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亦师亦友总关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激荡中的名师,至大至刚、至柔至性,浩然之气、师德之范,充塞于天地之间。
“天地君亲师”是过去中国民间祭祀的对象,可见,“师”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到了风云激荡的20世纪,许多名师却完全放下架子,视学生为亲人,待学生同子女,或乐善好施,或因材施教,或慧眼识珠,谱写了一段段动人的师生佳话。
1920年春,顾颉刚在胡适的帮助下,任职于北大图书馆,但是,薪酬较低,入不敷出,导致顾颉刚忧心忡忡。为了摆脱顾颉刚的窘境,胡适安排他标点《古今伪书考》,自己每月贴上三十元。顾颉刚在致胡适的信中写道:“我的职事,承先生安排,使我求学与奉职,融合为一,感不可言。薪水一事,更是感激。”一次,胡适无意间买到《东壁遗书》,认为其中的《考信录》对顾颉刚的辨伪工作很有用处,就送了过去,并传授了不少治学之道。四年后,随着《古史辨》的出版,顾颉刚开始显扬于学界。而他的学问生涯,与胡适是密切关联的。
1930年12月,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批驳数学名家苏家驹的文章——《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时为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的熊庆来读后,十分欣赏,立刻拍电报聘请华罗庚来清华当助理员,月薪四十元。除了管理图书、收发文件、绘制图表之外,还允许华罗庚随意到班上听课。1936年,熊庆来又促成华罗庚去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数学。就这样,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勤杂工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显然,若无熊庆来的鼎力相助,破格提携,华罗庚的人生轨迹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的改变。
李政道在西南联大读书时,从不缺课,但听课并不认真。教电磁学课的叶企孙脾气修养好,从不责骂学生,只是有意或无意地提问李政道,李政道从来都对答如流。叶企孙知悉李政道的底子后,说:“以后再有我的课,你可以不来听了,我批准你免课。但实验你必须做,绝对不许缺课!”1946年春节过后,政府要选派数理化三方面的优秀研究生去美国深造。当时的李政道只是本科二年级学生,不到20岁,叶企孙力排众议帮他达成了留美心愿。叶企孙的因材施教和不拘一格,对李政道的成功影响深远。
1935年,年仅16岁的殷海光在读了金岳霖的书后,产生了和这位教授“讨论”逻辑的想法。他直截了当地给金岳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了自己的见解。作为名教授,金岳霖非但没有不屑一顾,反而感到欣赏并很快回信。一年后,殷海光决意赴北平求学,却遭家人强烈反对:一来家人对殷海光随心所欲的学习方式不抱希望,二来家境的困难也难以负担他的生活及学习费用。这时候,殷海光又一次想到了金岳霖。在金岳霖的帮助下,殷海光考入西南联大,并成为哲学系的高材生。多年以后,殷海光成了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者。而金岳霖在谈起弟子时,不无感慨:“我对殷海光好,不是为了他将来报答我。一个人真心的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别人怎么回报。善之为善,不求回报,这才是善的原意啊!”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不幸撒手人寰。没过多少日子,卫生署一人来到傅家,送来一副眼镜,说是傅先生托他在香港为一位学生配的。原来,傅斯年为发掘高材生,在台湾大学举行作文比赛,并亲自出题阅卷。一日,他回家兴奋地告诉夫人,自己看到了一篇好文章,与作者面谈之后,果然文才非凡。但这学生家境贫寒,患深度近视而不戴眼镜,问其为何,却默然不答。可惜,当这名学生拿到眼镜时,傅斯年已不在人世,学生只能含泪长跪在傅斯年墓前。傅斯年给人的印象多是公正不阿、风风火火,却也有脉脉温情的一面。
一点一滴皆是爱,亦师亦友总关情。历史激荡中的名师,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至大至刚、至柔至性,浩然之气、师德之范,充塞于天地之间。也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才有后学的耳濡目染和学术的薪火相传。如今,大师已去,但他们的精神与风范,却如一面面镜子,是我们回望历史、反思过去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