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钱多了,消费“傻”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钱多了,消费“傻”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过去十年,你会花钱吗?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又着实复杂的问题。

消费是否精明,花钱是否值得,首先要看所买产品的价格和成本。花了1000元,买的不仅有制造成本,更有各种营销费用、政府税费、渠道的层层加价、灰色成本,乃至炒家的恶意加价。

所以,你所消费的1000元,可能是几年前价格上万的32寸液晶电视,你赚了;也可能是一瓶被进口商层层加价的原来只卖50元的红酒,你亏了。

价格的背后构成已经很难看透,涨跌趋势就更难捉摸。十年来,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猪肉,价格涨了两倍多,饱含各种高科技的同品质汽车,价格却降了一半。

我们试图从十年来的价格涨跌中找到一些花钱的主线,却发现很多人的消费形态已陷入畸形,茫然又无措。

消费分裂症:超前和厌恶并行

十年前,21岁的郑小林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工作,清纯动人。和老公经过十年的辛苦打拼,如今已是一个典型的中产太太:老公是个金领,自己收入也不错,且精于消费。房子是2004年在通州买的,2000多元一平米,现在已经涨了7倍之多。

十年前,郑小林和男朋友(如今的老公)的年收入加在一起只有6万多,如今已超过50万元,翻了近9倍(同期全国人民的平均增幅为2.5倍)。但是郑小林花钱的心却是越来越纠结。

眼前正有两笔很大的花销在考验着她:一是想换个大房子,孩子越来越大,父母也想接过来住,买个大房子的首付预计要100万;二是孩子想进一所比较好的小学,通过熟人打折后的择校费还有20万。这还容不得郑小林犹豫,熟人说了,一周内不交钱就没机会了。两笔费用一交,这些年的积蓄就空了一大半,家庭财务会进入紧巴巴的状态。

中国文化讲究“凡事多留三分余地”,多给自己留后路,所以不少人还保留着喜爱储蓄、厌恶消费的习惯。但是在资源的“稀缺”性面前,国人的超前负债消费以及“拼抢”式消费毫不逊色,东方人特有的“含蓄”被丢弃得一干二净。可能就像房地产开发商所说,中国的很多资源都是稀缺的,现在不买,将来可能更贵。十年来,不少产品的价格没有涨,甚至在下跌,但房价、名校的教育费用,却在一路攀升。

很多年前,刚富起来的日本人也是在全球买楼,负债消费,“抢夺”全球稀缺资源,但在经济泡沫破灭后的几十年里,又再次养成了厌恶消费、喜爱储蓄的习惯。

或许,超前消费和厌恶消费,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轮回。

郑小林发现这两种消费习惯在自己身上同时存在,难辨清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学财经专业出身的她,在消费领域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行家,回顾过去十年,她有着清晰的认识:猪肉价格其实没有涨,虽然现在的价格是十年前的2.5倍,但城镇居民收入十年也涨了2.5倍;十年来老百姓的消费其实没怎么增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年来涨了2.8倍,但是扣除物价实际上涨,增幅会少得可怜。

郑小林暗自庆幸自己家十年来的收入增幅远超平均水平,否则家庭生活质量不会有什么提升。不过她也很清楚,未来养老、医疗、未来培养孩子的钱都不会少,容不得自己大手大脚。

踩准消费线:刚需之处也是高价之地

“择校费赶紧交,买房子再等等。” 这是郑小林和老公商量再三后的决定。老公觉得,与其花这么多钱买这么贵的房子,还不如移民,养老、医疗、孩子教育的问题一并都解决了。

这个家庭的决定会让房产商暂时少卖出一套房子,同时家电、家具、装修行业也都相应减少一点收入。但在对未来房价下跌不抱太多预期的情况下,郑小林一家也不会马上明显增大其他领域的消费。假如很多个类似郑小林的家庭都做出类似的决定,就会呈现出楼市、家电市场低迷,其他消费市场也不见大幅增长的情形。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1年,全国的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一是买房带来的家电、家具、装修消费;二是汽车;三是如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书报杂志等个人享受、发展教育及服务性消费;四是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IT产品。

这四个领域中,后三个领域都不算刚需,十年来的价格多数是增幅不多,甚至由于科技进步、管理现代化,价格反倒是越来越便宜,典型的如汽车和IT产品。第一个领域是由买房这个刚需带来的,但由于本身供给的充足性,价格也并未如房价一般疯涨。换句话说,这四个领域的利润都不算很丰厚,甚至还不如养猪这个半刚需的行业。

处于经济高速成长中的中国,更多把消费看作一种拉动经济的手段,政府和企业只有从消费中赚更多的钱,才可能不断地再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政府要从消费中赚钱,从刚需中赚是最快的,尤其是有资源稀缺效应的刚需。刚需无非就是吃、穿、住、行。

古代政府往往直接从“吃”下手,征盐税,实际上就是盐的专卖,这构成了政府很大一部分收入。之所以没有靠房子赚钱,想必是古代地广人稀,加上盖个平房也不难,又不需要通水电煤气,没有什么捞头。

现在就不一样了。十年来,来自房地产的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最大收入来源。也正是有一群又一群勒紧裤带买房的人,才有了全国各项建设的超高速发展。当然除了地产,还有很多掌控着刚需行业的大型国企,可以帮政府赚到很多钱,如石油、金融、电力、烟草等。

只是政府也不会过度放纵一个刚需市场的发展,因为除了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外,也会明显遏制其他领域的消费,这也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相应的调控政策随之就会来临。

懂了政府的理财思路,也就厘清了自己的消费思路。

对于非刚需、非资源稀缺的产品,什么时候消费都是差不多的,甚至会越来越便宜;但对于刚需产品,在政府看中某一种刚需之前,多多消费;躲过政府相中某一种刚需的时段,少少消费。

过去十年,但凡踩准这条线的人,活得都还蛮滋润。消费的精明与否,和是否买到便宜猪肉、减价汽车,几乎没有关系。

未来,在房地产的摇钱树渐渐枯萎后,被政府相中的刚需产品,可能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比如汽车(汽车已经成为部分人群的刚需,北京市区内高昂的停车费已经开始征收)、医药(国外最有钱的公司很多是大药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