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昌乾:挽救生命比什麼都重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昌乾:挽救生命比什麼都重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報章上經常說某人因出路渺茫、悲觀厭世,生活窘迫、難以為繼,家庭糾紛、分崩離析,情場失意、恩斷情絕等等而抑鬱,當抑鬱之結解不開時,便一殺了之。每每看到這些消息,心頭總是那麼一緊,深感生命之對於人,似乎真的太脆弱了。每每於此,便想起多年前自己曾經反復閱讀過的一本書,美國著名心理學醫生卡爾·邁寧格寫的《生之掙扎》,這是一本關於從心理學角度論述自殺及其預防的專著。現在把書重新翻開,並把它介紹給讀者,對認識人為什麼會走上自殺的道路,提高如何預防自殺的自覺性,用以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或許是有意義的。

人這什麼會走上自殺的道路,邁甯格從心理分析學的角度指出,當某些人在不可忍受的挫折而導致不可忍受的憎恨過程中,特別是當這種情緒沒有機會,沒有適當的心理機轉,或者說無法將這種憎恨向外界發洩時,巨大的壓抑就會轉向內心。時間一長,這種轉向自身的內心的憎恨或者衝動就會造形成持久的焦慮,當這種憎恨、衝動、焦慮、終會因堆積過多而負擔不起時,必然會導致預期和可怕的後果——自殺。

從表像上看,自殺似乎是因為工作壓力、精神萎靡、經濟困難、疾病纏身、遭受恥辱而造成的,因為承受不了壓力,所以才導致自殺。用這樣認識或者觀點來看待自殺,來分析自殺好象也合乎邏輯。其實,自殺是一種複雜的行為,並不是簡單的、偶發的、獨立的衝動行為。換句話來說,自殺是當自殺者的潛意識所認定的物件被外界某種情況剝奪時,殺的意念轉向自身而導致的。就自殺者本身而言,除了歸因其有缺陷的人格構造、感情的不成熟、和心理的原始性格。還應該包含複雜的外在因素——社會態度、家庭形式、社會習俗、與現實的歪曲等等,因為這些都是促使其人格的不完全發展的重要因素。比如說,一個早期情感有障礙的人,必然會使他在外界建立“愛”與“恨”的物件上發生困難。當那種困難時刻纏繞著他,而又無法解脫,他的適應現實的能力就會完全失靈。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他,自殺也就只不過是“通過耶路撒冷”的另一種說法而已。

自殺對社會、對家庭、對個人都是一種悲哀。然而用辯證的觀點,用矛盾的二重性去看待自殺這件事,既然有自殺,也一定存在某種內在與外在的能夠和自殺的傾向相抗衡的力量,這種抗衡力量可以使生存意志與死亡意志、生存本能與死亡本能之間產生妥協。這種抗衡力量可以使生存意志慢慢增強,可以使死亡意志慢慢削弱。這種抗衡力量就是和自殺同時存在的自我重建。因此,把注意力集中在利用我們的智力和創造力,去戰勝精神分析所發現的自殺傾向,幫助那些想自殺或企圖自殺的人增強生存本能的勇氣,努力幫助他們戰勝或者消除死亡欲望,讓死亡遠離他們,讓他們完全主宰自己生命的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

到底如何預防自殺?首先,就是減少攻擊性因素,就是對具有自殺傾向的人公開表露自殺的時候,必須採取直接有效的措施進行制止。比如,當你發現一位男人具有自殺的強迫性衝動時,你就必須努力禁止他去完成其意圖——在這種情況下,那怕採取的措施使他的肉體受到拘束或者某種程度的傷害。如果他選擇的自殺行動是溺死,那麼我們就設法排除他得到淹水的機會。“減少攻擊性”就是給自殺者提供消釋或轉移自殺意念的機會,比如採用一些非物質的物件來取代——即用一些賦予間接價值來代替這種破壞的原始滿足,讓他有一個發洩的機會。從心理學角度看,對任何事情所產生的愉覺是基於潛抑情緒的發洩,而這種情緒基本上來說是不愉快的,通常這種不愉快是源於潛抑著的仇恨元素而來的,如果以某種形式讓他(她)發洩出來,他(她)在情緒上就會感到好過些。減少攻擊性,就是想方設法緩衝、緩和、轉移、消釋自殺者的自殺意念。對自殺者如果採用刺激、挑釁、推波助瀾,那樣只會加速自殺者自殺身亡命進程。記得前些年,我國南方的某市,一位有自殺意念的年輕人在一棟高樓上徘徊了好幾全個小時,當地公安消防也在那裡努力進行施救時,底下圍觀的人卻在那裡拼命起哄。他們齊聲大喊:“快跳呀!”那個年輕人真的跳了下去,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死在他人的起哄之下。面對此情此景,那些參加營救的消防官兵只悲哀地說:“如今的人真的太冷血了!”

