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用生活经验 活化数学文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我们要瞄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活化数学文本。
一、重组教材,例题材料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 "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节时,我课前布置学生到超市购物时要记录所卖商品的价格标签,一上课就让学生汇报商品的价格,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45.30 元、102.60 元、2.00 元、1.65 元、1.04 元......汇报完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商品的标签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2)像2.00 元、102.60 元、45.30 元、1.04 元......这些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是否发生变化?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都能很快解答,而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不影响商品的价格,如2.00 元就是2元;有的说,这样不行,小数部分中间的"0"去掉,商品价格就发生变化了。如1.04元表示1 元零4分,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变成1 元4角了......在争论中,教者顺水推舟: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是否会发生变化,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就会知道正确的答案。这样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中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又如: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内涵,让多媒体显示出一台日历,随着音乐的响起,台历翻动起来,台历一页页地翻动,周围的星期几同时对应闪烁,也就出现了日历不断地翻页变化,一个星期的七天,即星期日......星期六,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学生体验着循环的含义。教师提问:一个星期七天的出现有什么规律?生:"星期日到星期六这七天是按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这个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师:"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循环现象。自然界中、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循环现象还有很多,你能说给大家听听?"接着学生说出"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更替"等现象。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很快地理解了循环小数的几个重要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就将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新的学习上来,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这种设计整合了教材,改变了教材中"小步子"按部就班的教材编排特点,学生学习有了很大的空间。总之,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取代改编教材的例题,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更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重组教材,练习材料生活化
在教学 "乘法分配律"时,同学们合作探究完成例题后,我没有利用教材中给出的练习题进行练习,而是结合学生近日购买校服这件事进行知识点的巩固练习。先引导大家回忆校服的价钱并进行相应的板书:一件上衣:35元;一条裤子:30元;班级人数:49。再让学生利用给出的信息提出问题,并选择问题:全班一共花了多少元?进行本节课知识点的自主练习。最后交流汇报:
方法一:35×49=1715(元) 方法二:(35+30)×49
30×49=1470(元) =65×49
1715+1470=3185(元) =3185(元)
这样身穿新校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自己刚刚提出的身边的数学问题,还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又如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6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总之,重组教材,巧用生活经验 达到了活化数学文本的目的。这样的重组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这门学科,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