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州日报国际新闻报道的三点尝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州日报国际新闻报道的三点尝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改变“西强东弱”的舆论格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等媒体“国家队”近年来纷纷提升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并因其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构成而备受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方媒体主动求变,也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做出大胆尝试。此外,地方媒体在国内新闻报道领域突破的空间有限,而国际新闻报道领域则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蕴涵大量的新闻富矿,“走出去”参与国际传播竞争的地方媒体,其“地方性”身份边界已被消解,面临的约束也相对消失。

广州日报社领导为广州日报的未来做出了清晰的定位,即达到发达国家大城市主流大报的水平。要实现这样的新闻理想,国际新闻报道领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角逐场。近年来,广州日报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大胆尝试。

第一,本地热点看他国,国际新闻本地化

不少地方媒体都在探索国际新闻报道如何实现本地化报道。广州日报国际新闻版2010年初创办了“热点问题看他国”栏目,始终以国内或本地的热点话题为由头,及时采集整理国外相关的经验,从而为正视和解决国内问题提供参考范本。2010年8月23日,我国开始审议刑法修正案草案,讨论将醉驾“提升”为犯罪行为,“热点问题看他国”栏目8月24日即刊登《从严处罚“醉驾” 各国出尽雷招狠招》专题,大大增强了国际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可读性。

对国际突发的重大灾难报道,广州日报也在尝试以本土化方式报道。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发生6.3级强烈地震,20多位中国留学生被埋废墟中,其中包括3位广州女学生,中国留学生的命运牵动着万里之外中国人的心,广州的媒体也围绕此事展开新闻大战。如果按照旧模式,这种国外灾难报道将会沿用新华社稿件和编译外电稿件的方式处理,但由于新华社发稿量不大,外电也很少关注到震区的中国留学生群体,这就远远满足不了本地受众的迫切心情。广州日报果断打破固有思路,迅速派出记者赶往万里之外的克莱斯特彻奇。作为灾区唯一一家国内地方报纸,广州日报刊发了数万字的第一手现场报道,因为最切合本土性而更贴近读者,引发读者们的强烈关注。后方编辑部的联动作用也发挥到极限,不仅确保了以较大篇幅刊登特派记者的稿件,还连续多日在导读与索引版显著位置刊发独家照片,最终赢得了这场新闻战。

第二,借助专家力量,挖掘报道深度

国际新闻资讯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碎片化”的特点,直接影响到受众对国际新闻资讯的判断。广州日报近年来开始尝试挖掘国际新闻报道的深度,主要方式就是邀请专家学者对国际问题进行深度解读。国际评论在过去两三年中成了国内中央媒体普遍采用的补充报道方式,但是地方媒体中罕有涉及,其主要障碍就是缺乏相应的专家资源。广州日报近年来加强了国内的国际政治学术界的联系,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专家库资源。在此基础上,广州日报国际新闻版于2008年1月推出了“圆桌会议”专栏,每周定期刊发一篇专栏,每篇专栏邀请两三位专家“座谈”国际热点问题,很好地实现了专业性、时效性、通俗性的结合。目前“圆桌会议”专栏已经成为广州日报的品牌栏目,曾荣获2009年度广东新闻奖(专栏)二等奖。随着品牌价值的提升,不少专家也通过“圆桌会议”有了发表观点的平台,实现了双赢。

第三,加大境外采访力度,重大事件现场报道

为了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看到、听到正在发生的事件,认为记者的叙述、采访乃至评论是真实可信的,从而增强新闻传播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影响力,从2008年开始,广州日报特别加强了海外采访的力度,力争掌握更多的第一手信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广州日报意识到一些重大国际机制在国际金融新闻中的重要性,因此围绕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做文章。从第一次的华盛顿峰会开始,到最近一次的首尔峰会,历次G20峰会都有广州日报记者现场采访报道,这在地方媒体中绝无仅有。广州日报敏锐预判到新兴经济体将在世界经济复苏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最近两次的金砖国家峰会,也都派记者现场采访。有关气候问题的哥本哈根峰会和坎昆峰会,也能看到广州日报记者的身影。此外,对于国际重大突发事件,广州日报也在尝试建立一套系统的快速反应与支撑机制。新西兰大地震、日本大地震等突发灾难的现场报道,也增加了广州日报“走出去”的信心和经验。

国际新闻报道领域正在成为地方媒体新的角逐场。及时把握具有国际视野的话题,实现国际新闻报道的突破,将极大地提升地方媒体的品牌形象。

(作者为广州日报国际新闻部记者、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