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现新跨越的行动纲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现新跨越的行动纲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接上期)

“三个下功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新思路

――论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报告的亮点(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我区现代化进程中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对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出了“三个下功夫”的思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解决农牧业问题在非农牧产业上下功夫、解决农村牧区问题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上下功夫、解决农牧民问题在减少和转移农牧民上下功夫的思路,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牧区产业化、城镇化水平,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这“三个下功夫”的思路,是我区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和“三化”互动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指导思想,也是第八次党代会报告的一个亮点。

按照“三个下功夫”的思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在发展非农牧产业上下功夫是基础,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上下功夫是条件,在减少和转移农牧民上下功夫是关键,而“三个下功夫”的目的是让农牧民增收致富。

农牧业、农村牧区和农牧民问题本质上是人与土地、人与草场的关系问题。人与土地的关系主要是人多地少或者人多地差的问题。人多地少或者人多地差的结果是土地的收益难以满足人的需求,农民不增收或者增收缓慢。人与草场的关系主要是人多草场少或者人多草场差的问题。人多牲畜多,超载过牧,导致草场退化沙化、生态恶化。较少或者较差的草场难以满足人的需求,牧民不能持续增收。

处理人与土地、人与草场的关系,可供选择的思路有四条:第一,增加土地,增加草场。第二,划分生态功能区,调整生产力布局;改造土地,改造草场;改善生产条件,改进技术和设备;改革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第三,减少和转移人口。第四,同时推进第二条、第三条措施。这四条中哪条措施可行呢?几十年来我们走的是第一条路,是一条粗放式增长的路子,已经走到尽头,走不通了。第二条措施有潜力,但终究有限。第三条措施有效,但不全面。最可行的是第四条,兼顾了几个方面,可以持续地走下去。“三个下功夫”其实就是第四条措施。

“在减少和转移农牧民上下功夫”,有一个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在发展非农牧产业上下功夫”、“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上下功夫”,就是为减少和转移农牧民创造条件,开辟就业岗位,拓宽增收空间。

“在发展非农牧产业上下功夫”,要从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的全局上进行统筹。减少和转移农牧民,是解决一部分农牧民――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的增收致富问题。与此同时,不转移的农牧民增收致富问题也要解决好。所以,“在发展非农牧产业上下功夫”,实际上是要求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在农牧业与非农牧产业的结合上下功夫,即储波同志强调的“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创新企业、基地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这是稳定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牧业,用先进经营形式发展农牧业,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重要途径。也就是前面讲到的第二条思路,主要包括“划分生态功能区,调整生产力布局;改造土地,改造草场;改善生产条件,改进技术和设备;改革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二是要在发展二、三产业上下功夫,即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发展环境,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二、三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上下功夫”,主要是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发展县城经济上下功夫。县城经济是县域发展非农牧产业的载体,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二、三产业的依托。县城经济发展了,非农牧产业壮大了,减少和转移农牧民才能得以实现。要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强化县城功能,改善发展环境,使县城成为要素聚集中心。“解决农村牧区问题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上下功夫”,旨在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不是要把农村牧区都建设成城镇,而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在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让农牧民与市民享受平等待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质上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逐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要通过发展县城经济,增强县城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实现“财政投入向农村牧区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牧区辐射,社会保障网络向农村牧区覆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需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在减少和转移农牧民上下功夫”,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农牧业产业化、农村牧区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就业技能,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既要充分发挥广大农牧民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又要切实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的能力。

“三个下功夫”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按照“三个下功夫”的思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要夯实发展非农牧产业这个基础,创造加快推进城镇化这个条件,抓好减少和转移农牧民这个关键环节,确保实现让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三高三促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举措

――论第八次党代会报告的亮点(六)

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今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路是“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高水平拓展和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高标准改造传统产业,高起点承接非资源型产业,努力促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

储波同志强调的这“三高三促进”体现了十六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神,符合内蒙古工业化的实际,是我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系统思路,是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性措施。“三高三促进”,“三高”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求的高度概括,“三促进”是达到“三高”的实现途径,7句话61个字,立意深刻、内涵丰富,概括准确、表述精练,是报告的一个亮点。

