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70对母婴麻疹野病毒中和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70对母婴麻疹野病毒中和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了解母婴的麻疹野病毒中和抗体水平及其相关性。

[方法]采用中和试验的方法直接检测孕妇及新生儿的麻疹野病毒中和抗体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孕妇及新生儿的麻疹野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52%和88.57%,平均几何滴度(GMT)分别为61.32和58.17;配对母婴的麻疹野病毒中和抗体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0.899,P

[结论]母婴的麻疹抗体水平密切相关,提高母源麻疹抗体水平应是控制低月龄小儿麻疹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 麻疹野病毒;中和抗体;母婴配对 中图分类号: R 511.1文献标志码:

A

随着麻疹病毒的变异及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上世纪90年代后麻疹的流行特征发生了变化,表现为

为了探讨低月龄小儿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和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我们对上海市计划免疫后麻疹流行概况进行了分析,通过母婴配对研究,直接检测母婴疫苗免疫后疫苗抗体中和流行野病毒的能力(即为野病毒中和抗体,以下简称中和抗体),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上海市历年麻疹发病率及流行病学资料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1.2检测标本来源

收集2011年上海市某中心医院正常分娩的孕妇118名,其中母婴配对70名。孕妇年龄22-34岁,孕7-12周,采集外周静脉血4 mL;新生儿为足月儿,采集脐带血4 mL。分离血清后,-80℃保存。采血前对孕妇进行麻疹免疫史及麻疹病史流行病学调查。

1.3中和抗体检测方法

采用“定量抗原-稀释血清”中和试验法,以具有中和100 TCID50/0.05 mL麻疹流行野病毒能力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该血清中和抗体终点。中和抗体≥1∶[KG-*2]8为抗体阳性[8]。

1.4麻疹流行野病毒来源

麻疹流行野病毒为2005年上海麻疹爆发疫情的流行分离株(MVi/Shanghai.CHN/18.2005/3),H1基因型[9-10]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离提供。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组间抗体阳性率和中和抗体水平(GMT)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或F)检验。

2结果

2.1计划免疫后上海市麻疹发病概况[3-5]

我国自1965 年使用麻疹疫苗,1978 年全面开展计划免疫工作,1982年起实施 “扩大免疫规划”,麻疹发病率得到明显控制。上海市防治麻疹成绩显著,为麻疹控制工作的“一类省”,1982年起常规免疫接种率维持在85%-90%,1977—1978年对全市所有

中、小学生进行加强免疫,1979年起对年满7周岁儿童予以加强免疫,1983—1985年麻疹发病率为1.07/10万-2.05/10万,1986—1990年维持在1/10万以下,1991—2000年始终控制在0.5/10万以下,1995年麻疹报告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的0.11/10万。2000年以后,随着外来人口导入的增多,发病率明显上升, 2005年是1983年以来上海市麻疹疫情的最高峰年,报告发病率高达16.74/10万,其中

2009年以后,上海对

2.2母婴中和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孕妇血清中和抗体阳性率为91.52%,平均滴度(GMT)为61.32,本市户籍和外地户籍孕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婴儿出生时血清中和抗体阳性率为88.57%,GMT为58.17,本市户籍和外地户籍新生儿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表1)。

2.3母亲中和抗体水平与麻疹病史及免疫接种史的关系

118名母亲中,有麻疹病史及明确免疫史的共19人,抗体阳性率为94.73%,其中麻疹病史7人,抗体全部阳性,有免疫史12人,抗体阳性11人。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分别有65和34人,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77%和91.17%,3组麻疹抗体阳性率(χ2=0.306,P=0.858)及GMT(F=2.229,P=0.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2.4配对母婴麻疹中和抗体水平及相关性分析

配对母婴70对,母亲血清麻疹抗体阳性率及GMT分别为90.00%(其中

母婴的中和抗体GMT之间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0.889(P

70对母婴中和抗体GMT的相关性可用回归方程Y(logXNT)=0.119+0.958×X(logNT)表示,其中NT为母亲孕期血清中和抗体水平, XNT为新生儿脐血中和抗体水平。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118名孕妇的麻疹中和抗体阳性率为91.52%,但GMT为61.32, 1∶[KG-*2]16及以上者占81.35%,1∶[KG-*2]32及以上者占67.80%; 70名新生儿麻疹中和抗体阳性率为88.57%,GMT为58.17,1∶[KG-*2]16及以上者占81.42%,1∶[KG-*2]32及以上者占65.71%。母婴具有保护力的高滴度抗体所占比例均较低。

配对母婴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表明,配对母婴之间中和抗体的阳性率及GMT均高度一致(P>0.05),且GMT之间呈高度正向相关关系(r=0.899 ,P

分析目前母源中和抗体低下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 这些母亲大多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抗体大多来自于疫苗接种,自然感染者较少,由于疫苗免疫抗体维持时间不够持久,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水平逐渐衰弱。② 受疫苗免疫成功率、接种率、疫苗质量、冷链等的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母体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失败。③ 由于麻疹流行病毒株与疫苗株之间的差异,导致疫苗免疫后抗体对流行株的保护性即野病毒中和抗体水平下降[10-11]。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女性是我国目前孕产妇人群中的主体,由于影响其抗体水平的因素复杂,给育龄妇女的麻疹免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调查结果显示,母体抗体水平分布与户籍无关,亦不能认为与有无麻疹病史、麻疹疫苗接种史有统计学联系,可能与上海市七八十年代开展的强化免疫及麻疹的隐性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麻疹发病率的大幅度下降,显性及隐性感染者甚少,这一时期出生的女性麻疹抗体来源比较单一,多来源于疫苗接种。建议目前可通过对10-15岁在校学生的强化免疫来提高其育龄期的麻疹抗体水平,以预防低月龄小儿的发病,同时又是提高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降低成人麻疹发病率的重要手段。

根据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上海地区于2010年10月对8月龄-14岁儿童无论其免疫史如何均进行了全范围的一针剂强化免疫,接种率高达98%。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这对于提高未来10年成人及孕妇的麻疹抗体水平,控制和降低8月龄以下小儿及成人麻疹的发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4参考文献

[1]吴霆.中国防制麻疹的历史和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2):143-145.

[2]吴维寿,孙超美,姜铭波,等.疫苗时代中心城区麻疹流行特征及对策[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12):1324-1325.

[3]施燕,张金芳,胡家瑜,等.上海市1999—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1):32-35.

[4]胡家瑜,张金芳,陶黎纳,等.上海市2001—2004年麻疹爆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6):473-475.

[5]伍稚梅,徐天强,张金芳,等.上海市中小学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2000,6(1):11-13.

[6]许文波, 朱贞,张珍英,等.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在中国流行的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3,9(1):1-8.

[7]冯燕,卢亦愚,严菊英,等.不同人群血清对麻疹疫苗株与流行株的中和能力比较[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1):1123-1126.

[8]Linder N, Tallen-Gozani E, German B, et al. Placental transfer of measles antibodies: effect of gestational age and maternal vaccination status[J]. Vaccine,2004,22: 1509-1514.

[9]成骢,赵红,陆培善,等.婴儿麻疹发病率升高的原因及其控制策略分析[J].江苏医药, 2011, 37(11): 1298-1301.

[10]李淑华,倪政,居丽雯,等.上海地区2005年麻疹流行株基因特性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2):165-168.

[11]李淑华,居丽雯,谈逸云,等.2005年上海市麻疹流行株血凝蛋白基因变异及其对抗原性的影响[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25(8):50-56.

(收稿日期:201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