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深圳“扩容”小企业拿捏不定 特区一体化的企业之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深圳“扩容”小企业拿捏不定 特区一体化的企业之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体化进程对于加工企业,早晚会迎来又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外迁潮。

7月1日,争论多年的大深圳一体化进程,终于穿越那道90公里长的铁丝网而起步。有形的藩篱不难穿越,无形的障碍要消散,却恐非一日之功。

调查:加工企业很徘徊

吴忠良是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关外)一家皮具厂的老板,最近他厂里接到的订单很多,根本忙不过来,但除了打算要在暑假时找几个毕业生当储备干部外,他没有像往年旺季一样,赶紧多招工人。

吴忠良不想扩大生产的原因之一,是现在工人基本工资都涨了,人民币又不断升值,就算水电费和厂房租金不变,做同样数额的订单,实际利润至少比往年少了三成。

更重要的是,深圳特区7月1日起实现关内关外一体化,这件深圳人盼了好多年的喜事,却让吴忠良发愁,他不知道“特区扩容”对自己这样的小厂老板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最后一波外迁潮酝酿

过去20多年来,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和重新布局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仔细梳理深圳“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的发展脉络,可以很清晰看出三次大调整的历史轨迹。

到目前为止,在深圳特区关外的宝安、龙华两区,既有华为、比亚迪这样拥有自主技术的知名科技企业,也有像富士康龙华工厂这样以代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形成了深圳高低端产业错杂共生的奇特格局。

深圳特区扩容后,如果市政府真的下决心推进关内关外一体化,那大到公共基建配套,小到物业租金和人力成本,原来存在的巨大差距都会逐渐缩短,到时关外那些极为依赖廉租厂房和廉价劳动力的加工企业,早晚会迎来又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外迁潮。

内外交困,走投无路?

6月6日,在即将纳入大特区的宝安区龙华镇,一场工人集体停工要求增加工资的事件又发生了。当天上午,龙华镇美律电子公司上千名员工以拒绝不合理的排班为由,聚集在厂区大门口,导致工厂内约一成生产线停工。此次集体停工两天后,深圳市政府出台最低工资标准,自7月1日前,特区内外一律每月1100元。

深圳台商协会会长黄明智称,受富士康连续为工人加薪66%影响,深圳不少加工企业都面临工人要求涨工资的压力,美律事件不过是其中一例。

黄明智说,“目前如果实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即每月1100元,企业一般还能勉强接受,但实际上现在大部分企业接到的订单,都几乎没有利润,他们的压力也非常大。”

宝安区黄田工业区一厂区经理熊晓东告诉记者,今年春节过后他们已经给工人调过一次薪了,还会按照深圳市的新规定再次提高工人工资。该公司1992年就在宝安投资,是专门生产为汽车、飞机、游艇等配套的智能充电器的厂商。

“我们是介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之间的小公司,员工不到200人,但10%以上的都是技术人员,”熊晓东说,“我们会尽量将增加的人工成本在产品上消化。”

但黄明智直言,绝大多数中小型代工企业可取代性强,市场竞争激烈,几乎没有议价能力,加之全球经济不景气,要想将生产成本转稼到客户身上并非易事。

“如果深圳容不下他们,让他们搬迁,能搬到哪里去呢?现在哪里的生产成本不高呢?”黄明智反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