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类经》关于咽喉疾病论述的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类经》关于咽喉疾病论述的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类经》;咽喉疾病;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221.3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7-0087-01

《类经》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黄帝内经》进行全面分类并注释讲解而成的一部医学经典之作,全书共有32卷,分为摄生、阴阳、脉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12类讲解[1],本文试图从耳鼻咽喉专科角度对《类经》中关于咽喉疾病的阐述作初步的整理。

1病因病机

《类经》认为咽喉病的病因病机既有外感,又有内伤致病。在咽喉病中提到一个总的纲领:“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是对喉痹病机的总认识。(三十一卷会通类:七窍病)。 外邪犯肺引起喉痹喉喑有论述,“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针刺四十五)。此之风寒之邪客于咽喉,引起喉喑不能言。外邪外感致咽喉病在论述痹证中亦较为详细,在论述痹证:在十七卷疾病类:六十七,痹证中引《黄帝内经》文:“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接下来进一步论述到:“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肺在上焦,其脉循胃口,故为烦满喘而呕。”“脾痹者,四肢懈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脾主四肢,故令懈堕,其脉属脾络胃,上膈挟咽,令其气痹不行,故发咳呕汁”。《类经》在此篇痹证中明确论述了外邪侵犯肺脾而引起肺痹脾痹是引起咽喉疾病的主要病机,风寒湿外邪客于肺脾之脏腑经络最易引起咽喉疾病的发生。

《类经》在病因病机的论述中亦有侧重内伤致病的论述,在第十一卷《气味类》中引用《灵枢·五味》论篇之论述:“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凝,凝则胃中注之,注之则胃中渴,渴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在本段经文中就提到咽喉疾病与气血津液的密切关系,气血凝滞、津液亏损而引起咽路焦,舌本干而善渴。内伤致病中还有情志因素而导致咽喉疾病的记载。《类经》对情绪异常引起的类似癔症的失音有所描述:“肝脉鹜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适当的情绪调整及治疗,失音才能好转。

2经络循行

《类经》从经络循行的角度对咽喉疾病论及脏腑经络与肺脾胃相关,同时与气血津液相关。在十四卷疾病类十二经病中论述到:“大肠,手阳明也,是动则病齿痈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在咽喉病与之相关联的经络尚有手少阴心经及手少阳三焦经:“心,手少阴也,是动则痛嗌干心痛,渴而欲饮”,“三焦,手少阳也,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由此看来,三焦中肺脾胃均与耳鼻咽喉疾病密切相关。

《类经》中有对喉痈的论述,亦较多论述喉痹喉喑,主要从经络的角度论述,未有细分。如在三十一卷会通类:(五)气血津液病:足阳明,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八)七窍病:所谓入中为喑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此论述肾虚致喉喑。《类经》在“七窍病“中对喉痹喉喑的论述最为详细:(八)七窍病:“督脉为病,嗌干”,“手阳明、少阳厥逆发为喉痹嗌肿”,“手少阴,虚则不能言,足阳明,气逆则喉痹猝喑”。在经络上反复论述了经络的病变是引起咽喉疾病的主要病机,亦有手少阴心经虚损而引起的虚不能言。

3治疗与预后

《类经》对咽喉病在治法方药上亦有所论述,在十八卷疾病类:“痈疽”一节引《黄帝内经》文: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曰名。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豚膏,冷食,三日已“。书中并有治疗痈症及喑症之方剂,“猛疽,言为音之急也。若脓已泻,当服豚膏,可以愈之,即猪脂之炼净者也。观万氏方有治肺热暴喑者,用猪脂一斤炼过,入白蜜一斤,再炼少顷,滤净冷定,不时挑服一匙即愈。若无疾服此,最能润肺润肠,即豚膏之属”。

4小结

综上所述,《类经》中沿袭了《黄帝内经》中诸多思想精华,集前人对《内经》注解的精要,又有自己独创见解,敢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其对咽喉疾病已开始有了诸多论述,指出喉痹喉喑之疾患重在肺脾肾三经,内有气血津液之不足,外有风寒湿等邪气入侵,都可导致喉痹、喉喑及喉痈等病证,对现代治疗上述病证仍有着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赵含森,刘红旭.《类经》分类初探[J].中医文献杂志,2005,23(1):17~19.

(收稿日期:201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