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人是语文教师素养的一个核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平时的阅读与学习中,作者认识到语文教师素养包孕一个核心――“培养人”,并就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培养人”的核心理念,提出了建议,以期为语文基础教育的建设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语文教师素养 培养人 核心
笔者曾经看过丰子恺题为《某种教育》的漫画。在画中,刻制人以较大的工作量完成了一定的工作,看起来很满意;泥巴却被刻制成一模一样的造型,枯燥乏味,毫无特色。再联系这幅漫画的主题“某种教育”,笔者首先想到的是我们教育中的“刻制学生”,在一个坐满60人的教室里,学生埋在成堆的作业中写着同样的作业,读着相同的文字,想着类似的问题;不仅如此,连讲台上的老师也被“刻制”着,走程序化的上课流程,进行浮于表面的课堂问答,用一个“阅”字评判学生的作业。这样的“刻制”,这样的教育,培育不出学生的素养,更提高不了教师的素养;推及语文学科,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师素养更是石沉大海,难觅其踪。
说到语文教师素养,理论修为、科研能力、文学品质等可谈的非常多,但是笔者今天想要说的却是语文教育理念。于漪老师曾在题为《语文教育要致力于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一文中提出:“尽管我们对教育有许许多多说法,但说到底就三个字‘培养人’,就是培养人啊!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培养人服务的,千万不能把孩子变成储存知识的容器。”这段的核心词――“培养人”,便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一个关键核心。
鲁迅曾说要先“立人”再“立国”,在那个家破国亡的年代,“立人”不得不说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所立之人要肩负起拯救民族和国家的重任。现在我们所说的“培养人”,并不全等于鲁迅口中的“立人”。“培养人”,要从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出发,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好恶,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培养独立精神,掌握生活技能,拥有健全智慧,洞悉生存常态。语文学科更要承担起其他学科所无法给予学生的关于生命、关于生存、关于命运、关于生活的种种理性与非理性思想的职责。
我们以实际的课例为抓手探寻如何落实“培养人”这一教育理念。
一则课例:某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课文《雨巷》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雨巷》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这是一个关于主旨解读的问题。课堂上有学生回答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主题是关于作者戴望舒郁郁不得志的爱情的。该语文老师当即否定了学生的回答,并指责学生价值观的错位。那么《雨巷》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在接受美学日益活跃的今天,对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歌的主题解读一定要走多元化的道路。《雨巷》到底是不是爱情诗?其实这首诗最直接的阅读体验的确非常情感化,并且有文献记载该诗是戴望舒因为爱慕施蛰存之妹施绛年而作,所以理解为爱情诗,何错之有?那位学生的回答,反映了学生最淳朴最直接的阅读感受,老师不仅不能否定,反而要保护。“培养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真诚、单纯。
另一则课例:某高中语文老师用四节语文课的时间让学生读余华的小说《活着》,老师阅读时声情并茂,最后每一个学生包括班上最调皮的学生都哭了,并且每个人都交了一篇质量很高的读后感,很多人都谈到了生活的不易、活着的意义,甚至命运的无常与荒谬,提到了珍惜生活、热爱生活、善待亲人等。且不说余华的《活着》值不值得给学生读,就花语文课的时间单纯地给学生读小说这个行为本身,是有一定冒险性的。因为高中学生的时间何其宝贵,在许多人眼里这四节语文课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多少题目、练多少习测。但是这堂课“铤而走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其成功在于这堂课的价值要远远高于让学生埋头写试卷,因为学生带着一颗颗脆弱娇小的心灵走进文本,与小说的人物面对面一起“活着”,他们收获了一些因人而异的感悟,明白了一些深浅不同的道理,甚至体会到这种温情小说独特的语言魅力。说到“培养人”,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有一些感悟、一些获得吗?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学会游泳,最后畅游无阻吗?
再一则课例:某老师讲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课文《掌声》,在这堂课的最后,几位一向比较内向胆小的孩子在其他学生热烈的掌声中走上了讲台,给其他学生讲了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有的说画画,有的说最喜欢跟奶奶在一起,有的说最喜欢回自己的老家。这则课例是笔者在某农民工子弟小学支教时上的一节课。《掌声》这篇课文内容非常简单,一条腿落下残疾的小英在同学们关心和鼓励的掌声中走上了讲台,从此她走出自卑的心理,变得阳光向上。笔者在备课时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认为讲这篇课文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而是让那些内向自卑的孩子像小英一样在掌声中受到鼓舞,有所改变;让班上其他同学能够主动学会送出掌声,给予他人鼓励和帮助。这一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思想和语言上,而是要付诸行动。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行动才有可能真实地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掌声的魅力。“培养人”,一个身体健康、心智健全、拥有智慧的人,一定不会是吝啬掌声的人。如果仅仅让学生停留在文字中,不给他们创设情境,再加上孩子们才上小学二年级,并且又都来自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则难以想象他们的心灵真的能得到滋养。
“培养人”绝不是一个口号,一个标签,也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理想。它需要的是真真切切的教育行为,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教育功底,需要的是博爱智慧的教育理想。它贯穿在语文教师素养的雕栏玉砌中,构筑起属于老师和学生的美丽新世界。
参考文献:
[1]王意如.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师素养[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熊丙奇.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于漪.语文教育要致力于拥有自己的话语权[J].语文学习,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