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示范性高职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示范性高职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为解决示范性高职发展瓶颈问题,提出强化职业化人才培养,使学生毕业时具备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形象等基本达到社会标准或企业标准。为此,首先要提高高校教育者自身的职业化水平;其次在教学中,专业课程的教材选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要与社会的岗位要求、行业标准相符,建立专门培养职业化能力的课程体系,同时考核方法也要追求职场化;再次学生日常管理也要实现职业化;最后实行职业化教学效果的跟踪、反馈与教学调整。

关键词: 职业化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

目前,一些示范性高职院的发展进入瓶颈阶段,其领先示范性作用被其他普通高职院的学习赶超后逐渐弱化。如何再创辉煌、继续领先是这些示范性高职院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示范性高职院的教师,我不揣浅陋,在做了考察后有了自己的思考,与大家共享。

1.示范性高职院职业化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国家对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非常重视,从1998年提出培养“实用人才”、2000年提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到2004年提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06年周济部长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包括最近几年的文件和讲话等,都能明显看出国家一直在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那么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得到底如何呢?我考察了几所示范性高职的情况,发现很多示范性高职意识到毕业生的职业化程度已成为社会企业选用的重要标准。因此示范性高职已把职业化教育作为高职品牌战略的重要部分,作为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变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1)把职业化教育的培养目标理解为培养有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对学生进行市场化、实用型、快餐式教育,结果培养的学生只有工匠之技,没有人性之美。狭隘的职业化理念既破坏了真正的专业准备,又破坏了高等教育所能起到的智力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作用。

(2)在职业化课程设置上,面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更多地采用“救火式”、“学问化”、“行政化”的方法,此项工作主要由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学生辅导员负责。在职业化素质教育工作上,目前只包括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高年级的就业指导两个部分。以我校为例,虽然现在已经将这两个部分纳入了正常的教学课程,也常常开办相关的学生活动,但是没有形成课题进行研究,没有专门的教授队伍、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实践指导的跟进,即未形成一个连贯性的体系。

(3)在职业化教学中,把教学实施者传统地固定在任课教师身上,殊不知校长、系部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等的职业化程度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班主任和辅导员。

(4)教育者本身对职业化理念的抵触。有相当一部分高职教育工作者在内心是不愿意接受职业化的,包括对所在高职院校名称的羞于提及,对高职就是培养职业化、技术型、生产线人才教学目标的抵触,对职业化教学方法偷换为学院式讲解等。

(5)考核方式的学院化。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依据是卷面成绩。高职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片面地看重成绩无疑是职业化教育的禁锢。

所以,我们可以说,如果示范性高职在职业化教育的内涵把握、实施方法和效果方面再完善些,做到极致,就可以在某种层面上让他们的示范领先作用再次发挥出来。尤其是职业化人才的培养,这是所有职业化教育的目标所在。只有把职业化教育落实到位了,才能培养出职业化人才,学生在毕业时所具备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形象等基本达到社会上该行业和企业的标准。一方面,减少了企业再次培训成本,服务了区域经济,赢得了企业的欢迎。另一方面,突出了高职的办学特色,增强了人才培养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

2.职业化教育与职业化人才的概念

首先对于职业化的概念进行追溯,可以发现它在我国还没有成为一个严格的学术名词,因研究对象的不同,我国研究者对“职业化”概念的界定存在明显的差异。

专注于研究企业员工职业化的学者郭晨炜认为:“职业化是指经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将员工塑造成具有专业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并能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刘喜才认为:“职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劳动者或专业化人才的基本素质。在现实中,通常是指他具备了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准高,行为规范,且具有良好职业操守。他指出,职业化的员工通常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备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资格;第二,具有自我管理、自我领导的职业意识,同时严格遵循职业行为规范;第三,具有强烈的职业精神,并且在工作实践中身体力行。有相当多的企业界人士认同这种观点,他们大多从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寻求优势的角度,提出员工职业化的重要意义,并把员工职业化的最终目标集中在员工的思维和行为上。

专注于职业教育的姜大源认为,所谓职业化,是指个体具备完成岗位任务所要求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能力的综合表现。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也有学者认为职业化是指有“像个做事的样”的工作技能,具有“看起来像那一行的人”的工作形象,有“用心把事情做好”的工作态度,这些是优秀的职业人应有的素养。主要指①职业意识;②职业心态;③职业道德;④职业行为;⑤职业技能等的职业化。

员工通用素质模型的理论和企业逐利的特质告诉了我们用人单位在员工招募上的倾向性。这种倾向就是:企业重视的是那些在岗位上所表现出的区别于普通人的能够做出突出成就的素质,也即是职业化素质。所以,决定大学生就业求职成功的关键就是实现相关素质的职业化。

综上所述,结合目前社会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国家相关文件,我们提出职业化教育是从职业化的概念出发,针对用人单位所关注的员工素质构成,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职业化人才应该具有相关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形象等。职业意识是职业人员对职业的认识、评价、情感等。职业意识是沟通教育与职业的桥梁,它包括: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包括:诚信、正直、踏实、谨慎、自律,还包括遵守商业秘密、尊重不同地域、宗族、种族的风俗习惯等。

