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去边缘化”的济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济南市GDP只占山东省9.62%,与大都市圈中心城市GDP要占总体1/3至1/2的比例要求有着巨大的差距。济南市区人口数量只有349万,而广州已高达上千万,武汉、南京均在500万以上。
郭树清担任山东省长后,在金融领域实行改革突破,大打“金融牌”的同时,开始统筹山东整体的经济发展布局。“金改”中,郭树清把济南定位为区域金融中心,在整体规划中,“大济南”则被作为提振山东中西部经济的支柱。
8月底,山东省政府正式公布《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济南及周边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7地市将共同组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这一经济圈人口3368万人,面积52076平方公里,GDP为16276.18亿元,分别占山东34.8%、33.2%和35.81%。占山东1/3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被定位为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
尽管这一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山东全省三分之一强,但其中省会济南占比却非常小。2012年,济南市GDP只占全省9.62%,与大都市圈中心城市GDP要占总体1/3至1/2的比例要求有着巨大的差距。济南市区人口数量只有349万,而广州已高达上千万,武汉、南京均在500万以上。
济南的尴尬
济南地处中国两大都市京沪之间,交通便利,无论是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还是人文资源都有比较突出的优势。但是面对近年青岛的强势崛起,省会济南的尴尬日盛一日。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省份像山东这样,非省会的青岛几乎都压倒了作为省会的济南。
尤其令济南难堪的是,自2002年初以来,坊间就流传着山东省会迁往青岛的传闻,新华网山东频道上甚至就搬迁省会问题展开了网上调查。
本来,根据省内规划,青岛、济南是作为双中心存在的,而如今,青岛已经成为省内的经济中心、对外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许多根据规划属于济南的功能正在被青岛收入囊中,如济南根据规划应作为省内航空运输中心,而现在青岛的航空客、货运量已经是济南的一倍以上。省内规划支持济南作为山东省金融中心,但现在许多新兴的商业银行却纷纷把地区总部放在青岛。
一直以来,济南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规模偏小、人口偏少、实力偏弱,始终处于尴尬的落后地位。2010年以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济南被排除在外,边缘化趋势尽显。
山东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三,可省会济南对周边地区却一直没能产生足够的辐射力、带动力,也未能形成紧密的城市圈。1980年,济南GDP在全国城市排名中居第13位。可如今,济南在省会及计划单列市排名中已跌至第23位,甚至排在郑州、长沙等内陆省会之后。一项在坊间流传甚广的“十大没落省会城市”排名中,济南赫然在列。
而且,济南处在众多强手的包围之中:北有京津;东有以青岛为首的胶东半岛城市群;西面,河南在构建中原经济区。
山东省东西延绵700多公里、人口规模近亿的巨大经济空间,仅靠一个半岛城市群带动是不够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占山东经济总量1/3,空间上是横跨东、中、西三大片区的中间地带。这一区域发展,对于衔接山东东部与西部地区,以及山东整体经济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走什么样的路
“大省份小省会”一直是困扰济南发展的一个瓶颈。济南的区域面积在各省会城市中一直排在后列,济南的面积只有8000多平方公里,而其他省会多在900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规模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潜力。
为了扩充济南的城市规模,根据《规划》,山东省将先行构建“济南—莱芜协作区”,实现两个城市的融合。莱芜市地处山区,北邻济南。该市面积只有2246平方公里,125万人口,GDP仅有630亿元,是山东最小的地级市。
“济南、莱芜空间相接、产业相联,接受辐射带动最便利、最直接。所以,山东将把建设‘济莱协作区’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切入点,拓展省会城市战略发展空间。”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区域经济学家郑贵斌分析说。
莱芜市经济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结构单一。目前莱芜钢铁行业产值占工业增加值55%,其中莱钢一个企业就占据了2/3。巧合的是,2012年山东钢铁集团整合了山东省内国有钢厂,莱芜钢铁集团与济南钢铁集团同时被并入其中。两个地市的钢铁产业融合已经先行展开。
目前,济莱协作区列入议事日程的项目有:开通城际公交线路,启动城际铁路规划,实现交通同城化;率先实现两市区号统一和广播电视频道交叉落户,加快通信同城化;实行户籍、社保、医疗、教育同等待遇,实行公共服务同城化。
济南与莱芜两市建设协作区仅仅是第一步。目前,山东已有将莱芜整体划入为济南一个区的计划。此外,《规划》还将济阳和章丘两地“撤县设区”写入其中,这对于济南发展是重大利好。济阳、章丘撤县设区迎合了济南“东拓、北跨”的发展战略。
济南市市长杨鲁豫表示,济南将在辖区内推进“四大协作区”的建设,即东部先进制造业协作区、西部产业转调升级协作区、南部文化旅游协作区、北部产业转移承接协作区建设,培育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石化及新材料、食品医药、轨道交通装备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规划》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形成两条产业聚集带”,即滨淄济聊产业带和德济泰莱产业带,成为支撑省会经济圈发展的“十”字形发展轴。这两条产业带的交叉点就是济南,这有利于济南优势产业的做大。
在德济泰莱产业带,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104国道等形成一个交通廊道,可以推进济南、泰安、莱芜旅游一体化。济南与德州的太阳能产业可以优势互补,进而带动西部隆起带。利用这两条产业带,济南也可以带动周边,使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高地。
去边缘化之难
“济南首位度比较低,核心作用发挥得不够。”济南市市长杨鲁豫深刻剖析了济南在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中存在的三方面问题:首位度低、抢抓机遇意识淡薄、人才优势没有用好。
据统计,2012年济南市的经济总量只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26.8%,而且这个比重近年来呈下降趋势。济南总体实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增量投入不足,城市承载力低,缺乏足够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农业不优、工业不强、服务业不精”的问题,一直困扰省会的发展和提升。
从根本上来说,济南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工业发展相对不足,服务业发展虚高。
因为济南服务业比重高,不是工业、制造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结果,而是工业发展不足反衬出来的。仔细分析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数据,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济南市服务业的比重排名紧跟在广州、深圳之后,而经济总量却属于“第三梯队”。
任何一个城市圈的崛起,除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外,还要求圈内各城市间协调发展。
然而,以现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来看,融合发展存在巨大挑战。城市融合关键是产业的融合,济南省会经济圈7个城市产业规划缺乏协调性、互补性,产业趋同,融合度不高,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总体上处于低层次、起步发展阶段。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济南与群内其他六市的产业结构互补性差,相似系数高达0.7-0.95之间。这造成了圈内各市产业不仅难以发挥集聚效应,反而造成了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