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融危机下“美元之谜” 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融危机下“美元之谜” 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金融危机最容易发生在经济基本面恶化、投资者信心丧失和资本流动逆转的国家,且一般伴随着贷币大幅贬值。但是,美国次债危机逐步演变成全面金融危机的过程并没有出现美元大幅贬值,甚至还出现了美元升值,“美元之谜”因此产生。本文先回顾现代货币危机理论,分析最近几次金融危机中危机国的货币表现,得出货币贬值是金融危机突出表现;然后分析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元反常表现,提出“美元之谜”,并对“美元之谜”可能原因进行探讨;最后分析“美元之谜”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关键词:货币危机 美元之谜 金融黑洞 资本逆转

中图分类号:F 83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12-016-05

一、引言及问题的提出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确立了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它结束了战前货币制度混乱和各自为政的局面,并为战后近30年的经济增长和货币稳定提供了较强保障。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拥有天生缺陷――特里芬难题,美元发行速度受制于黄金增长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世界经济快速增长需要,从“美元匮乏”到“美元泛滥”的过程就是美元不断贬值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过程。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国际汇率制度逐步演变成牙买加体系,汇率制度和币值稳定再次成为国际焦点。自此,世界各国均努力追求“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外均衡,但是“三元悖论”①存在使得各国追求理想状态下的“内外均衡”成为泡影,各国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追求“次优”,其中发展中国家大多选择了汇率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性而放弃了货币政策独立性,货币政策无效使得这些国家调控内部均衡出现“失灵”,经济基本面恶化,投资信心丧失或资本流动逆转都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动荡不安和固定汇率制度崩溃的货币危机。

货币危机就是指一国因经济基本面恶化、投资者丧失信心或资本流动逆转所引致的投机冲击,造成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外汇储备大幅减少和固定汇率制度崩溃的情形,它是金融危机一种表现形式。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人类社会再次进入货币制度混乱和货币危机不断出现的时代,从而催生现代货币危机理论形成和发展。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构造了最早的货币危机理论,即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罗伯特・弗勒德(Robert P Flood)和彼得・加伯(Peter M Garber)对克鲁格曼货币危机模型加以扩展与简化。由于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主要探讨投机冲击和固定汇率制崩溃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经济基本面(Eoonomic Fundamentals)不断恶化条件下政府与投机者之间的博弈,经济基本面不断恶化与固定汇率制难以维系之间的内在矛盾催生了投机冲击,投机行为是一种理想选择而非不道德行为,因而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又被称为理性冲击模型(Ration Attack Model),第一代货币冲击理论对拉美国家债务危机能够给予很好解释。20世纪90年代初,莫里斯-奥伯斯特菲尔德(Maurice Obstfeld)、杰拉维多埃斯基维尔(Gerardo Esqulvel)和菲利佩・拉雷恩(Felipe Larrain)等认为货币危机完全可能发生在经济基本面完好的国家,对理性冲击模型提出了质疑,从公众主观预期和投资信心两个角度分析政府能否捍卫固定汇率制,并深入分析“羊群行为(Herding Behavior)和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对货币危机的影响,得出有些货币危机之所以发生是“自我实现”的结论,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对英镑危机和里拉危机能够给予很好的解释。20世纪末,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从亲缘政治(Affinis Politics)和金融过度(Financial Excess)的角度深入探讨货币危机发生的机理,并认为货币的实际贬值、经常账户逆差和资本流动逆转将引发货币危机。21世纪初,克鲁格曼和哈佛大学的阿洪(Aghion)又对第三代货币危机进行一定程度拓展,分析债务币种错位、外币风险敞口和资产负债表效益对货币危机的影响。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人类再次进入了汇率制度混乱和货币市场动荡不安时代,无实质内容的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不能确保货币稳定,相反汇率制度多元化和无实质约束的国际货币体系更容易滋生危机,汇率的人为固定和无约束的货币增长机制都容易将人类带入货币危机的深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人类先后经历了拉美债务危机,英镑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和阿根廷金融危机,从这些危机表现来看,危机国大多出现货币大幅贬值、外汇储备大幅减少和资本流动逆转,是名副其实的货币危机,危机的发生与货币的贬值紧密相连。由表一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各次金融危机均伴随着货币大幅贬值,其中以印尼盾和阿根廷比索贬值幅度最大,分别为85.24%和73.33%,即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也在英镑危机中贬值29.99%。因此,金融危机必然影响本国币值稳定,货币贬值是历次金融危机的突出表现。

