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日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日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掌握了日语基本词汇、语法知识结构后,学生中呈现出的翻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助于日语语言文化因素和背景知识。语言和文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象征系统,因此,此时的翻译教学任务要求教师有必要在讲授翻译理论技巧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学习并认识到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然而,日前翻译教学中文化导入方面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目前有关中日文化背景知识对比方面资料匮乏;二是学生学习日语的环境主要是课堂,而能够与他们交流的是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老师和同学,这就使他们无法经历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震动和挫折,自然意识不到了解跨文化的重要性;三是学生课外自学能力差。所以,如果不在课堂的语言教学中更多地融入文化因素,跨文化教学永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笔者认为翻译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途径有:

一、把握语境

语境是决定一个句子或一个篇章段落不同于其他的重要因素。我们在翻译任何一个句子时都要考虑语境。语义依赖于语境,语境对语义有限定作用。词语翻译的要点,就是时时刻刻结合语境选字用词。可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简单地照搬辞典往往会问题百出,因为辞典只是一种简单的概括和总结,它不可能对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引申、转用、演变等做出详尽的解释。事实上,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语义的确定、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以及语体形式均离不开语境。因此,语境就构成了正确翻译的基础。语境理解是翻译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翻译操作中,我们必须认真理解日语语言语境中的语义语境、语法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中文化语境、话语语境。

日语词汇对语境的依赖一般说要大于其他语言,这一结论来自以下事实:一般认为,汉日词典对汉日翻译实践的参考作用有限(其程度要大于汉英词典);再者,日语有“位相”“言生活”等术语,这些词作为语言学术语不见于其他语言,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日语词汇在具体语境下其词义的特殊性到了怎样的程度。反言之,日语单词在使用时非常依赖上下语境,语境很大程度上左右词语的具体意义,这同日语词汇丰富的事实也是密切相关的。

二、翻译教学中比较日、汉两种文化的异同

1.思维方式对翻译的影响。思维方式也属文化范畴。一个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演变过程,这样形成了广义的文化环境,可以说自然的一般状态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原动力。物质决定意识,这种客观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思维方式各异。中国人习惯于从宏观上、整体上看待事物,注重抽象、概括能力的应用,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环境。重辩正思维、重意合,表现在语言上,汉语常用大量涵义概括指代笼统的抽象名词去说明事物,阐述道理。而日本人重形合,注重即物性,直观性,实用性,对具体事物较为关心。常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思想。例如:

A.事物描写上重视状态。汉语重视行为的施予,重视个别的变化,日语则重视整体的推移,如川端康成著名的《雪国》开头著名的一句话:

国境のいトンネルを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

说的其实就是一种场景的切换,抹煞了差别和过程。这同日本人喜用名词谓语句的特征也是一脉相承的。

B.行为趋向上以消极为好。日本人为了避免张扬自我,或出于其他缘由,在语言表述上总喜欢使用诸如“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なりかねない”之类的否定词句。在具体应用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

何かはありませんか(有问题吗?)

入ってもかまいませんか(可以进去吗?)

C.在具体表达上喜欢具体和模糊。日语中有很多拟态词、拟声词,日本人还喜欢使用副词、感叹词等主观性很强的词汇,这都表明了日本人在对事物状况的把握上有喜欢具体和诉诸感官的特点。带主观色彩的词语使用过多,其优点是表达细腻,但也有语义模糊的一面,这也和日本人说话暧昧的特点是互为因果的。日本人甚至在正式的文章中,也喜欢使用诸如“しっかりとした考え方”“はっきりと”之类的表达方式。

2.生存环境不同,翻译比喻也不同。日本是个岛屿国家,谚语中多使用与水有关的事物。如、蛄、河童等汉语多用陆地上所特指的事物进行指代,如村、店、砖、玉、虎、犬、骆驼牛等。

如:前不着村,后不着店――にもつかず,にもはなれる;抛砖引玉――蛄でをつる;虎落平川被犬欺――に上がった河童;瘦死的骆驼大于牛――腐っても。

村店是指有人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指处于荒凉、无助的境地。日语中“”是离岸不远的海面,“”指海岸及海上多石的地方。既不靠近“”又远离“”,正好与汉语意义相对应。“”是产于深海的大头鱼,也称加级鱼。用虾米钓“”是说付出的极少,而得到很大收获。平川是指地势平坦的地方,虎一般出没于深山,这句用来形容有势者一旦失势会被众人所欺。河童最善游水,用“登上陆地的河童”来比喻失去了优势,施展不开自己的本领。

3.差异。是人们的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直到儒、佛、道三教合一。日本最主要的宗教是神道,这是日本的本土传统宗教,主要来源于原始的祖先和自然崇拜,大约有200个派别。佛教是日本的第二大宗教,约有207个派别。大约l%的日本人信奉基督教,主要是新教、罗马天主教和希腊正教。实际上,除基督徒外,大部分日本人属于神道教徒,因为佛教徒大都同时信仰神道。佛教起源于印度,汉唐期间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相比之下佛教、道教较为盛行。

(4)民族特色的不同。有些语言,如含有特定比喻的,明显打有该国文化的烙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若是属于对方的,翻译时应当予以保留,一般来说,含有用中国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构成的特定比喻,翻译时不宜借用。译者应尽量不用解释性的翻译,而要寻找与汉语意义相同的日语所固有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套用日本民族在表达这一意义时所使用的形式。不同的民族具体指代有所不同。

班门弄斧――河童にを水泳を教える

班,即鲁班。木工的祖师爷。在鲁班面前挥舞斧子,比喻行家面前卖弄本领。河童是日本传说中想象的动物,水陆两栖,最善游水,教河童游泳,正好表现出汉语“班门弄斧”之意。

三、挖掘词汇语法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从词汇的分布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特征。如金田一春彦(1986)中所举到的,由于欧洲民族历史上畜牧业发达,所以有关畜牧业的词汇丰富发达,而日本发达的是渔业,所以对鱼的命名以及创造大量国字来命名,这一点也比较显性。词汇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促成的。

从词汇的生成上说,日语中古代产生了很多所谓的“和”。它们当中,有像「立腹、平、本、大丈夫、未、存分、存外、案外、大、命、勘弁、得心、得、承知、用心、料、辛抱、、悟、着(金田一春彦(1986))这样的词。高岛俊男(2001)说过:“これらのことばの意味は、字からではなく、日本人の生活のなかから出てきている、あるいは、意味は日本人の日々の生活のなかにある”,表现了日本文化客观上需要有更多的词汇将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细分。

在语法上,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就不如词汇以及交际中表达那样明显了。从词类分布上看,日语中名词占到了大多数。反之,汉语是动词性语言。换言之,汉语是动词性语言;日语是名词性语言。例如:

行の荷物には重量制限がありますよ。

这句话翻成中文的话,一般译成是:

上飞机带行李不能超重。

显然,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是不同的。与此相关联的是,汉语的动词比较带有具体性(译成日语时通过包括拟态词在内的副词来补充)。在汉语中,动词对各个动作行为予以区别,这样就分化出很多意思稍有不同的动词,如关于“看”的动词就有:“看、见、瞧、瞅、盯、觑、瞪、瞥、盼、瞄、睬、睁、望、赌、瞻”等。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