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标下高考论说文阅读方法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标下高考论说文阅读方法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高考试卷中,论说文阅读是一种比较热门的题型。一般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9分左右,考查考生的信息提取、归纳和概括能力。尽管此考点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处于卷首,关乎考生答题的信心、关系此次考试的成败。在日常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尽管教师学生投入不少,效率却不尽如人意,有的人甚至全军覆没。作者就怎样“低能高效”地扩大该题的战果,增强答题信心,争取全面辉煌,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 新课标 高考论说文阅读 阅读方法

一、明确考查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一般来说,论说类文章的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白论述对象,搞清论述对象的内涵;

②文中应用的依据;

③论据之间的轻重主次关系;

④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评价;(积极和不足)

⑤新研究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明确了以上考查的方向,应自觉地将其确立为文章的主要信息,带着寻找以上信息的目标去认真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圈点批注的习惯,当然,如果时间允许,可在草稿纸上列出主要信息的框架,如:“什么时间―谁(单独、合作)―在哪里―有了什么发现―有何成绩―有哪些不足和缺陷―应用前景等”的信息模式。这样,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度,全面搜集信息要点,节省阅读时间。

二、细心研读题干,做到有的放矢

对试题题干的研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常规的一步,也是检验考生细心程度的重要标尺,但有些考生由于疏忽大意而丢了分。对题干的研读十分重要,考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提干的选择指令,即命题者是要求你选择正确项还是不正确项(错误项),是要求选择属于还是不属于,是要求选择能说明还是不能说明,等等;其次,要抓住题干中的选择方向和目标,即原因、结果、论据、后果或其他一些情态语,比如:喜悦、担忧等。

在这一研读过程中,要根据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进行归纳总结,弄清每一选择目标的特征,譬如:能做原因、论据的选项指的是已经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而那些假设、猜想就不能作为论据存在;谈论结果就不能把相关的准备纳入范畴。

三、认真研读文本,划定信息区间

在上述前提下,我们应展开对文本的细读,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命题者设置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具备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阅读能力。切记:阅读是一个提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一定得用心去想,去思考,绝对不是简单地认字,也不能随随便便地把文本读一遍就草草了事。然而,多数同学在阅读时犯了这样的错误,只求似是而非,只凭印象大意,结果落入了命题者的陷阱。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论说文阅读而言,同样要十分注重“圈点勾画”、“摘录”、“写提要”、“做笔记”、“边阅读边思考”等习惯的养成。一旦有了良好的自我阅读习惯,就将终身受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愈来愈快,对阅读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就高考来说,阅读速度慢必然影响成绩的提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某种意义上不宜提倡,而“一目十行”、“不求甚解”也并不为我们所推崇。速读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阅读方法,但一定要抓住关键的信息,找出命题者设定选项的信息区间,这些地方值得引起注意,值得仔细研读,并以选项对应的字母(A、B、C、D……)加以标注。

四、仔细加以比较,找到彼此差异

找出信息区间后,接下来就进入了辨析比较阶段,把选项的表述和原文中相关的语句放到一起加以比对,寻找二者之间的不同点。有些情况下,二者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即选项和原文某一段里的某一句话形成对应,这就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二者区别一目了然,作答无大碍。还有一种“一对多”关系,命题者重在迷惑考生视线,根据考生的阅读心理,故意将文章中分散的信息和知识点用一个比较复杂的长单句串联起来,这样的选项既有信息的难辨性,又有句子成分的难懂性。遇到此现象,考生应该运用“交互印证”的原理,即首先找到每一分散的信息区间,列成若干支信息;然后分析句子(选项表述)结构成分,找出句子主干;最后看附加成分(看附加的位置及对象是否合适)。

这时的比照是实质性的比较,看表达的本质是否相同,不要只停留在句子的外表和形式上,以下几种情况尽管形式不一,但表达这相同的意思,和原文段内容一致,属正确选项:①选项表述换用了同义词;②采用了具有同等关系的关联词语;③选项是对题干内容的一种重复和解释。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答题准确。

五、识别干扰因素,找到排除依据

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相关信息中“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等表范围的词语。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3.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

4.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5.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6.因果颠倒。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

7.误划类别。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

8.无中生有。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这种说法。有时命题人根据原文内容有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编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或者做一个正确判断,但是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信息中找到相关依据,遇到这样的选项也不能作为正确答案,因为信息的推断强调的是由此及彼,推断的前提是原文的相关信息,不能没有依据。

9.偷换概念。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命题人巧妙地利用不等值的词语来偷换原文相关信息中的词语,或增加,或遗漏,或更换,以图瞒天过海,引人入彀。

总之,只要明确考查目标,明了命题人设置选项的陷阱类型,破译干扰角度,认真对照,做到心中有数,提升归纳综合信息点的能力,带着思维去阅读并以此指导解题实践,就能突破障碍,在高考竞技场上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