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编后语 第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编后语 第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食为天及食与我

鲍振川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人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这话是真理,但细心揣摩,并不尽然。是的,民以食为天。难道“官”不以食为天吗?为官者,不食不喝吗?

其实,人人都知道,为官者,吃得多,吃得更好,吃得更是花样迭出。那么,为什么说是“民以食为天”,而不说成“人以食为天”呢?

显然,这种说法同世界观及价值取向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看来,为官者,不愁吃,不愁喝,也就没有把吃喝当成一回事。为官者深知,只要成为官,吃、喝的问题自然就都解决了。

之所以说“民以食为天”,是因为中国历代的百姓从来就没有摆脱过“饥饿”的阴影。食不果腹,已成为百姓生活的常态。老百姓饿怕了,把吃饱肚子当作人生的最高追求,甚至当作天条来奉行。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感受在汉字中也有体现。中国汉字的造字者在造字之初,就把自身的感受与见解赋予汉字的结构中。例如:“不”“正”谓“歪”;“不”“好”谓“孬”;“不”“口”谓“否”……按照这个逻辑,“不”“食”应该结为“饿”,但不知道造字的人是逆向思维,还是对百姓生活一种深刻的讽刺?竟把“食”与“我”构成“饿”字。真是绝妙!“食”与“我”即为“饿”,看来,中国人从来未吃饱过。至少,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很多朝代的变革,大多是饥民百姓为了一口饭揭竿而起,让一个朝代消失在讨吃的声浪中。即使进入近代,国人能够吃饱肚子,不过也才是三四十年的光景。

由此,国人也太把吃喝当成一回事了。婚丧嫁娶,吃;会客访友,吃;离合省亲,吃;迎来送往,吃;升迁荣归,吃;攀缘附势,吃……以至于吃得频次太多、太繁,连张罗吃喝的人,都羞于把“吃”、“喝”二字挂在嘴边,明明是要解决嘴巴的问题,却要让臀部承担责任,不说是“请吃”,而说成为“请一起坐坐”。这样一说,就显得轻松、文雅多了,也不露俗气。

为什么非得把“请吃”说成“请坐”呢?因为多数国人已经摆脱了饥饿,整日如再沉湎“吃”、“喝”,难免露怯。尽管已经吃得大腹便便,终究难以摆脱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心饿。也因此有相当多的人,为了填充内心的饥饿感,他们追逐盛宴,时时在吃,事事在吃。贪食者不是因为生理的饥饿,而是缘于心饿。唯恐失去吃的机会、吃席的座位。

吃喝吃得最欢的人,不一定就是饥饿之人。许多饱食终日者心如饿狼,吃得脑满肠肥,吃得天昏地暗。私下也常抱怨:吃得太累。说实在的,并不是他非吃不可,而是他不能容忍别人比他吃得更多。

谁也不能否认党和政府正致力于解决全国民众的温饱问题,且取得了成效。但许多人却处在一种肚饱心饿的怪异情态之中。这不是解决“三农”非要经历的阶段,更不是农民兄弟愿意看到的一幕。关注“三农”,核心是解决“饥饿”的问题。中国人饿了几千年,饿惯了,也饿怕了,要想不再挨饿,首先就要做到富而不狂,饱而不奢。饿不足悲,心饿才是罪孽之源。

肚饿伤身,心饿损志。行为上的狂吃滥喝,必然导致心态上的消化不良;生活上的多吃多占,都可以从“心理饥饿”上寻找深层次答案。唯愿在关注“三农”问题时,在引导人们致富时,不只是为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而是让那些已经解决了肚子问题的人群,也解决他们的“心饿”问题。不然,粮食再多,也禁不住“心饿”之人的挥霍。“食”与“我”组合在一起不仅是一个“饿”字,而且还折射出国人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