其次,增加樂欲因素。樂欲因素是一種援助以及中和的力量,它可以抗拒自殺傾向(不管做到什麼程度),對有自殺傾向的人起著部分或整體的救助作用。比如將某些有自殺傾向的人送到一個新的環境,隨著環境的改變、欲望的滿足、自信的增加,周圍的人採取溫柔而富於技巧的方式對待他,這樣一來,他的自殺的意念就有可能會慢慢萎縮,生存意念的綠葉就會慢慢繁茂。心理分析學認為,最大的障礙在於內源,那怕那些有自殺傾向的人內心再緊閉,如果充分調動或者增加其樂欲潛能,並且給他提供顯露以及擴展的良好機會,就可以對其內心所具有的自殺傾向起著中和作用,就可以讓具有自殺傾向的人那窒息的心靈復活起來。精神病醫生的工作是研究某一個個體,找出具有自殺傾向的人對環境的、心理的,或者其他方面的不適應部分,然後提供給社會工作者、居民區的人、老師、家庭成員進行認知,並努力將那些使自殺傾向的人所不能忍受的部分積極剔除掉。比如,喜歡猜忌的媽媽你說話小心點,過於嚴厲的爸爸你做事拘束點,粗心沒有腦袋的老師你對弱者少欺視點,同一個樓道的人見面時少白眼點,……環境大部分是由個體形成的,如果每一個個體都學會利用適當的努力和影響,減少和緩解與病人間的磨擦,也就是減少了病人的防衛與攻擊,也就是給病人增加了樂欲。這樣做不僅是對病人的救助,同時也使大家得到更多的安寧與舒適。

三是提高治療技巧,對於各種形式自殺必須進行適當的治療——包括直接的、間接的、長期的及機質性的——即必須用化學藥物的、物理的、以及機械性的方法等等。特別是心理治療或者說精神治療的方法亦應介入這個領域,並得到充分運用。之所以這樣強調,是因為心理治療因為它不幸常常被忽略。心理治療旨在通過與病人勾通建立一種引導關係,通過引導,病人可以重新產生理智與情感的定向,減少自毀傾向,增加生活與愛的能力。精神治療的一個優點是,這種轉移作用乃是利用觀察經驗而得的科學原則並加以仔細的操縱。記得一家報紙曾經介紹說,目前,中國有2000多萬抑鬱症患者,其中有15%的人有自殺的危險,然而只有5%的人得到治療。精神分析學認為,抑鬱症是導致自殺行為的“罪魁禍首”,對精神疾病患者要進行早期的診斷和治療,是預防自殺的最有效的手段。

生命是最寶貴的,努力提高對挽救生命的認知,讓絕望者、失望者恢復生存意志,讓生命永遠保持活力,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幸福的需要,也更是人文關懷、社會和諧的福祉。邁甯格先生說他之所以要寫這本書,就是想讓人們充分認識人為什麼會自殺,以及如何預防自殺現象的發生。他之所以要寫《生之掙扎》這部書,意在“獻給:欲經智力克服死亡,增加生存意念;反對死亡,認知生命的價值,以及願以愛取代盲目增恨的人們!”與邁甯格先生說的意識很相近的,是中國也有句老話,叫做“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保障人的的生存權利,宣導積極有意義的生活,使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享受輕鬆愉快,努力減少生活竟爭的壓力,積極預防各種心理疾病的發生,這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