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所薄弱学校的蝶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所薄弱学校的蝶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5年前,晨荷小学还是株洲市荷塘区薄弱学校的代名词:生源流失严重,全校只有学生600余人;办学条件差,仅有一栋旧教学楼、教学器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21名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2岁,无专职音乐、体育、美术和电脑教师……

而今天再来看晨荷,恍若两所学校:学生数量增到1477名,教师人数增加了3倍;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图书馆、学生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教室、美术教室、实验室一应俱全……

改头换面的几年里,学校还一路收获了“尚德杯全国创新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株洲市十佳书香校园”、“株洲市阳光体育示范学校”、“株洲市绿色学校”等一系列荣誉。

近日,记者走进晨荷小学,探寻这所昔日的薄弱学校由弱变强、化蛹成蝶背后的故事。

抓契机,校园环境旧貌换新颜

“我的教室就是一间破平房,窗户是关不上的,玻璃是破碎的。”

“因为用房紧张,学校在我们班教室后面用木板隔出了三分之一的‘房间’作图书室。没想到许多野猫便在这里安了家:晚上睡在书里,白天听着我讲课时还会在那边喵喵地叫几声。”

“下雨的季节,教室里放满了接水的盆子、桶子,叮叮咚咚,响个不停。”

谈到昔日的晨荷,校长易文胜向记者推荐了这则日记。同晨荷一同成长起来的翟文君老师用她的日记留下了当年学校最真实的写照。

“那几年,我们真是举步维艰啊!”易文胜说,从子校到学校移交,在学校呆了十多个年头了,可以说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校长有些动容:“晨荷小学的前身是军工企业中南无线电厂的子弟学校。当年到校任职后,厂子入不敷出,学校像断了奶的娃娃,陷入了‘老师无工资、办学无经费、教学无设施’的‘三无’困境,老师一个月领300来块钱的工资,还不能保障每个月都有,有时候甚至一分钱工资都发不出。”

“最难的还是招生。”自2001年毕业之后一直在这所学校任教的教研主任易宇平回忆说,一到暑假,老师们就分组上街去发传单招生。碰到一些家里离学校很远的学生,老师还要负责接送,下雨天有的孩子不回家,还要带着他们在学校住校。“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完课后帮学校餐厅的师傅切菜和为一年级学生喂饭的情景呢!”

学生是被招来了,但新的问题也跟着来了:学校人手少,有些课找不到人来上。怎么办?校长做出了一个决定: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管理人员都要上课。“校长教英语、年近六十的潘维苞书记教语文、副校长教全校学生体育,初为人母的黄玲老师教语文再加两个班的音乐课……”易文胜笑着说,“当时,学校填报表时没有管理干部,因为大家都上课,都是专任老师。”

对前些年的体育课,副校长王新权还记忆犹新。他说,当时自己一个人教全校的体育,课时冲突的时候,经常是两个班的体育课一起上。“当年的操场是我们自己挑土担煤渣铺出来的!你看看现在我们的操场、篮球场还有足球场,真是没法比!”王新权指着新操场,说起话来底气十足。

“何止是操场啊,变化的东西太多了!全新的教学楼、可寻址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室……”易校长接过了话茬,邀请记者到校园里面直接体会。

在一栋新教学楼前,校长介绍说,这里原来是个垃圾场,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后来荷塘区委区政府经过协调,把这块地划给了学校,兴建了新的教学楼。

“可以说,一所薄弱学校要想在硬件上打翻身仗,依靠的就是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易文胜说,晨荷小学能有今天的规模,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乘上了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劲东风。

2006年,作为株洲市义务教育布局调整、荷塘区薄弱学校改建的学校之一,晨荷小学得以高标准重建:新建两栋教学楼,新建塑胶运动场和学生食堂,并对校园进行补绿美化。学校新设可寻址广播系统,新增多媒体教室、电脑教室、实验室、舞蹈室和音乐室,各功能室的专用器材得到了补充和更新。

2011年,作为湖南省合格学校的创建校,晨荷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新建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监控系统、精品课堂录播系统。

2012年,学校将拨号上网光纤升级为1000M,实现百兆带宽入校园;学校还升级了教室的多媒体装备,分批将教室的数码彩电升级为42英寸液晶彩电,并配备了多媒体讲台,每间教室都具备多媒体教学功能,做到了“班班通”,实现了资源共享。

此外,从2006年起,荷塘区教育局配强了该校领导班子,并陆续选调了一批业务素质高、有敬业精神的优秀教师到该校任教。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67名,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32人,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人,区“十佳”教师5人。

采访时,记者偶遇了回母校看望老师的陈群平同学,一进校园,她就惊呼:“除了老教学楼旁边的几棵玉兰树还是以前那个样子,其他的全变了,我都不敢认母校了!”