3.示范性高职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培养出具备以上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形象的职业化人才,采用何种人才培养模式能让高职学生在毕业时所具备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形象等基本达到社会标准或企业标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职教育的职业化。

(1)教育理念的职业化。这是职业化教育效果的前提。如果示范性高职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高职办学理念,一心还想着升为本科,特别是和研究型本科相比,那么在此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结果注定是偏离和扭曲的。所以,上至校园管理者,下至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等都要更新教育理念,统一认识,重视职业型人才的培养。

(2)教育者的职业化。教育者是职业化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育者应该首先实现自身的职业化,才能教导出职业化的学生。教育者可以在双师资格、企业经历、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职业化提升。在这一方面,我校做得较好:我校积极鼓励一线教师考双师、脱产下企业,让教师到社会、到企业、到一线的职场体验企业环境,接触企业行业标准,改变象牙塔里陈旧的封闭的思维方式,通过在行业企业自身的职业表现和职业提升,回到学校后能够以身作则,以职业化的教育行为培养适应当下社会发展、企业要求的职业化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此类教育者的职业化培养计划最好也能把班主任和辅导员包括进去。因为学生的培养工作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也在课外。班主任和辅导员是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人,影响作用不可小视。资深又专业化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帮助作用明显。

(3)以培养职业化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很多研究者都非常赞同课程的针对性设置,特别是课程体系的设置。反对只开一门课,或各自开课,而没有体系,这样对受众者学生来说,影响是零星分散甚至是无效的。高职可以按学生成为“职业角色”所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意识—探询—取向—准备)设计一套课程体系,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每个年级开设,并设立职业化课程学分情况与毕业证取得的明确硬性关联,加强学生对职业化课程和自身职业化水平的重视。

对于职业化课程体系的设置,事实上各个高校已经在探索中,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福建省的集美大学已经根据学校课程、学生毕业流向和社会需求开发出了一套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与评估所已经建立了针对该校实际状况的学生职业指导体系并编写了一套教材,组织了专业的研究和教学团队。

(4)专业课的教材选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的职业化标准的建立,一定要与当下社会的岗位要求、行业标准相符,不能脱离时代。如果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仍是落后于当前社会的发展与要求,或者仍是宽基础的本科压缩型,那毕业后这类学生肯定不会受到社会行业的认可。即使勉强被录用,也需要接受企业一年半载的再培训,而多数企业是不愿意花此成本的。他们需要的是录用就能上岗、创造利润的准员工。所以,这就要求高职专业课程的教材选用、培养目标与社会的岗位要求、行业标准在最大程度上相符,培养出职业型的准员工。

英国的高职教育在这点上做得很好,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专业课的教学标准与企业行业标准是非常一致的,而且不仅校内每门专业课的标准是统一模板,就是全英国的高职的同一专业课的课程标准也是统一模板,不像我们国家的高职学校各搞各的,五花八门。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实际操作。在一学期,教师很少在高高的讲台上讲概念理论方法之类,而是给班上全部学生(一般16名,分成几个小组)布置几个任务(一般六七个),然后在课堂上展示指导。基础概念理论方法等是学生自己到图书馆、网络、社会上等地方找的。这样学生对自主学习理论印象深刻,完成任务,练习动手能力。

(5)学生管理的职业化。建议班级管理、系部学生管理、学生会、学工处、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的管理方式都实习职业化管理,准企业化管理,这样有助于学生职业思维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考虑加入职业化文化设计,在校务管理上体现职业化作风。

(6)考核方法的职场化效果。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相应的学生学业考核和评价制度。要强化高职教育特色,就要制定具有特色的学生学业考核和指标体系,从学生专业和就业的实践出发,通过政策导向,采用多种方式考核,如基础课考核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作品鉴定、学校评价和实习单位评价相结合等。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依据是卷面成绩。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片面地看重成绩无疑是职业化教育的禁锢。一套类似职业考核评价的体系有其现实意义。

(7)职业化教学效果的跟踪、反馈与教学调整。这需要加强就业部门与教务处的工作协作。就业处将企业通用标准、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学生培养设想等送给教务处,汇总成报告,发给各系部教研室一份。各教研室将培养设想融入到各自的专业或基础教学中。教务处测评此轮教学的效果,反馈信息给各系部教研室(注意不可惩罚性质)。各系部教研室提出修订方案上报教务处定稿后再执行,再反馈,再探讨等。将企业的第一手反馈资料及时交给每个老师看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内驱力的自然产生会增大执行的力度。

在这方面,日本比较重视企业的信息反馈。他们设有专门组织机构,如产学恳谈会,负责将企业界对人才需求反映给学校,加强产学合作。

总之,产学结合程度紧密与否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同专业类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需要不同方式的产学结合模式。对于职业化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应该时刻牢记并竭力践行。

参考文献:

[1]郭晨炜.以职业化为导向的新员工入职培训[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4).

[2]刘喜才.浅论企业员工队伍的职业化建设[J].就业与保障,2005,(1).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陈玉杰,王玉霞.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渗透职业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9(8).

[5]胡秀锦,马树超.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6,(12).

[6]陶潜毅,孙中义.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