“十五”期间,我区工业长足发展,投资成倍增长,规模迅速扩大,特色优势凸现,经济效益提高。全区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484.1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477.88亿元,年均增长21.5%,占GDP的比重由31.5%提高到3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79.54亿元增加到1240.43亿元,年均增长25.1%,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57.7%上升到83.9%,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上升到第20位。2003―2005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连续3年居全国第1位。5年中,全区工业累计投资3119.97亿元,年均增长65.6%。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25.93亿元,比2000年净增209.8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3.61,比2000年提高114.81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比例由26.2:73.8调整为22.8:77.2。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其增加值达到11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1.3%。与此同时,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链条比较短、产业层次比较低、产业集中度比较差、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的问题普遍存在。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的实质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符合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化要求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调整。今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三高三促进”的思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承接非资源型产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一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三高”、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三高三促进”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领域,就是储波同志强调的“要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强化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要通过信息化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等都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要用法律、制度来保障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坚持“三高”、促进产业多元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髓就在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新型工业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活力和影响的科学技术,因此,信息化也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应贯穿“三高三促进”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本身就是促进产业多元的重要途径。

三是要推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也是坚持“三高”、促进产业延伸的必经之路。十六大关于新型工业化内涵五个要素中,科技含量高是指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它统帅其它四个要素,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就是储波同志强调的“坚持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发展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和带动作用大的大公司、大集团,培育更多的在国内外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强企业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不断提高名牌产品、高附加值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

四是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是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也是坚持“三高三促进”的必要条件。新型工业化本身不是目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富裕人民才是根本目的。坚持“三高三促进”要以人为本,既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较多就业岗位,满足人民群众就业增收的需求,又要通过教育培训,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为“三高三促进”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既要千方百计引进“三高三促进”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人才,又要抓紧培训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还要着力提高广大就业者的劳动就业技能。

五是要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益。经济效益是社会生产活动中资源、劳动、投入同其成果(产出)与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对比关系。资料显示,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平均每增加1亿元GDP就需要高达5亿元的投资。粗放的经济增长是低效益的增长,使人们得不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粗放的经济增长是高消耗的增长,必然会过度索取自然,带来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导致社会财富减少。我们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三高三促进”,要通过技术进步、改进管理、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以尽可能少的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节约资源和能源,创造更高的效益,也就是储波同志强调的“继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按照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和宏观调控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重大项目,组织实施一批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和降低消耗、减少排放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四个面向”:快速发展服务业的新视角

――论第八次党代会报告的亮点(七)

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四个面向”的服务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加快发展面向生活的服务业,拓展和加强面向农村牧区的服务业,积极培育面向国际的服务业。把“四个面向”分别用“大力发展”、“加快发展”、“拓展和加强”、“积极培育”来加以强调,指向清晰、层次分明,富有新意、针对性强,内容精练、表述准确,是报告的一个亮点。

服务业,也称第三产业。服务业既包括物流配送、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技术服务等主要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又包括商品零售、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健身医疗等主要面向生活的服务业,还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市政公用行业等主要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型事业。总之,除农业、采掘业、工业、建筑业外,其他行业都属于服务业的范畴。服务业范围广、行业多,具有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并存的特点,在促进生产、服务生活、扩大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据分析,单位服务业产值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是工业的5倍。

第七次党代会以来,我区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改善,质量有所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605.7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532.78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增速比同期全国第三产业平均增速高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9.4%,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1.2%,比“九五”时期提高2.6个百分点。但从总体上看,我区服务业总量比较小,结构不甚合理,领域不够宽,服务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四个面向”抓起。

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是从工商企业分离出来的现代服务业,如工程与产品设计、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和配送、设备租赁、技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调查和分析、计算机服务、信息服务、会计和法律服务、商务与对外贸易服务等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具有技术与知识密集的特点,不仅能够提高生产企业的效率,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成本。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要抓住坚持“三高三促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机遇,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适应市场需求,突出服务重点,提高服务质量。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等服务,适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需求;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业,包括产品研发、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适用技术推广等服务,适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需求;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包括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员培训、就业中介、战略设计、营销咨询等服务,适应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需求。

面向生活的服务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方便群众生活的要求,扩大短缺服务项目的供给,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质量。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业;鼓励发展技术先进、业态多样、诚信便民的零售、餐饮等商贸服务;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培训教育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改善市场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服务业发展与城镇的发展紧密相连。城镇尤其是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在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对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加强市政公用事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积极发展城镇供排水及中水利用、供气、供热、环保等服务体系,努力提高人居环境水平。

