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间质性膀胱炎与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间质性膀胱炎与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相关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间质性膀胱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指无明确原因的一种膀胱壁炎性反应状态,表现为尿频、尿急等刺激症状及膀胱或盆腔疼痛。支气管哮喘是在支气管高反应状态下,由于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可逆性的气道阻塞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咳嗽和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间质性膀胱炎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治疗上都很棘手,临床上均以缓解症状为主,通过对两者的比较,辨证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发现两者可能为同一类型疾病或存在相同的致病因素,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矛盾统一体。间质性膀胱炎与支气管哮喘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为了理解事物,就要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并且用矛盾分析法揭发各个矛盾及矛盾各方面的地位,确定本质、最有决定性的方面,分清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对事物的复杂性和具体性的认识,比较分析各个方面在当前于对象的考察起一般性(普遍性)的作用,哪些方面是特殊性、个别性的作用,了解事物的共性与个性;哪些方面只是偶然的次要的作用,那些方面则起必然的主要作用。

1 流行病学

1.1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患病率约1%~5%不等,半数在12岁以前发病,成人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同,约20%的患者有家族史。

1.2 间质性膀胱炎 主要见于女性,男、女发病比约为1:9。不同国家的发病率相差较大,不同的种族发病率不同,白种人明显高于其他种族,黑种人罕见发病,确诊时平均年龄44岁,但25%年龄<30岁,小孩也可发病,常伴发于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类风湿、肠易激综合征等[1]。IC患者家族中其他成员比正常人患IC的机会明显增加,Warren等[2]报道IC患者家族成员IC发病率是正常人的17倍。

两者都有家族易感性,间质性膀胱炎患病率在种族之间有明显差异,故认为两者均属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目前对支气管哮喘的相关基因研究较多,间质性膀胱炎的相关基因研究较少。

2 发病机制

2.1 支气管哮喘 可大致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外源性哮喘的发作有明显过敏史,或与季节有关,内源性哮喘发作多与呼吸道感染有关。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支气管哮喘主要由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造成的,因而治疗上强调应用各种支气管扩张剂。以后研究证实支气管哮喘是由于多种炎性反应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参与的慢性气道炎性反应,不仅有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还有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黏膜水肿、黏液腺增生和黏液潴留。多数人认为变态反应、气道慢性炎性反应、气道反应性增高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有关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学研究[3-4]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发现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免疫学改变是辅T淋巴细胞(Th) Th1/Th2 的失衡,即Th2 反应增强,而Th1反应减弱,从而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殖、活化和气道浸润,造成慢性气道炎性反应。

感染是哮喘很重要的诱发因素,除病毒感染外肺炎衣原体(CP)的感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研究资料表明,CP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有重要的关系,CP感染后能够诱导炎性反应细胞的激活,炎性反应介质以及细胞因子的释放,气道的炎性反应和CP 相关IgE抗体介导的变态反应的发生,导致气道的损害[5]。

2.2 间质性膀胱炎 目前有关间质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清,主要包括感染、肥大细胞的功能与激活、膀胱屏障黏膜损害、神经递质与疼痛、局部自身免疫以及缺氧、精神紧张等。也有证据表明间质性膀胱炎也存在着Th1/Th2 的失衡,即Th2 反应增强,而Th1反应减弱,同时感染也认为是引起间质性膀胱炎的重要因素。有的IC患者发病初期有急慢性尿路炎性反应病史,早期抗感染治疗有效。值得注意的是在 2001年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上有人提出,在17例经活检确诊为间质性膀胱炎的患者中,有14例(80%)的组织培养中肺炎衣原体为阳性,而6例无间质性膀胱炎的对照组中仅有1例(16%)。这意味着肺炎衣原体可能参与某些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的发病。有研究认为,患者的遗传易感性和肺炎衣原体病原株的致病力可能起重要作用。

间质性膀胱炎目前发病机制多数为推测,没有客观十足的证据。但IC目前研究的发病机制与哮喘有很多相似之处,即肺炎衣原体的感染在两者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推测机制可能为对肺炎衣原体的遗传易感性,衣原体感染引起交叉免疫反应或变态反应,另外两者均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参与的慢性炎性反应,变态反应在哮喘和IC中起着比较重要的因素,外源性哮喘及一部分IC主要由过敏因素而发病的,而且两者均存在着Th1/Th2淋巴细胞的失衡。

3 治疗方法

3.1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支气管舒张药: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抗胆碱药物。常用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色酮类药物。一些新的药物,如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激动剂和控释型茶碱也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是当前防治哮喘最有效的药物;色苷酸二钠能够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介质释放,对其他炎性细胞释放介质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药物如白三烯调节剂包括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合成抑制剂(5-脂氧酶抑制剂)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临床。

3.2 间质性膀胱炎治疗 ①口服药物治疗;包括抗组织胺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硫酸葡聚糖(PPS)、口服类固醇、抗胆碱药;② 膀胱扩张治疗:膀胱扩张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IC治疗方法;③膀胱药物灌注治疗:药物包括二甲亚砜、氧氯苯磺酸钠、肝素、类固醇、碳酸氢钠、硝酸银、戊聚糖多聚硫酸酯、色甘酸钠、利多卡因、阿霉素、卡介苗、透明质酸钠。由于发现IC患者及逼尿肌肥大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尿中有大量为白三烯E4的存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正在临床试用。

治疗包括全身药物和局部用药,对两者均有效的药物:类固醇激素、抗组胺药、抗胆碱药物、色苷酸钠、卡介苗、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4 讨论

