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意识和习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意识和习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意识习惯

怎样才能把人培养成幸福的人,关于这个问题马卡连柯打算过要写一本书。他说道:“仅从道理上去教会一个人成为幸福的人,是几乎不可能的;但倘若从生活中去培养一个人成为幸福的人,那就很有可能办到了。”他还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的困难性。因为,“究竟需要养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习惯、傅统,怎样的觉悟水平,才能使人获得幸福,这件事情在实际上从来没有好好解决过。”

从这位杰出的苏联教育家的话里,我们想特别发挥其中的一个思想,就是培养习惯的问题。自然,每个社会都为幸福创造了不同的条件,并且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幸福观;但是实际上要使人真正成为幸福的人,不单单依靠一个人的客观条件和对幸福的观点,而且要依靠每个人的个人品赏,其中也包括了他的种种习惯。

我们在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常常给他们灌输了过多的概念或观念,却很少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需要。其实习惯恰好是一个人正当行为的必要基础。如果在一个人身上,习惯和思想意识发生了矛盾,而不是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那末这种人的一切行为都会带着两重性,陷入一种动摇不定的状态中。

鸟辛斯基对于这点也给予了极大的注意。他曾经写道,我们在生活中所采取的信仰,倘若跟我们的习惯相抵触的话,那末这种信仰就好比一种“被别人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东西,跟我们的生活毫不相干,在我们第一次感情冲动的时候,它就准备立即离开我们而去的。”

后来马卡连柯又进一步发展了这样的观点,他这样说:“我想,很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形,一个学生尽管懂得了正确的、苏联爱国主义的观念,可是他却简直没有养成正确的、苏联人的习惯。谈到培养学生的忍耐性,克服长期困难的意志,跨越障碍物的能力等等,习惯的因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不管你向学生讲了多少遍正确的观念,但倘你不去养成他克服这种长期困难的习惯,那我有权说,什么品质你也教育不成。总而言之,我要求把孩子们的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好像是一连串固定习惯形成的经验。”

在我们生活里,有许多事例都充分证明了马卡连柯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

有的学生明明懂得欺骗老师是不允许的,可是他在考试时却偏偏克制不了“作弊”的习惯。有的女学生明明知道得帮妈妈做事,并且她也真心真意地愿意这末做,可是她却没有养成过料理家务的习惯,常常丢下筷碗碟,剩饭剩菜,跑出去看电影去了。有的小伙子老想当一个很有本事的、身强力壮的运动员,却没有每天做体操,做擦身浴,坚持持锻炼一两种运动项目的习惯,结果只算得个软弱的幻想家吧了……

由此可见,对一个人思想意识的影响,应当跟培养某种行为习惯的不屈不挠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只有在这种情形下,教育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积极效果。而且,一般地说,教育总是先从陶冶习惯做起的。

比如说,运动的意义和重要性,这个概念在三、四岁孩子压根儿是领会不了的。但不管天气好坏,让他们在新鲜空气里游玩,滑雪,做简单体操,练习擦身或洗浴,这些习惯却是容易养成的;而一旦这些习惯在他们身上养成了,那就不但可以帮助他们以后更深刻地领会体育意义的观念,而且可以使这种观念产生一种真正信仰的力量。

也有一种相反的情况:孩子们没有能够养成体育的习惯和技能,反而接受了一种娇生惯养的教育:他用惯了暖水洗浴,衣服穿得太厚,清早喜欢睡懒觉,长大了还不会游泳,不会溜冰和滑雪。可是你瞻,这个弱不经风的小伙子却能够跟你讲解体育运动如何如何的好处,讲得真是娓娓动听,还自信能当上一个运动员呢!也许他内心里的确燃烧着做一个运动员的愿望,但为了要实现这样的愿望,他就得拿出像成年人那般顽强的意志来,因为他必须“摧毁”自己的一切,也就是说,他得打破从前长期形成的种种习惯。

这种克制旧习惯的行为,即使对于成年人,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要是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任务,那末结果会怎样呢?那他就会像从前那样地,仍然承认着并向别人讲解着运动的益处,一面却让自己在行动上维持着旧的习惯,给自己的行为寻找种种的辩护,最后甚至可能成了一个可怕的伪君子了。

坏习惯不仅那样地使人言行不一,而且会使人失掉信心,比如,学生要是被那种从事体育活动的强烈愿望抓住了,而他又缺乏这方面起码的技能、能力和习惯,那末在他心目中就会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感党,会削弱他对自己才能和精力的信心。往后,那种意志薄弱,精神冲突的状态也就随着发生了,他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回避到消极的梦幻中去找“安慰”了。

举例说吧:教师劝告学生要亲密地关心自己家里的人。有一回一位学生的妈妈病倒了,妈妈是他家里独一无二的成年人。这位学生从最早的童年起便养成了相当

的劳动技能和习惯,所以这时候他就能够独立地和成功地管理家务,照料母亲和小弟弟妹妹了。他的这些活动在心里引起了一种愉快的满足,而且无疑地,也将会影响到他的性格和道德面貌的成长。

然而对于另一位同样懂得细心关切亲属的道理,却没有养成足够的劳动技能和习惯,甚至连做饭也不会的学生,那就变成另一回事了。他帮助妈妈的出自真诚的尝试失败了,他没有能力照顾弟弟妹妹,也不大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这一切都可能使这位学生对自己产生失望,从而挫折了他的性格。

人们的道德信仰,只有深深扎根在从小就开始培养的习惯、技能和逐渐积累的行为经验的土壤里边,才能产生蓬勃的生命力,充满着丰富的内容。

乌辛斯基说过:“人的信仰只有成了习惯,才能变成性格的一部分。习惯正是这样一种过程,信仰通过它变成倾向,思想通过它变成行动。”

乌辛斯基这个观点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必须这样组织学生的生活,使他平日获得的种种观念,能够被与此相应的动作和行为增强起来。系统地重复这些动作和行为,他就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了。因此,关于这种行动的必要性的认识,就不再是简单地消极地“飘浮在”意识上面,而是成了积极的信仰,成了孩子性格中的一个要素了。这时候,连信仰本身,也变成塑造新的优良习惯的有效工具了。

习惯的心理特征

现在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考察一下习惯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