面向农村牧区的服务业要适应农牧民群众和农村牧区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建设现代农牧业为中心,促进农村牧区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包括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农畜产品安全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牧业技术支持体系,发展农牧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完善农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农村牧区经济信息服务等。另一方面,要以改善农村牧区基础条件、满足农牧民需求为重点,发展农村牧区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业。包括推进农村牧区水利、交通、通信、广播影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牧区基层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群众体育等社会事业等。尤其是要致力于提高农牧民素质,突出加强农村牧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搞好农牧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

面向国际的服务业对于提升我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国际服务业合作十分重要。服务业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发挥毗邻俄蒙的优势,适应俄蒙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服务企业“走出去”的路子和劳务输出的形式,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与此同时,要积极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主动承接先进服务业转移,吸引一批跨国公司来我区设立研发、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等。

坚持“四个面向”,快速发展我区服务业,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着力解决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活力。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业,扶持中小服务企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坚持“四个面向”,快速发展我区服务业,必须加快服务业人才开发。人才缺乏是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服务业提供的主要是知识产品,人才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产业竞争的成败。要下功夫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熟悉国际规则的开放型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人才,为快速发展服务业提供人才保证。

蓝天绿地:对各族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

――论第八次党代会报告的亮点(八)

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在阐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时讲了一段特别激动人心的话:“切实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到新鲜空气,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3句话34个字,朴实无华、干净利落,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全区2300多万各族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这个承诺的分量你说有多重就有多重,它关系到内蒙古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切身利益,真正“关系到内蒙古2300多万群众的福祉。”这段话当然是报告又一个耀眼的亮点。

干净水就是没有污染的水、各项指标达标的水,新鲜空气就是没有污染的空气,蓝天绿地、碧水青山是生态良好的标志。“切实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到新鲜空气,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这分明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内蒙古的生动描述。

“十五”时期,我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累计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2.5亿亩,累计增加水土保持治理面积4189万亩,生态建设治理速度从每年500万―700万亩提高到了每年1600多万亩,已超过每年1000万亩的沙化速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森林面积达到3.1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4.82%提高到17.57%。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从2005年开始,对资源回收率不到30%的煤矿全部停产整顿,对回收率在40%的煤矿加倍征收资源补偿费,共淘汰和关闭资源回采率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812处。地方煤矿矿井数量由“九五”期末的2009处压减到了498处。但是,我区的生态环境仍然非常脆弱,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仍然很粗放,牧区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还没有普遍实行,有的地区甚至草场承包到户制度也没有落到实处,农区落实全面禁牧也有差距。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重化工等高耗能企业的迅猛增长,我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04年,我区每万元GDP综合能耗2.16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0%以上。总之,我们离实现“切实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到新鲜空气,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的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地处上风上水的内蒙古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草场资源占全国的1/5,森林面积占全国的1/9,是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屏障。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以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巩固发展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我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状况不仅关系到2300多万各族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到新鲜空气,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而且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内蒙古,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作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确定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相应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的指标。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这是从投入方面提出的反映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指标。实现这一指标,意味着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将由“十五”期末的2.14吨标准煤下降到“十一五”期末的1.6吨标准煤,年均下降5.7%。国家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61吨标准煤下降到1.29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要达到4.4%。我区《纲要》提出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为,我区经济的重型结构,在短期内不可能下降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我们又鲜明地把节能降耗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达标”目标,切实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到新鲜空气,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必须采取十分有效的措施。

一是要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把生态建设与农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生态移民和发展林、沙、草等产业结合起来,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是要积极调整生产力布局。按照优先保护、积极治理、合理开发、集约利用的原则,积极调整人口和生产力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生态自我恢复能力。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实现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

三是要严格实行生态保护制度。按照“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的要求,严格实行牧区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农区实行全面禁牧、舍饲圈养制度,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是要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到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十五”期末减排10%的目标,这是约束性指标。我区要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达标”,必须把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环境质量、重点环保工程等各项任务分解到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层层抓落实,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

五是积极完善污染防治体系。把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摆在首位。坚决淘汰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重大决策的环境影响论证质量。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不同区域的环境“准入门槛”并严格执行。

六是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护环境。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等政策,促进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不断提高环境保护能力。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