然而,货币贬值是金融危机突出表现的结论并没有在美国出现,美国次债危机逐步演变成全面金融危机的过程反倒是美元止跌回升过程,与以往金融危机伴随货币贬值大相径庭。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NCF)宣布濒临破产,这标志着美国次债危机全面爆发,美元也随之走弱,美元对欧元、日元和英镑等主要国际货币最大贬幅分别为4.71%,1.55%和6.46%。2007年8月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AHM)申请破产保护进一步加剧了次债危机,美元进一步走弱,对欧元、日元和英镑最大贬幅分别为10.21%、13.58%和3.06%。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破产传闻将次债危机逐步演化成金融危机,美元在次债危机第三阶段前期继续走弱,对欧元、日元和英镑最大贬幅分别8.76%、9.68%和3.56%,但是从次债危机第三阶段中后期起,美元开始止跌回升。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和美林证券被收购标志着次债危机已转变成全面金融危机,而美元却走上了强劲升值之路(见图一)。2008年3月美元指数最低跌至70.70,随后美元指数开始止跌回升,2008年10月27日曾达到87.84,为次债危机以来的新高,美元走势十分强劲。2008年11月11日美元指数为87.33,较次债危机前上涨5.87%,美元与欧元、日元和英镑的汇率分别为0.7874。97.4917和0.6414,其中美元与欧元汇率和美元与英镑汇率分别较次债危机前升值3.32%和24.08%(见图二、图三和图四)。随着美国次债危机逐步演变成全面金融危机,美元反而加速升

值,这与历次金融危机中危机国货币大幅贬值相悖,美国次债危机不断加深恶化与美元走强违背常理,我们称之为“美元之谜”。

二、“美元之谜”的可能原因

根据现代货币危机理论,一国经济基本面(EconomicFundamentals)出现恶化,那么该国货币将贬值,甚至发生金融危机。据美国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为-0.3%,为2001年以来最大跌幅;2008年10月失业率达到6.5%,创下14年新高;2008年美国财政赤字预计将达到455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美国存在较大的财政赤字货币化风险。同时,学者和国际金融机构均对美国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根据BMO Capital Market Company的经济学家MichaelGregory预测,美国2009年失业率将达到8.75%,而IMF最新预测美国2009年经济增长率将为-0.7%。因此,美国经济基本面将发生明显恶化,且学者和国际金融机构对美国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美国金融危机有进一步加深和恶化趋势,美元前景更令人担忧。然而,在美国经济基本面不断恶化、投资者信心不断丧失和金融危机日益加深之时,美国最有可能发生货币危机,但是美元却走上强势升值之路,美元指数较历史低点累积升值23.52%,较次债危机前升值5.87%,“美元之谜”很难用传统货币危机理论解释,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美元之谜”产生的可能原因。

