明白。

不要忘了那句话,“女人因为可爱而美丽,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换成武术也是这样,“武术不是因为好看而实用,而是因为实用而好看”。我不否认武术具有一定的表演价值,但主次关系万不可颠倒,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倘若你被别人一拳打的倒地不起,即使之前你做的动作再华丽,也无法掩饰你此时的狼狈。如果武术进化得失去了实用价值,那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再往大了说,武术走到今天这步田地,我不认为国家和社会没有责任。

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是远远不够的,没能构建出一个良好的真武术氛围。当国人还在为讨论定什么花为“国花”而吵得面红耳赤时,不知你们忘没忘记我们即将面临国术的失传?现行的武术政策和比赛制度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把武术引入了一个重表演轻技击的歧途。严重背离了其本来面目,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十七大报告号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的范畴是博大的,国术是其中一朵奇葩。国术不仅可以强身,更可以强心,可以使华夏儿女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希望国家在致力于发展大众文化时,不要把实战武术遗忘在角落里。当我们还在以跆拳道、空手道源于中国的说法而沾沾自喜时,不要忘了那终究是人家韩国人和日本人的骄傲。他们的兴起只代表了韩国人和日本人的成功,而且还在逐步抢占中国人的武术市场和中国人的心。我们的国术――中华武术,还在等着我们去发掘和振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武术变得面目全非,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当全社会的价值取向都趋向“肤浅”、“虚华”时,武术又如何能迈出坚实的步伐?武术实战价值的退化与社会上某些官员大建形象工程,与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是不是有某种内在联系?

古人做学问讲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武术又何尝不是一种学问呢?习武亦当博学技击之行,审问技击之法,慎思技击之效,明辨技击之要,笃行技击之道。

我知道自己的观点也没什么新意,无非就是老调重弹。我也相信绝大部分习武之人知道这个道理,但所有人都这样做了吗?也许很多人心中还抱有幻想,借助于和谐社会不应用暴力来安慰自己。但和谐的社会首先应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真实的社会呼唤真实的武林。也许因怕苦怕痛而畏于实战,但选择了武术就应意味着选择放弃安逸。武术要想扬眉吐气,只有实现实战水平的飞跃这一条路。时间拖得越长,问题便越严重。

在下水平有限,也许说的不完全正确,但却全是我的心里话。再说句老话,“功夫是打出来的。”实战打法要学,要练,更要打。每个炎黄子孙都不能忘记武术是我们的国术。振兴国术是爱国的一种表现,决不可让她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