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紧扣文本,还原阅读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紧扣文本,还原阅读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阅读教学的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达到上述阅读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全面地了解阅读教学的现状,准确地把握阅读教学的特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理解文本还原文本、应用文本上下工夫。

一、理解文本——阅读之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中指出,要“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在掌握词语确切含义的基础体验感受,提高语言感知的能力。

1 品词析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中指出,要“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在掌握词语确切含义的基础体验感受,提高语言感知的能力。

对词或句子的比较、揣摩,是让学生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主要方式。如《丰碑》一课中,将军看到一位战士冻僵后十分生气,他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穿棉衣?”如果把“吼”换成“喊”,再和原句作比较,就能发现原句表达了将军当时无比悲痛和愤怒的特殊情感,改动后感情的程度就减弱了。讲读时,可先引导学生讨论:“此时将军的心情怎样?这什么这么生气?说明他是个怎样的将军?”理解句子含义后,再用两种不同的语气范读,一种用“吼”和语调,一种“喊”的语调,甚至还可以用“说”的语调。通过比较揣摩,切深体验,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语句的意思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也提高了。

2 品味语言

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不光要关注“内容”,更应该关注“语言”,。因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个秘密。发掘教材的语言因素,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重很大,要格外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文学性的语言。《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话,跟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让学生想想,这段话跟我们平时的说法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了两点:一是倒装,二是反复。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而要这样写?学生通过讨论,就体会出了这样描写就像特写镜头,强化、突出了母亲的动作,学生对母亲工作条件的恶劣、母亲为全家操劳的艰辛就有了更深的体验!我们再让学生寻找课文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写法,学生找到了“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过理解“立刻”的连用,加深了对慈母情深的理解,同时学到了特殊的表达方式。

二、还原文本——阅读之本

还原文本的实质就是想象语言文字后面的内容。透过语言文字,通过举象、造境,想象出自然的、生活的、工作的、学习的、社会的、情感的等一幅幅生动的原生态画面。

如教学《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用了111个象:“枯藤、老树……西风、瘦马”,用“夕阳西下”这一抹色彩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情境:伤感、惆怅、孤独、寂寥。夕阳西下的时候是回家的时候,但是很多人却回不了家,因为他们还在征途、旅途、考途上,于是,诗人心中的情景化为《天净沙·秋思》这样的词,这就是造境。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在还原的过程中,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情境,积累情感。

三、运用文本——阅读之根

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吸收,写是倾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学生写的功夫有了,听、说、读的能力就会进一步得以提高,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样就会水到渠成,也能够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及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有人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牵着巨人的手一起攀登”,能加速阅读向表达的转化。

《秋天的雨》在品读第一自然段后,学生已从中感悟到了文章写法的独到之处,这时是读写结合的好时机。教师此时抓住契机,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仿写——写秋天的颜色,以达到读写迁移、提高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目的。为拓展学生的思路,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写的铺垫,教师适时出示秋景图,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更有效地提高仿写能力。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凭借,没有对教材融会贯通的深刻理解,就无所谓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只要教师善于把握文本,寻找合适的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定能取得教学的良好效果,使语文教学更到位。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阳市莒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