(一)美元政策逆转是美元走强的直接原因。2001年1月,布什上台后放弃了克林顿政府执行数年之久的“强势美元”政策,取而代之的是“弱势美元”政策,放任美元贬值,以解决日益严重的贸易逆差问题。但是“弱势美元”政策并没有减少贸易逆差,2000年美国贸易逆差为3787亿美元,而2007年达到7116亿美元,几乎是其2倍,美元贬值并不能解决美国贸易逆差问题,甚至还会动摇美元的绝对“货币霸主”地位。经过近七年政策实践,布什政府逐步认识到“弱势美元”不利于美国长远利益,不利于维持美元的国际霸权,美国要想实现全球利益最大化必须牢牢掌握“全球货币霸权”,通过输出美元让世界为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买单”。因此,布什于2008年7月2日正式放弃了“弱势美元”政策,重申美国支持“强势美元”政策,并认为经济相对强势应该在汇率上得到体现,“强势美元”政策再次成为美国政策取向。美元政策逆转带动了美元升值2008年7月1 日美元指数探底后强劲反弹,从历史低点7070大幅上涨到87.84,上涨幅度高达24.24%,目前美元指数仍在85左右运行,可见美元政策逆转直接推动美元走强,是“美元之谜”的直接原因。

(二)美元“霸主”地位是“美元之谜”的根本原因。二战以后,美元成为仅次于黄金的国际硬通货,美元不仅充当了国际计量单位、国际交易媒介和国际支付手段,还是各国主要储备货币,美元取得了绝对“霸主”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国际“霸主”地位,但美元的绝对“霸主”地位并没有动摇,虽然欧元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美元国际“霸主”地位,但美元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截至2007年末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美元占比仍高达63.9%,而欧元仅为26.5%,并没有动摇美元国际“霸主”地位。由于美元特殊国际地位,2007年末世界各国美元储备高达2.6万亿美元,如果美元大幅贬值,各国外汇储备将大幅缩水,各国均不希望看到“弱势美元”,这也是在次债危机不断恶化时各国没有明显抛售美元的主要原因。而且,美元是主要国际计价货币,石油。矿石、农产品和黄金等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如果美元大幅贬值,这些商品价格将大幅上升,从而加剧全球性通货膨胀,只有美元走强,世界各国才能避免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因此,美元特殊的国际地位造就了“美元之谜”。

(三)“资本流动逆转”是“美元之谜”的重要原因。资本总是从低利率国家流向高利率国家,从汇率高估国家流向汇率低估国家,获取“利差和汇差”是国际资本(尤其是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1990~1995年美元持续贬值使得大量国际资本以债务形式流入东南亚等地区新兴市场国家,但是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经常账户逐步改善、财政赤字明显好转和强势美元政策的执行,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国家“逃离”并流入美国,“资本流动逆转”直接加剧了美元升值和东南亚金融危机。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后执行“弱势美元”政策,美元对主要货币均不断贬值,以“逐利”为目的的国际资本又迅速从美国流出,并以证券资本的形式流入新兴市场国家。据高盛《2008年全球资本流向》分析,2007年流入亚洲股市和债市的资金已经从2006年的2500亿美元增长到4500亿美元,直接推动2007年亚洲股市膨胀和资产溢价。2008年以来资本流动逐渐逆转,大量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撤离并回流美国等发达国家,据统计2008年8月回流美国的国际资本就高达200亿美元,但是这次“资本流动逆转”不是“套利和套汇”驱动,更多是人为因素造成,主要是美国次债危机逐步恶化,国内各大金融机构大多面临资金链断裂危险,为了能在金融危机中生存下来,各大金融机构(尤其是对冲基金)均紧缩全球“战线”,从新兴市场国家撤离回国“自救”。因此在美国次债危机逐渐恶化之时,美国各大金融机构收缩全球“战线”回国“自救”,资本流动发生逆转,美元也走上了升值之路。

