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莫让举动背离初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莫让举动背离初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家冯骥才曾说过:“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任何教育如果只有专业目标,而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人文目标,非但不能造福社会,往往还会助纣为虐,化为灾难。富有鲜明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使一个人心灵充实、情感丰富、人格独立、道德高尚”。

当前一些学校盲目追求唯智性的教育与功利性的教育,无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压制学生精神层面的自由伸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变得单调、贫乏。调查发现,高中生普遍存在情绪不稳定、学习态度忽高忽低、焦虑、害怕考试等心理困扰,表现为缺乏学习热情,讨厌上学,把学习视为苦差事,盼望早点毕业,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迟到、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最终辍学流失。

教育家米勒认为“只有精神世界获得高度发展的人,才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因此,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教育使学生建构健康而完整的心灵世界。由此教育的承担主题的责任显而易见。

学校作为学生实施教育的阵地,要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精神成长。精神培养的途径很多,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阅读是对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吸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与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阅读经典,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的心灵。在文化气息浓郁的书香校园里,要熏陶和培养学生读好书的习惯和会阅读的能力,如举办读书节活动、建立读书日制度等等。以读书促养成、长知识、增智慧、育人格,形成人人爱读书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学校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的设置一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心理健康理论部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个体学习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会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制定适合自己的短长期学习计划等。二是实际而具体的训练部分,训练活动内容包括辩论、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训练等,使自己能认识自己,自主分析自身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信心等心理调节手段。另外要加强学生的抗挫折教育,鼓励学生多采用积极的自我防御形式。如当发现原有的方法无法实现目标时,可降低目标,或寻找其他方法来达到目的;或因自己的缺陷而失败时,选择其它的能够成功 的方法来代替,借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和自信,引导学生形成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也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更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在加强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教师首先应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体验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学生沐浴着师爱的阳光成长,心灵才会丰富、充实。

外国一著名心理学家曾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赞赏”。因此,对班上的学生应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看待他们。尤其对学困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他们,只要发现他们的点滴长处与进步便立即予以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信任、爱、尊重和期待。对学习差的学生,不能让学生泄气,要让他知道,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是常有的,帮助他分析原因,克服困难;要让他感觉到老师对的能力和水平深信不疑。对做错事的学生,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中有不良的影响而失去信心,此时老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感到他在老师心里依旧充满希望,鼓励其调整心态、改正错误。

其次,教师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探索教学技巧,从科目本身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从学习的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居高临下,学生被动接受。表现为我说你听,我设计你活动,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要,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用系列法则规范要求学生,把学生一些不经意间的行为一概视为越轨,甚至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从而导致学生的逆反等问题行为。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公平民主、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将课堂教学目标建立在他们可接受的能力水平上。教师要拥有宽泛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教育、心理理论指导,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做到教学引人入胜、深入浅出,让学生学得愉快、轻松。课堂教学尤其要做到耐心严谨、循循善诱,一视同仁的对待所有学生;遇到突发事件做到机智应对,事后心平气和的和学生交流,不讽刺、挖苦,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建议,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等,用精神的成长来审视学生,关怀学生。

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责任也是显而易见的。父母的期望值、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等都深刻而持久地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学校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引领家长给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要帮助家长客观评价孩子。许多家长往往对自己的孩子十分溺爱,孩子身上的很多优点都被无形中扩大了。其次,帮助家长认识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面对他们的错误,我们要泰然处之。提醒家长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切勿对孩子横加指责、气急败坏,减少严厉的惩罚措施,学会尊重和倾听。父母不仅要成为孩子的家长、导师,而且要善于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使双方感情融洽和谐,这样才能深入孩子的心灵,孩子也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育。

教育越是走向深入,就越应走向对生命的尊重、对心灵的关注和对精神的关怀。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莫让举动背离教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