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词别是一家”板块蠡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纵观“笔落惊风雨”专题的三个板块,正好呈现出诗﹑词﹑赋三种不同文学样式的整齐排列,2008年版的课本与2006年版的课本“笔落惊风雨”专题的前言相比有所变化,更强调词等文学样式的“审美特征”。而浙江省《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出:“词在表达人物的情感世界和细腻的情绪变化上有独特的艺术手段。因此,词别有一种感人的力量”;“与诗歌相比,词更易于吟诵”,并要求:“理解《声声慢》中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的一致性”;“认识词在中国古代韵文史上的地位”;“体会并总结四首词在选材和写法上的共同点,从而认识婉约词派的共同特点”。可以说,“词别是一家”板块的教学实践上应该突出词与诗歌﹑辞赋不同的文学特质与审美特征来。
李清照《词论》标举“词别是一家”的提法,是针对苏轼“词自是一家”而提出的。她认为苏轼“诗词同源”“以诗为词”的提法混淆了诗词的界限,其实苏轼也不是像她所认为的根本不懂音律,相反,他重视词的音乐性,但并不恪守音律,当乐曲音律的严格要求与歌词文意的表达需要二者冲突时,他往往更偏重词的文学属性而不愿受音律的严格束缚,结果使词摆脱附庸于音乐的从属地位而向诗回归。他的这种努力遭到诸多的批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东坡尝以所作从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云:‘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陈师道《后山诗话》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词论》更指斥苏轼“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李清照非常重视词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的有效统一,她强调词与音乐的血脉联系,指出词与诗的不同之处就是要辨明五声(平、上、去、入,追逐乐曲的宫、商、角、徵、羽,以使字的声调与乐的腔调相吻合)﹑五音(按声母的发音部位而区分的唇音、齿音、喉音、舌音和鼻音;清浊轻重,则是指发声时由声母送气与否、带音与否等原因造成的字声阴阳之差异。清、轻字阴声;浊、重字阳声)﹑六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根据乐曲所属的不同宫调配词牌,灵活变通地掌握五声,审音用字,方能使歌词与乐曲音律唇吻相一致)等。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牌“虞美人”(宫调)讲究平仄韵递换,感情起伏低徊;“蝶恋花”适宜于表达低佪掩抑、哽咽幽怨的感情;“雨霖铃”尽显哀戚悲怨;“声声慢”正好与所要抒发的悲伤、痛苦、抑郁之情是再适合不过。声和音竭尽全力配合着律的形式的腾挪跳跃或迂曲徐衍。
以下分析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注:可平可仄为中)
往事知多少。 中仄平平仄(韵)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雕栏玉砌应犹在,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只是朱颜改。 中仄平平仄(韵)
问君能有几多愁?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虞美人》的句法排列与韵位分析:该词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第一句为七言句,平起仄韵。第二句为五言句,仄起仄韵。第三句亦为七言句,换平韵平起平收。第四句九字协平韵。仄韵平韵互换,感情起伏跌宕,并以两处结句平韵收束,凄咽低沉,渐入时空转换的大悲戚之中,将读者拉入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哀戚情境之中。不难发现,八个句子都是奇数字句,全奇形式完全破坏了“奇偶相生”的原则,努力地想在九字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呜咽凝滞中得到总的爆发和倾泻,从而造成拖沓缓慢、声泪俱下、泣血沾襟之感。难怪人称这首词是“血泪之词”。
晏殊的《蝶恋花》为减轻句句押韵、仄韵到底的抗怒音节,在八个奇数句中串起四个四字偶句,与《虞美人》不一样,上下两阙中上四下五的句式使情感相对冲淡平稳,不至于承受不住,从而使整首词略显阴柔、含蓄而不是尽情宣泄。《雨霖铃》则不同,它是典型的慢词,慢词者歌声延长,唱得迟缓,不必像小令那样急性子,慢词可以慢慢来,以赋为词,可以尽可能地放慢叙述、描写和抒情的速度,缓缓铺陈别前、别时和别后的种种情形,三个时间段能拼合在一起从而构成自始至终无穷无尽的时间,使我们看到,在这样一个时间里始终受着感情的折磨的主人公形象。一、三、四、五、六、七、八字句则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正是如此,前人才说“词之为体,要妙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看来,词的确是最适宜于抒情的文学样式。
《声声慢》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上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属仄韵体(一般押入声韵)。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用《胜胜慢》为名,看来当时晁补之的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还要来得更缠绵娓丽些。蒋捷一首慢词《胜胜慢·秋声》俱用“声”字入韵写尽十种声音,因此,该词牌又称《声声慢》。李清照不用平声韵而以仄声入韵:
寻寻觅觅, 平平仄仄(韵)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韵)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满地黄花堆积, 仄仄平平平仄(韵)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韵)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韵)
一般说来,上、去声韵部低吟密咏,而入声韵可以尽情发泄。李清照颇得入声字“咽字诀”,采用欲吞还吐的吞咽式句式,真是“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以“萎而不振”的“支思”部和“齐微”部仄声音韵来构成繁音促节,如:“戚”“息”“积”“滴”等字,极富压抑感。吴熊和先生指出:“(《声声慢》)用(低沉的)齿音、(开口较小的)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如“寻”“清”“凄”“惨”“戚”等)。舌音十六字。全词九十七字,这两声字却多至五十七字。尤其到了末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个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恍惚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再者,多平声的拗句“声情低抑”,而多仄声的拗句则“音节拗怒”。此种紧促心情,正是凭借醒目的仄声拗句来传达,诸如:“凄凄惨惨戚戚”(平平仄仄仄仄)、“三杯两盏淡酒”(平平仄仄仄仄)、“雁过也”(仄仄仄)、“如今有谁堪摘”(平平仄平平仄)、“点点滴滴”(仄仄仄仄)、“这次第”(仄仄仄),音节响亮向上、突兀、激烈而成气候,正是亡国、失家、丧夫又要倍受煎熬的心声。
《雨霖铃》也不乏此种仄韵拗句:“骤雨初歇”(仄仄平仄)、“念去去”(仄仄仄)、“便纵有”(仄仄仄)。而转折跌宕之处用激厉劲远、发越响亮的去声领字格也是此词的一大特色,如“对”“竟”“念”“便”“更”等音调激起,傲峭硬拔,作为长调慢词转筋换骨的关键枢纽之所在,极大地加强了词人离愁别绪的感染力。
《声声慢》极重视叠词的运用,又重视意象与意境的浑成一体。叠词的音韵效果自不必说,在意义的生成上也别有其趣。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评论此十四字之妙时说:“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至“点点滴滴”,更是顿挫凄绝,悲不能胜,空寂难耐。那消愁之“酒”,晚来急“风”,旧时相识之“雁”,满地“黄花”,兀自凄冷的“窗儿”,“黄昏”时节,“梧桐细雨”与亡国、失家、丧夫的词人在凄清萧索、孤苦寂寥、愁绪填膺、熬完了只有一个人的白天还要熬完只有一个人的黑夜的苦境是完全契合无间的,“在心境与物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不断扩大过程中,把愁绪愈积愈浓、愈结愈大,最后达到难以遏制的地步,而使人有九曲回肠、愁肠百结之感”。真是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中学弁山校区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