(四)美国次债危机与以往金融危机具有质的区别,次债危机爆发、恶化和蔓延的过程就是全球性流动性枯竭的过程,也是美元由“泛滥”走向“紧缺”的过程。拉美债务危机实质上是拉美国家经济危机在债务上的表现,英镑危机实质上是货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企业危机,而美国次债危机表现为债务危机,实质上是衍生品危机,是衍生品成倍放大次级债规模,存在巨大“金融黑洞”,当房地产市场出现萧条,次级债标的资产质量恶化,次债危机才会爆发、恶化和蔓延,通过金融衍生品所创造的流动性就会“枯竭”。由于美国次级债投资者是全球各大银行、投行等金融机构,甚至是各国中央银行,美国次级债早已不是美国人的次级债,而是世界人的次级债,全球各大金融机构通过金融衍生品层层放大次级债规模的过程,既是创造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过程,又是全球金融危机风险不断积聚的过程,一旦次级债的泡沫破灭,全球流动性很可能从“过剩”转为“枯竭”,由次级债所产生的“金融黑洞”大大吸收了全球流动性;美元很可能由“泛滥”转向“紧缺”,美元升值将不可避免。

三、“美元之谜”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美元之谜”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美元升值有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外贸形势,加快石油、矿石和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以减轻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保全各国多年积累的美元财富。同时,美元升值将导致”资本

流动逆转”,发展中国家很可能因此出现资本外逃和货币危机,应该引起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

(一)“美元之谜”将加快石油。矿石和农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从而减轻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压力。2001年以来,布什政府放弃“强势美元”政策,美元不断贬值,由于大宗资源类和农产品均以美元标价,美元贬值推动了这类产品价格上涨。2001年石油价格约为24美元/桶,而2008年7月石油价格接近150美元/桶,石油价格增长了约6倍,同时铁矿石和农产品价格也大幅上升,其中铁矿石价格累计增长约5倍。“弱势美元”直接推动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世界各国面临较为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且石油、矿石和农产品等商品又是工业生产和加工的能源和原材料,能源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将推动产品成本的上升,世界各国又面临较为严重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由于发展中国家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成本消化能力和成本转移能力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石油、矿石和农产品等价格的飙升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远超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更大,有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发生了十分严重的通货膨胀,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美元之谜”的出现,石油、矿石和农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开始明显回落2008年11月石油价格已回落到56美元/桶,而矿石等产品基本上是“一年一价”,预计200g年矿石价格将明显回落。石油、矿石和农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回落将大大减轻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物价回落。

(二)“美元之谜”将保全世界各国拥有的美元资产,并为各国央行调整外汇储备提供了契机。在世界各国拥有的外汇储备中,2007年末美元占比高达63.9%,“弱势美元”对任何拥有一定外汇储备的国家或地区都是不利的,美元每贬值1%,各国央行就会损失246亿美元。因此,“弱势美元”不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各国更希望看到“强势美元”。“美元之谜”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各国央行所拥有的美元资产,并为各国央行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和各币种占比提供了契机,各国央行完全可能根据外贸结构、债务结构和经济结构等因素去调整外汇储备结构,美元不断升值将使外汇储备结构调整损失降至最低。

(三)“资本流动逆转”将会对发展中国家造成重大冲击,发展中国家应该时刻防范可能的“资本外逃”所带来的危机。2008年6月,越南发生了金融危机,虽然越南金融危机与财政外贸“双赤字”,资本账户开放过早且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宏观调控不力和经济体相对较小紧密相连,但是资本大规模撤离则是越南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2007年以来,国际资本加快流入越南2007年高达179亿美元,同比增长232.9%;2008年1-5月更达到143亿美元,同比增加298%。国际资本加快流入推动了越南股市和房市的膨胀,其中胡志明指数最高涨幅达780%,胡志明市房价最高涨到5600美元/平方米,越南股市和房市的泡沫在资本流入的过程中不断膨胀。随着越南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国际资本开始大规模从越南“逃离”,越南金融危机爆发,越南盾大幅贬值。从越南金融危机我们可以看出,“资本流动逆转”是越南泡沫经济由膨胀到破灭的主要原因,并且“资本流动逆转”已经蔓延到冰岛,俄罗斯、乌克兰,匈牙利和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很可能成为第二个越南,甚至爆发比越南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时刻警惕“资本流动逆转”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与危机,提前做好应付“资本外逃”所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