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用比喻 妙尽心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用比喻 妙尽心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曹操于建安元年将汉献帝迎到许昌。从此以后,他“奉国威灵,仗钺征伐”,南征北讨,为恢复国家统一竭力尽智。《短歌行・对酒当歌》一诗当写于赤壁之战前后,此时的曹操已是烈士暮年,自然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为不能有更多的贤士来帮助他完成统一大业,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中巧用比喻,反复倾诉了一位政治家求贤若渴的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心曲。其特色有下面三点。

一、引中含喻,意蕴丰富

曹操对酒于诗中道出苦闷之后,即吟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青衿”,周代学子的服装,这里代指贤士。“悠悠”,长的样子,比喻绵长的思念之情。这原是塑造了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形象。这种思念,正切合曹操思贤若渴的心态。《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魏书》载:(建安二十二年)“秋八月,令曰:‘昔伊尹、傅说出于,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 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都可见出曹操“求贤”之心的迫切,迫切到不问门阀、资历和德行。这种对贤才的强烈期盼之情,也只有绵绵不断的相思之情可以比喻了。《诗经》原诗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两句之下还有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虽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个音信呢?”曹操在诗里虽然没有引用这后两句,却包含了这后两句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告诉那些在野人士,说纵然我不曾去请你,你也可以主动到我这里来。这么含而不露却又意味深长,心思不可谓不缜密。

接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是用《诗经小雅鹿鸣》里的成句。大意是说:“就好像鹿在原野上欢叫着吃艾蒿一样(苹,是一种草,即艾、蒿),我高兴地奏乐设宴来接待我的朋友。”这是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融洽相处精诚合作的。这实际是许诺言,作宣传,然而却写得含蓄雅致,一点也没有宣传的味道。

笔者认为这两处引用还有更丰富的意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透露出平等相待的信息。今人有歌:“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种爱,是不平等的,因为你不承受也要承受。而曹操引诗中的男女相爱,是平等的,是在含蓄地表达对贤才平等相待的意思。因为他说了,“为了你呀,我时时刻刻念念不忘”。《鹿鸣》诗句也透露出同样的情感。鹿儿在原野上欢叫,那是在呼朋唤友,呼唤它们前来共享这片原野上的美食,真诚的呼唤会传到很远的地方。诗人正是借鹿儿的呼唤,来比喻自己对贤才以朋友之礼相待的真诚。

二、比兴兼用,体贴入微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句中的“掇”字依据《昭明文选》。“掇”是拾取、摘取的意思,“明明如月”是说:贤士有如那无法采摘的皎洁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即。大家都说,这是借以表达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诚然不错。但我认为“明明如月”是比,也是兴,是比兴兼用。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比是明比,兴是暗比。以明月喻贤士是明比,而诗意里另有一层暗比。暗比什么呢?比喻心的传递。月亮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古代的“月”除了象征团圆,象征思念之外,还是美好的象征。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按照闻一多的解释,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皎心的传递。宋范成大有诗“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说的更是心与心的互相辉映了。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里“何时可掇”是“何时可辍”。“辍”是“停止”的意思。如果作“辍”,意思是说:“那光明的月亮不断运行,何时才能停止呢?”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曹操是在说:你是明月,你是在等待我吗?我是时时刻刻都在等待你,我等待你的情意你领会到了吗?我的等待是任何时候也不会停止的;你不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这么体贴入微,这么用心良苦,何等恳切,焉能不震动贤士心弦。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意思是说,一旦贤士穿过田间小路,枉驾来到我身边,问候我探望我。我们自当在一起宴饮高歌。久别重逢,往日交情难以忘怀。这里是用“契阔谈宴,心念旧恩”的场景暗喻我们一定能够推心置腹,两情投合;表明自己愿以知己之礼相待,自然能感动人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里的“乌鹊”比喻贤才。就是说,那些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很难决断何去何从,就好像月夜里的乌鹊找不到可靠的归宿。这是在以景喻人,生动地刻画出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和心情。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诗人对这些人的体贴和担忧: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盛年不再,抓紧时间吧!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里来吧。这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是兴,同时更有比喻的深意,体现启发贤才的厚情。

三、以典作喻,真诚可鉴

诗人还善于用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说:“以抒情为主的,所抒发的感情又比较复杂深厚,比方对国家的、人生的、个人遭遇的种种感触,这种感情要在格律诗里表达出来,受到字数的限制,或者在当时有些话不便明说,这时,正可借用过去的事,来表达不便明说的或不容易用几句话来说出的感情,用事在这时候才需要。”

中年时期的曹操恩威并用,知人善任,加之“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作为旗帜,因而归附他的人是很多的。那些想要投奔曹氏的人,自然有某种担忧:到曹君你那儿来还有我的位置吗?于是曹操解说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厌”,嫌恶,满足。这两句本于《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海水可以容纳各处来的水,才汇成大海,山不辞土石,才能那样高,一个贤明的君主不厌人,所以才能有很多人来为他服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传达出的信息当然是:贤士多多益善,放心吧,不会“人满为患”的;我随时随地虚左以待。如此设身处地,能不感动贤才?

“周公吐哺”是用《韩诗外传》所记载的周公的故事。《史记・鲁周公世家》中也有“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类似记载。相传周公礼贤纳士,连洗一次澡、吃一顿饭的时间也没有。洗澡时要多次拧干长发,吃饭时要多次吐出嘴里正在咀嚼的食物去接待客人。清人陈沅在《诗比兴笺》中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曹操正是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来坦露自己礼待天下士子的真诚。

笔者认为,曹操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还有一层意义,那便是向天下人昭示自己对汉室的赤子之心。建安时期,军阀互相兼并,权力频繁转移。士人虽有的躬耕于乡里,“苟全性命于乱世”,但大都在观望世变,以物色强大的有发展前途的军阀集团,并为他们效力。如诸葛亮投奔了刘备;荀则先奔韩馥,后事袁绍,但“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荀传》)此时的曹操虽尊奉着汉献帝,却受到“欲废汉自立”的指责。为阐述自己的态度,曹操曾于建安十五年下过《已亥令》,再三强调自己“本志有限”,表示始终忠于汉室,绝无“不逊之志”。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同样是在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以打消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的顾虑。明明白白地告诉天下:自己只做周公,求贤纳士,只为匡扶汉室。这就很好地顺应了天下人求安怀汉的心理,令他们能安心投奔曹营。如此用心周到,披肝沥胆,自然震撼人心。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自然会认为自己就是曹操为之沉吟《子衿》一诗忧思难忘的对象。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流传开去,才起到曹操多次求贤令未能起到的招揽人才的作用,并一直被誉为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