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教改大潮的推进,看似生动活跃,实则哗众取宠的课堂纷至沓来,数学教学出现多样化的假象。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关键词:课程;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54-0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课堂"真实的高度"。如人所说:大道,如璞。是的,这个世上往往真理是最朴素的。传授朴素真理,课堂也应当是朴素的。

1.参与面广,兴趣浓厚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学生在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之后,利用学号这个资源,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让学生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目的在于把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数学世界紧密系起来。让学生既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又感觉到学号这个数,会包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不仅如此,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游戏。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自主探究,建构概念

在学生找20以内各数的因数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以最短的时间找出各数因数,并在引导下按因数的个数给各数分类,最终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去揭示。这样不仅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能够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在课中,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3.活动丰富,合作交流

为了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单纯地采取教师权威的方式迫使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显然是不行的,而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教学策略。在本节课上我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利用学生把自己学号对号入座这一游戏,学生完成100以内的质数表等活动,我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合作、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整节课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也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4.合理分类,提炼思想

课中,我呈现一组数据,要求学生自己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分完后先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按什么来分的?分成了哪几类?由于采用分的标准也必定不同,然后在让学生说标准的过程中,感悟到质数和合数的各自特征,一点点的提炼归纳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类、观察、分析、归纳和交流的数学能力,建立正确的分类思想。

由些,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堂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4.1安静。当一个数学问题抛出后,不立即请学生回答,而总是稍作停留再提请作答。

学生作答后也不立即作出是非判断,而是迟缓数秒后,再询问旁的学生有无听懂作答者的意思,然后根据情况作出具体反应。

这样做不仅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问题与咀嚼回味的时间余地,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的思维始终不能懈怠的参与着教学的进行。同时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判断着思考过程和表达内容的正误。

4.2简洁。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命在于精炼,唯有精炼方能准确的传递课堂教学的信息。

4.3从容。注意到充分给与学生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思路、方法等的机会,给予学生一定的表达指导,不急于赶课。尽量让学生自己完善表达思路和语言,不急不躁,缓慢从容,将"学生发展的最大限度"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来对待,让学生的思维来推动课堂的进程。

当学生困惑时,教师是启发者;当学生迷路时,教师是引导者;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则是鼓励者。教师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活动前的策划者,活动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疑难处的参与者和研究者,要搭建一架无形的"梯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登攀中拾级而上,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

[2]《小学数学教师》

[3]《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