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民间美术在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民间美术在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民间美术是群体文化艺术,是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阶层文化,它融于民族群体的各种社会生活中,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民族特征、最鲜明的地域形态文化以及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文章初步探讨民间美术在现代城市环境艺术中的文化意义、中国元素与城市环境艺术的解读等。体现现代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形象必须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提取和融合自己的民族性,才能更好的创造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地域特征。

关键词:民间美术、城市、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面貌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地理气候条件、地域文化特征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城市环境。而民间美术则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自然人文特征密切相关,是中国原始艺术的延续。它的美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的和谐统一。在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受全球化影响,许多城市开始刻意模仿西方城市,逐渐失去了中国城市环境的人文因素和民族特征[1]。因此,如何在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体现民族性,民间美术中的元素如何在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进行合理地传承是设计者值得思考的命题。

民间美术与现代城市环境艺术

1.1 民间美术的特征

我们可以把民间美术简单的概括为中国的劳动人民在劳作之余创造的一种阶层文化。我们国家民间美术风格多样,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从绘画、雕塑、戏剧、剪纸、陶瓷、服饰、刺绣、编织、玩具等内容我们都可以发现民间美术其实质是在于用概括夸张的形象和造型手法来表达劳动人民的文化追求、风俗习惯等。民间美术是一种符合该地域中大多数劳动人民审美的精神需求的物化表现。

中国的城市在随着迈向大国化、全球化的同时开始逐渐失去了自身的城市特征。在人们高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时,我们认识到,中国元素在现代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传承和发扬,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中国城市发展到现在,人们对自己所在的生活环境要求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现代城市环境对民间美术中传统元素的运用应该是在充分尊重和理解了传统之后,汲取精华的基础上做的创新和再创造。从而使城市环境艺术既能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又能体现民族文化。因此,作为城市环境的设计者,应该对这个城市这个地区的民间美术以及劳动人民的审美倾向有一定的认知:首先,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是在满足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之上体现了一定的美化生活的精神需求。因此,一个地方的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最基本特征是实用性,同时也反映民间质朴的审美观。如浙江金华地区春节祭祀用的猪头花、陕西窑洞使用的炕围花等,虽都为剪纸作品,但是不同地方文化对其造型也产生了不同审美倾向。其次,民间美术中有一部分题材来于民俗活动,因此民间美术中吉祥题材作品和表现方式也花样繁多,如自明清以来的年画成为春节活动的重要组成。最后,民间美术的地域性也决定了其区域和时代特征。一件民间美术作品经过该地区许多人的加工、改造、发展后一步一步流传下来,都会在保留前人作品精华的同时与当时当地的生活结合,根据当代的社会审美观进行传承。

1.2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环境艺术是指对构成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美化和系统构思的设计,是对生活和工作环境所必需的各种条件进行综合规划的过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建筑外立面设计、道路铺装、室内设计、城雕、壁画、视觉标识系统、建筑小品等都属于环境艺术范畴。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工作、休闲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居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环境艺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艺术的理念和实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在我国崛起和发展的。

因此从环境艺术设计所包含的内容不难看出,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特征一是现存大量保存完整的传统建筑和传统园林所呈现出来的传统风水格局对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的影响和要求。如北京的故宫规整的对仗格局对北京现代城市环境的要求和影响。另一方面,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下对文化的综合要求,意味着在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求具有文化性、共时性、等综合特征。在社会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城市设计者和艺术家之间的彼此跨界合作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大同的趋势,因此顺应当时当地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设计者的必然选择。

2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中民间美术元素解读

2.1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中宏观格局与民间美术

在现代设计中,城市的整体规划格局从规划用地、用地性质、城市道路布局等方面乃至到城市色彩、城市亮化工程等无不处于城市宏观格局中的不同组成部分。而在“洋为中用”的今天,我们在运用西方的城市设计理论来指导今天的中国城市建设时,我们也要提倡在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古为今用”。一个城市经过若干朝代的积累形成了地域性集体艺术审美心理。一般而言,审美是指美感的产生、体验,而心理感受则是人的情知感受。

在从城市建设的宏观角度出发,如何从广泛的角度遵循和延展当地的风貌和人文精神,对于民间美术中地域特征的提炼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历史悠久的城市,如何保护与更新;对于历史较短城市风貌有极大可塑性的城市如何规范形成格局,这两者都是我们在进行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把握的整体格局[2]。比如我们所讲的北京整个城市的建设进程,从过去的老皇城发展到今天的三环、四环、五环,其实在整体格局上无论建多少高楼、但仍然遵循整个城市中的中轴线的规划和布局。这种中轴对称的模式在民间美术的发展长河中一直是个很重要的审美法则。从此例设计者和规划者不难发现,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沿着城市规划的科学理论指导向前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挖掘城市发展理性道路上那些细节的、感性的、给城市居民印象深刻的艺术意识形态的美学特征和民间符号。而同样的,在这个法则之下新建的奥运公园、中国国家大剧院等建筑或者景观我们都觉得能和这个发展的、富有现代感的城市结合起来并同时代表了北京城的活力和生机。

2.2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中微观格局与民间美术

凯文·林奇曾在他一系列规划和设计的书中提到,构成一座城市的有广场、公园、道路、街区等,而这些元素也就是一座城市的平面构成中的廊道、斑块等景观环境微格局[3]。而这些超载了一座城市历史的微观环境艺术,可以大到一个公园,可以小到一个景观小品。而正是这样的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细节,可以更完美地承继和发扬我们民间美术中的勃勃生机[4]。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从理性思维角度出发,设计注重社会和经济效益;从感性出发,设计注重于人性和人文关怀。理性角度的依据往往是一系列的规范和指标技术要求;感性角度的依据往往是地域人文和艺术气息。

从最初的环境艺术设计简单的阐述环境规划与城市风貌特征表象上的关系,到依托艺术美学研究实现城市环境设计中的艺术性特征的初步跨界,到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地域文化的反馈,最终实现现代城市环境艺术发展过程中塑造城市特色环境系统工程中从规划到艺术、从艺术到人文、从人文到环境理论的综合性、多向性的融合与跨越,完成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比传统观念更广阔、比传统原则更灵活的环境设计系统,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产生新的城市风貌特征塑造系统[5]。而这一系列系统可以由城市空间平面表皮的艺术特色塑造、城市空间立面表皮的艺术特色塑造、城市空间表皮色彩的艺术特色塑造、城市节点表皮的艺术特色塑造这四个方面全方位的展示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微观格局上的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如图一中所看到的从剪纸的色彩到元素综合运用在休息坐椅上这样的设计。在很多人们几乎忽略掉的城市休息坐凳这样的小品上就有了新的尝试。图二中所看到的在陕西地区某城市公园里对皮影造型元素在城市雕塑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