练内功,课题引领提升软实力

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加强,给晨荷小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易文胜校长心里清楚,要真正成为一所优质学校,单靠硬件条件的改善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校软实力的提升!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抓住课堂这个‘牛鼻子’!”为此,晨荷小学成立了13个课题组、项目组,以“课题为引领,打造个性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晨荷课程文化。

由于学校87%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兼任英语组长的教务主任汪燕萍带领英语老师承担了“英语走班式分层教学实验”任务。学生一进四年级,学校便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全年级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的教学班,同时开课分层教学,并执行学生定期交流的制度。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高了!”汪燕萍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她加入了株洲市的市级课题《基于大班额前提下走班式英语分层教学》研究组,自己的教学积极性也跟着提升了。

“目前学校承担了省、市、区级等六项课题研究任务,基本上做到每个课题或子课题都对应一门学科。”教研主任易宇平对记者如数家珍,“语文学科《有效阅读教学与单元写作教学的整合》的课题研究,得到了市区教研员的鼎力支持。今年,王丽霞老师的归类整理阅读教学法已被编入《种子的力量》一书,作为科普类读物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推广;体育组教师正着手《小学体育三个水平段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研究和音乐组的《趣味简谱教学研究》更是凸显了以研促训的教师专业训练效果,在首届区“挑战杯”音乐素养赛中,学校六年级学生几乎囊括了一、二等奖……”

同时,为促进课堂实效提升,学校还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外联内合的形式,从外聘请专职教师担任督课任务,在内成立非行政巡课小组跟踪每个课堂的日常教学;学校通过参与联片教研、改革校内教研模式、教师命名法、教学亮点再造等方式,让教师在教师论坛及经验交流上见证青年教师的成长和中年教师的成名,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信心。

“晨荷给了我们年轻老师非常好的发展平台,平时只要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们都可以直接找校长,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年轻教师王丽霞告诉记者,学校编订《教师幸福札记》,老师们建立了个人成长册……通过集体备课、实践课、汇报课、校际交流展示课的实践,教师提高了把握教材、驾驭课堂、反思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现在,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从晨荷小学走出:大队辅导员易利老师被评为市首届“华晨园丁之星”,刘安明、李琼欢、袁灿、易春红等老师均在区“十佳教师”竞赛中脱颖而出……

树特色,“荷和文化”带来勃勃生机

均衡发展的机遇改变了晨荷小学的命运,让晨荷小学软硬实力得到了双重提升,而立足校本的“荷和文化”建设与践行则给晨荷小学带来勃勃生机。

“当校长这么多年,我深深感到,一所没有文化的校园是没有灵魂的,要想让学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就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下工夫!”易文胜说,从2004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晨荷小学开始,她就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在2009年荷塘区中小学校长建设年会上,学校“文化治校、品位办学”的理念得到了领导专家们的认可。自此,晨荷小学开始了“荷和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经过凝聚全校师生的集体智慧,学校最终把学校文化建设落在学校名称中的‘荷’字上。

为此,学校从实际出发,确立了“沉根自养,和而不同”的学校精神,以“立品、善行”为校训,倡导教师自敬其业,自善其道,学生自乐其学,自强其魄,并出台了《晨荷小学荷和文化三年建设规划》。

围绕“荷和文化”,学校“以荷立品,以和善行“,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学校围绕“成长自觉”的教育主题,精心制定了学生成长的年段教育主题,并依此开发了德育校本教材《荷和读本》,以助推荷和文化在学校生根发芽。

学生发展中心主任易春红老师在学校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知心姐姐”。针对学生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多数家长疏于与孩子沟通的特点,学校专门设计并建成了“知心话吧”,让老师轮流做“知心姐姐”,为孩子和家长传递心声,同时“知心姐姐”将学生的话进行整理归类,对那些普遍性问题,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进行疏导,对特殊问题进行个别谈心,必要时与家长沟通。

易春红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五年级阳帆(化名)同学的妈妈在保险公司工作,特别忙,经常半夜才回家。阳帆觉得很失落,给“知心姐姐”写了一封信,说妈妈不喜欢自己。接到这封信后,易春红立即电话联系了阳帆的妈妈,并将孩子的信转交给她。妈妈接到这封信后,很感动,连夜写了一封回信交给易春红。第二天一上学,阳帆就收到了妈妈的回信。看到信中妈妈歉疚的话语,阳帆原谅了妈妈。至此,母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阳帆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在打造学生文化的同时,学校还通过以“亲情陪伴、体验成长”为核心的家长学校建设、改变家长会形式、开通家校通短信平台、建立家长QQ群、开设家长社团和爸妈课堂等打造晨荷特色的家长文化。在团省委的关怀下,一项针对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的“七彩课堂”走进了晨荷小学,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敞开了怀抱,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

在“荷和文化”的统领下,“书香校园”和“阳光体育”成为了助推学校良性发展的双翼。2011年,晨荷小学被授予市十佳书香校园、市阳光体育示范校。

“荷和文化要入境、入情、入行。阳光课间时的‘千人太极’已成为学校的文化标志之一!”易文胜说,目前学校正以体艺校本教材的开发为依托,促使阳光体育、“体艺2+1”工作能在晨荷深入持久地推进,让师生快乐锻炼、受益终身。源自“晨舞太极”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已成为了与“荷和文化”高度吻合的特色体育项目。

如今,晨荷小学有了新的起点,正如早晨的荷花,含苞待放,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