4.1 致病因素 通过比较总结发现两者可能为同一类型疾病或存在同一致病因素,如相互借鉴会给临床研究及治疗开阔思路。①目前认为哮喘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是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多对致病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发病与环境因素影响有关。由间质性膀胱炎的家族易感性得出,间质性膀胱炎很可能也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应加强基因方面的研究。②最近发现肺炎衣原体感染在两者发病中均起重要的作用,故我们应对衣原体感染给予重视,衣原体感染不能被常规细菌培养所发现,可能是很多不明原因疾病的根本原因。③变态反应在哮喘和IC中是很重要的因素,一部分IC可能是由于过敏因素而发病的,这有利于IC的临床分型。④治疗可互相借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一般和特殊,鉴别共性与个性。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不是绝对的照搬,而是选择非器官特异性的治疗方法,是对两者共同发病机制起作用的治疗方法或方式才有可能相互借鉴。

4.2 治疗

4.2.1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借鉴膀胱灌洗的药物,可试验行二甲亚砜、色甘酸钠、卡介苗等吸入治疗,提供新的药物及治疗方法。①二甲基亚砜、肝素、ATP是膀胱损伤性神经递质,由膀胱扩张后上皮细胞伸张时激活释放来传递膀胱感觉。在间质性膀胱炎时,ATP释放增加,这个过程可以被二甲基亚砜与肝素阻断,故可以解释二甲基亚砜与肝素对间质性膀胱炎超敏症状的治疗作用。同时二甲亚砜有抗炎、止痛、松弛平滑肌和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作用[6]。ATP是哮喘患者的强烈收缩剂,可以推测细胞外ATP和P2受体通过激活气道感觉神经在阻塞性气道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7],故二甲基亚砜及肝素可以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②卡介苗:卡介苗作为结核杆菌的减毒活疫苗,具有很强的非特异性免疫刺激作用,能够诱导机体产生Thl细胞免疫反应。国内外学者以皮内注射卡介苗用于实验性哮喘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8]。膀胱灌注卡介苗治疗IC有一定效果,故我们可以把卡介苗或类似物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给药形式改为雾化吸入,加强局部用药,这样可能会提高疗效。③利多卡因 用于IC的灌注治疗,主要是抑制神经反射作用,可试用抗哮喘的治疗,且已有相关报道[9]。

4.2.2 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 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具有抗感染作用外,尚对哮喘有一定治疗作用,用药后可使症状、体征改善,与抗炎、抑制变态反应有关[10],同时可能有抗衣原体的因素,故可以考虑应用于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②β肾上腺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对正常人无反应,但对急迫性尿失禁患者有效,体外试验证明可以松弛膀胱平滑肌,增加膀胱容量,明显降低排尿期膀胱内压,故可试用于对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11]。③环孢素A及氨甲喋呤:主要是免疫抑制作用,治疗支气管哮喘,应用小剂量来降低毒性。以上两者均可考虑在间质性膀胱炎治疗上应用。④秋水仙碱:秋水仙碱近年来发现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并促使其释放前列腺素E,还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和IL1,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功能受损的抑制性T细胞,尚可促使其功能得到恢复。从其作用机制看,其对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也起一定作用。⑤IL-10:近年来研究发现IL-10具有多向免疫调节活性,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有良好的前景[12],推测白介素在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上有所作为。⑥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运用DNA重组技术,设法修复或调节细胞中有缺陷基因,使细胞恢复正常功能,以达到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目的,主要方法有原位修复有缺陷的基因,用正常基因替代有缺陷的基因,另外还有添加基因、封闭基因等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对支气管哮喘的基因治疗并不遥远,但间质性膀胱炎这方面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寻找相关基因[13]。

本文依据理论进行推测,为临床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扩宽思路,具体应待临床证实。

参考文献

1 Ralph P,Li1iana A,Yr L.Intercurrent autoimmune conditions in classicand non-ulicer interstitia1 cystitis.Scand J Uro1 NephroI,2003,37:60-63.

2 Warren JW,Jackson TL,Langenberg P,et al.Prevalence of interstitia1 cystitis in first degree re1atives of patients with interstitia1 cystitis.Orology,2004,63(1):17-21.

3 Walker C,Bode E,Boer L,et al.Allergic and nonallergic asthmatics have distinct patterns of T-cell activation and cytokine production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bronchoalveolar lavage.Am Respir Dis,1992,146(1):109-2115.

4 Drazen JM,Arm JP,Austen KF,et al.Sorting out the cytokines of asthma.J Exp Med,1996,183(1):1-5.

5 刘远韬,施毅.肺炎衣原体与支气管哮喘发病关系的研究新进展.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5,4(5):406-408.

6 Sun Y,Chai TC.Eects of dimethyl sulfoxide and heparin on stretch activated ATP release by bladder urothelial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interstitial cystitis.BJU International,2002,90:381-385.

7 Edward S,Schulman.Glaum T,et al.ATP modulates anti-IgE-induced release of histamine from human lung mast cells.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1999,20(3):530-537.

8 Buchelouche K,Kristensen B,Nordling J,et al.Increased urinary leukotriene E4 and eosinophil protein X excretion in patients with interstitial cystitis.J Urol,2001,166:2121-2125.

9 顾经宇.利多卡因治疗哮喘临床新应用.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0,20(1):9-11.

10 戴元荣,张素勤.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哮喘作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702.

11 李明,赵久荣,刘燕.尿失禁与尿潴留的药物治疗进展.中国药师,2000,3(4):208-210.

12 程远雄.白介素-10与支气管哮喘治疗.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0,20(1):3-5.

13 李伟杰.哮喘的基因治疗.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0,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