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通法运用举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通法运用举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2000年2月~2007年2月运用通法治疗痛证和其他常见病228例,男119例,女109例。年龄13~82岁。辨证为腰痛33例,头痛45例,腹痛10例,痹证37例,痛经18例,淋证51例,便秘34例;病程最长24年,最短4小时;疗程最长7个月,服药103剂,最短1天,服用1剂。

治疗方法:皆以通法的汤药治疗。每剂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再煎沸20分钟,煎药3次,每次取药汁100ml温服,间隔3小时服药1次,嘱患者药后忌食生冷、腥臭、黏腻食物。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治愈:主要症状、体征和兼症消失;②好转:主要症状、体征缓解,其他兼症消失或减轻。

结果

治愈187例(82%),好转41例(18%)。

例1:腰痛。患者,男28岁,农民,2000年2月12日就诊。因劳力过度致腰痛7天。四诊所见:神虽不衰但形体弱,气色尚润泽,体态自如,语声清亮;腰酸痛绵绵,日重夜轻,饮食、二便调;苔薄、舌质淡,脉沉缓。诊为劳伤腰痛,予补气养血强腰,用圣愈汤加补肾强腰之品红参(另炖对服):炙甘草10g,黄芪30g,熟地、狗脊、桑寄生各20g,当归、白芍、川芎、巴戟、骨碎补、杜仲、五加皮各15g。4剂嘱隔日煎服1剂。2月20日复诊:服药后腰痛止。

例2:头痛。患者,女,36岁,农民。2001年5月2日应诊。主诉:2001年2月19日被木橼子撞伤头顶部,当时头顶瘀肿、剧痛,呕恶,经治疗数日后瘀块渐消,但后遗头痛、视物模糊。刻诊:神情抑郁,面色淡白少华,语声低弱,头顶疼痛,深夜尤甚,苔白,舌淡,脉细涩。证属血瘀头痛,拟养血祛瘀、通络安神法。四物汤加味:熟地、当归、赤芍、姜黄、葛根、钩藤、枸杞、僵蚕、香附各15g,酸枣仁、夜交藤、益母草、川芎各20g,水蛭5g(冲服),蝉蜕、石菖蒲、炙甘草各10g。6剂。服药后头痛减轻。

例3:腹痛。患者,男54岁,干部。2002年10月26日来诊。10月25日无明显诱因感胃脘闷痛,26日晨起疼痛转移至右下腹。查:痛苦病容,面色青,弓身、双手叠抱右下腹,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诊断:湿热蕴结型肠痛。法当清热化浊,泻下通便。方用大黄牡丹汤加减:番泻叶(后下)、木香、炙甘草各10g,虎杖、丹皮、桃红、苇茎、大腹皮、台乌各15g,败酱草、蒲公英、槟榔各20g,苡仁30g。1剂。药后泻下褐色稀便3次,腹痛止,随访半年来复发。

例4:痹证。患者,女,38岁,农民。2003年10月9日初诊。主诉:双肩、双侧掌指、小腿和足背疼痛10个月。查:痛苦面容,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跛行;由其丈夫搀扶应诊,语声低怯;双侧足背红肿、触之热、压痛,双侧十指关节畸形,苔白、舌质淡,脉数。诊断为风湿热痹。治法:清热祛风逐湿蠲痹。药用:知母、红花、桃红、炙甘草各10g,全蝎5g(冲服),银花、赤芍、银柴胡、石斛、秦芄、当归、独活、牛膝、玄胡、白术各15g,桑寄生20g,苡仁30g。3剂。2003年10月16日复诊:已无跛形,语声明朗,谓药后肿消痛减,足背红肿消退,已无压痛,苔白,舌质淡红,脉缓。热势渐退,易补气活血蠲痹3剂善后。药用:黄芪40g,苡仁30g,红枣、桑寄生各20g,独活、当归、杜仲、牛膝、白术、赤芍、玄胡各15g,桃仁、红花、秦艽、桂枝、木通、炙甘草各10g,全蝎5g(冲服)。

例5:肌痹。患者,男,17岁,学生。2004年8月9日来诊。双侧股肌感觉减退4个月,余无不适。苔薄,舌淡,脉细涩。诊断为寒凝血瘀所致肌痹。予温阳活血,散寒通络法,用阳和汤加味:熟地、白芥子、当归、姜黄、地龙各15g,鹿角胶(烊化兑服)、桂枝、红花、木瓜、砂仁、炙甘草各10g,白芍、鸡血藤、黄芪、红枣各30g,葛根20g,通草5g。4剂。药后双侧股肌感觉恢复。

例6:痛经。患者,女,25岁,干部。2005年8月2日应诊。每至行经期则腰腹疼痛4个月,苔白,舌质淡红,脉弦微涩。诊断:血寒痛经。治法:温经活血。方用姜黄散加味:姜黄、川芎、玄胡、当归、赤芍、莪术各15g,红花、桂枝、艾叶、炙甘草各10g,菟丝子、红枣各20g。2剂。药后疼痛消失。随访7个月痛经无复发。

例7:石淋。患者,女,33岁,农民。2006年4月12日因腰腹绞痛,伴恶心呕吐两天来诊。B超检查示输尿管中段见1枚0.3cm×0.4cm强光团,其后见明显声影。苔白。舌淡,脉弦。诊断:湿热蕴结型石淋。治法:清热利温,排石通淋。方药:金龙排石汤加减。金钱草40g,虎杖、王不留行、冬葵子、瞿麦各15g,滑石(包煎)、车前子(包煎)、茯苓各20g,黄氏、益母草各30g,甘草5g。3剂。药后排出麻粒状结石1枚,腰腹痛消失。

讨论

头痛、腰痛、腹痛、痛经、痹证和淋证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其主要病机常为“不通”而痛或“不荣”而痛;便秘则有肠道实热、肠道气滞、气虚、阳虚、阴虚和血虚之别。源肾虚复因劳伤引发腰痛者,以补肾强腰,益气养血为通;因外伤而致血瘀头痛者,以活血祛瘀为通;湿热蕴结而致肠痈腹痛者,以清热化湿、泻下通便为通;血寒而致痛经者以温经活血为通; 风湿热邪痹阻经络而致痹痛者,以清热逐湿、祛风蠲痹为通;温热久羁,酿成石淋者,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为通;阴虚肠燥而致便秘者,以滋阴润肠为通。清代医家高士宗在《医学真传・心腹痛》中说:“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积聚》中说的“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亦指此意,其根据久痛入络之病机,创立的辛润活血通络之法,用虫蚁药物搜风活络,亦为当今临床常用的通法。所以,通法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平衡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