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开展师生“互动探究”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展师生“互动探究”构建高效化学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和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它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文章通过实践介绍了师生互动探究”环节构建高效高中化学课堂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互动探究;高中化学;课堂;构建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6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转变:由重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学习;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转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由呆板的机械性教学转向互动的交往式教学。而互动探究式教学正是实施这三大转向,改变传统教学的最好方式,我们应该高度注重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并利用它完成教学、提高效率。

新课程也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必然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化学教学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该是双向的。教学的组织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讨论和分组讨论是一种常用的互动合作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育家布鲁姆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过程教学就是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遵循教育规律,建构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生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各种教育活动。只有建立起“授人以渔”的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学生才能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思维特征,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唯如此,才是把握住高中化学教学的精髓。

一、在互动探究过程中,让课堂活起来师生同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学生的想象是奇特的,其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富有探索精神,总是对学习新事物、新东西和新方法充满了渴望。 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就是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药”的导火索。教师在互动探究过程中,立足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感知新知,巧设情景是让课堂充满生机的有效途径,是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方法。学生只有入境,才能生情。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借助语言、投影等教学手段,运用游戏、讨论、探索等方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灵活、合理、科学地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乐学动机。

1. 创设趣味情境,诱发探索欲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唤起人的好奇心,激发起探索知识的欲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必要根据一些教材知识加工成新情境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这些材料,达到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目的。教师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这种学习的动力、欲望被点燃后,学生便会产生一种学习的需求,渴望探索知识、获取新知,并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就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2.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1)巧设悬念,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赞可夫说过:“凡不是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忘掉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他们在课堂内外充分施展个性,发挥创造力。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去全力以赴、废寝忘食,甚至创造奇迹;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却是一个包袱,一件苦差事,让学生难以继续下去。好奇是学生对未知世界积极探索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真理的内在驱动力。好奇又是最好的课堂调味品,它让课堂变得更有滋味,让学生学得更有激情。而设置悬念是培养掌生好奇心的重要方法。悬念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象和求知心理,它有巨大的诱惑力。教师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让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不平衡状态,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索未知的知识。

(2)激发问题意识,挖掘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是人的天性,正是因为好奇,才促使人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明、创造——好奇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相关情境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探索。

二、在互动探究过程中,让课堂动起来全员齐参与

师生互动的模式重在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它有三大作用:一是每位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都能积极参与读书,参与质疑解疑,做到口、心、手齐动;二是把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与人交际能力的锻炼融于一体,把积极的互相依存和个人的责任感高度地统一起来;三是将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力量加以整合,教师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教与学达到和谐。

“教学相长”的理论精髓启示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是十分强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进行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合作交流。当代的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反馈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初步树立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与吸收,教学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机会。

师生互动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较大变化。改变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的局面。教材中学生基本上能看懂的要少讲,不是多数人能接受的要少讲,只有短期效果的要少讲,当前较难日后会觉得较易的少讲。当教师彻底改掉以往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时,学生的个性方能得到真正地释放,他们才能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互动探究式学习让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积极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的这种单一、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建立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信息交流方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完成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的参与者的转变,让每位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都能较好地得到强化。还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会让学生迸发出更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再定位。教师让学生参加互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既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使他们用掌握的课外知识解决课内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谓一石三鸟。可见,不管是师生、生生互动,还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型组织中快乐成长。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要体现“探究”两字。学生发现问题明确任务后,自觉地紧紧围绕任务进行独立思考,焦点问题小组充分讨论辨析,组间相互交流,学生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助协作,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与同伴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发挥集体的智慧,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获得问题的解决。陶行知曾说过:“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探究式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敢问、会问,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的内容,让生以问题促思考,在探究新知中自悟、自主答疑解难。

1. 营造和谐氛围、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质疑是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表现,鼓励学生质疑将使学生积极参与,45分钟的效率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问。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作为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学生敢说、能说、想说并愿意说,敢于向权威挑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可现实中,有些学生已经失去了怀疑能力,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有些教师没能善待学生的质疑,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质疑氛围。对于敢于怀疑、敢于求异探索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在思考、在参与、在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质疑。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简单、多么复杂、多么古怪,教师也都不要轻易否定和回避,而要给予鼓励。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究,获取新知,增强能力。

2. 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会问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他用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现代教学观认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学习好的学生。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勇敢地为学生播下质疑的种子,诱导他们在批判的思考中探索新知,让他们在学习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价值的提问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去发现问题,并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足够了,千万不要越俎代庖,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好时机。但是,问题意识是通过长期培养、慢慢形成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从现有的教材中选择那些有希望、有可能提出一些新问题的事实和材料,并通过这些新问题激起新的观察和新的判断方式,从而扩大未来的经验范围。只要让学生多练习,长期坚持下去,就能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并能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敢于向权威性的东西进行挑战,甚至敢于向一些规律、定律挑战。

互动探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习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方面都必须全员参与才能将互动探究真正落到实处。

三、在互动探究过程中,重过程让学生敢于发现

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就要注重合作,发挥互动的作用。而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体现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不能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习型组织体现出应有的水平和效果。罗杰斯教学观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承认他们具有内在的潜能,并能主动地发展其自身的潜能。学生会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与教师一起探索、研究和发现,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学生要利用教师或教材提烘的材料进行思考,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互动探究式学习能让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能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也让教师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的潜能是座“金矿”,每一位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活动,促使座座“金矿”都被发掘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子。

参考文献

[1] 吴星.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12

[2] 刘兼.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J]. 人民教育,2001,(11)

[3] 邹正.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化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4]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5] 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邱崇光.“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辨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