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何汶玦 享受艺术介入生活的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影像是个过去式,它不像传统的电影。我是希望能把过去某些场景定格,
用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场景的再现。”——何汶玦
经过小堡环岛10分钟之后,我们来到了何汶玦位于宋庄小堡的工作室。一入工作室大门,一池鲜亮的锦鲤映入眼帘,何汶玦说,对水的特殊情结源于童年时的生活记忆。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水可能已经渗透到他生活的深处,水里蕴藏的灵性想必也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而他最新的创作日常影像系列更是将眼光转向了当下的日常生活中。
艺术家是会不断地去打开自己创作绘画的局面的,这个“打开”的过程必定是从技法上的轻松自如到绘画作品题材的“全开放”性的。2009年开始,何汶玦一直在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从两点一线的生活中吸取。用他的话说“我开始对眼皮底下能看到的一切有兴趣”。有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孩子的出生镜头,生活中的旅行,喜欢的球赛,乃至国家新闻大事等等。他试图从自在、自足的角度去观照日常生活的细节,抓住稍纵即逝的时光。好的作品肯定是有细节的,这种细节不是一种具象的写实细节,而是要能真正地抓住读者的内心,会使观者感到一种熟悉的东西,这股熟悉继而层层攻入观者灵魂的魔力。何汶玦的“生活场景”系列作品似乎在强烈地散发着这种细节感,医院里小孩出生的镜头,人们生活中消遣打麻将的场景,仿佛我们曾到过的某个景点留影,刚在微博上被网友各种呐喊吐槽的热点活动……
这些被我们忽略了的镜头被艺术家直接地剖析在观者面前。艺术家通过表现写实的手法,将所有的生活切面平和化。这样的画面很自然地走入着我们的内心,或深或浅。但也有人认为他的这批作品过于平淡,似乎少了某种艺术的深刻性,其实恰恰这本身是一种表面化的认识。众所周知“深入浅出”素来有着艺术的最高境界之称,事物的发展来讲先求其表再追其里,甚至或可说,如果表看到了,占全了,里便在其中。由此可见,艺术家何汶玦的生活场景系列是高契合度地用了这个“深入浅出”的表里逻辑。要知道何汶玦并不是一个坐地自划的艺术家,对所谓个人符号更是不以为然。这使他在艺术上从不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更愿意将自己的创作历程视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尽可能地通过不断创新扩充其自足的精神内涵。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何汶玦的“生活场景”系列作品,就容易理解其用意了。这就像他的“生活场景”系列,发展到后来越来越意象性,越来越观念化一样。实际上这里面包含了参禅的三重境界,既是一种质朴的回归,也是一种自在的升华。而何汶玦由此演绎出来“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命题,正是当代艺术打破封闭的精英系统与金字塔结构之后,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提炼自我、传播解放意识的人文起点。
回到何汶玦工作室的生活语境中,里面陈列的收藏品也堪称一绝,年代久远的电影放映机和拷贝的胶片。久远的记忆因着这些实物而渐渐复苏,可能只记得起黑白的影像却熟悉而温暖。工作室里还有比这些更久远的收藏品——瓷器,问起收藏的缘由,何汶玦说可以从这些收藏上感觉到时间冲刷的印记,这些藏品可能不如官窑的精美、细腻,却有种时间流过的感觉。当我们为这多样的生态和收藏感叹之时,又发现这工作室里还有乒乓球台、台球桌、做仰卧起坐的健身器材。被称赞劳逸结合的何汶玦有点不好意思,忙解释“形式大于内容”。舒适、悠闲、健康,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杯一盏都来自主人的一思一想。不多不少,刚好能满足主人兴趣与需求。
《舒适COMFORT》:此次的展览“日常影像”创作的时间段是什么?什么类型的日常景象更容易成为你表现的对象?
何汶玦:2009年开始创作这个系列。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我表现的对象,包括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感受到的,电视上的,报纸报道的等景象,电影院、医院、菜市场、街道,都可能成为我的素材。
《舒适COMFORT》:此次个展的名字“日常影像”,其中“影像”在这里应该怎么理解?
何汶玦:影像是个过去式,它不像传统的电影。我是希望能把过去某些场景定格,用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过去场景的再现。
《舒适COMFORT》:你从2009年开始画生活场景,到此次展览“日常影像”,你对生活场景的理解和选择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
何汶玦: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体现在作品的表达语言上。我一直坚持油画语言绘画,因此观察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不一样了。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生活的理解也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比如我之前对死亡没有概念和认识,现在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因为身边有些人离去,会让我好好珍惜现在,这些感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画面。
《舒适COMFORT》:在您的“日常影像”中,有一些场景表现得很模糊,似乎有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自哪里?
何汶玦:万事万物都有不确定性,包括世界、人、思维、世界的格局等,任何一种场景,一旦错过了就回不去了,这好像又上升到哲学的概念了。没有任何事物是固定的,即使固定也是相对的,甚至真实的都有可能带有欺骗性,我是这么觉得的,但也可能不对。
《舒适COMFORT》:您早期的作品,如“水”和“看电影”等系列都具有很强的指涉性,为什么会把关注的焦点转向更大而泛的生活场景呢?
何汶玦:这种转变可能是一种内心使然,我总是想用油画语言去做一些尝试,不用刻意地去说些什么。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可能还是不自主地运用到某几种绘画语言,所以这个系列的探索还是会持续的。
《舒适COMFORT》:在您的这几个系列之中,存在什么内在联系,或者说有延续性吗?
何汶玦:我一直感兴趣的就是我看到,感知到的身边的生活细节,从《水》到今天的《日常影像》系列,我都是在进行着这些细节的过滤和思考。我在进行每一个系列的作品创作之前都有半年到一年的构思时间,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大多数人觉得,《水》系列是反映了一种真实的存在感,其实不然。我最初的时候就是沉迷于人在一种非正常状态下的现象,一种非同于生活中的循规蹈矩的状态。
电影一直是我喜爱的,打小母亲在电影院做干事,我从小就是在手绘电影海报等的熏陶中长大的,这个创作的念头一直在我心中,《水》系列作品之后我开始寻找一些更能拓展自己的题材,很自然地“电影”进入了我的绘画世界。但是人总是不能满足于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主题的,电影系列之后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更直接、更轻松地让艺术介入生活的口。我对自己看到的生活中的场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菜市场、电影院、咖啡厅、寺庙等,它们就像是一部我睁眼能见的电影。非得说我的创作中有一个什么样的脉络,我觉得将自己瞬息万变的感受固定在自己的画布方寸间就是我坚守的脉络。
《舒适COMFORT》:伴随着表现题材的变化,您在表现手法和画面风格上进行了哪些变化?
何汶玦:我觉得绘画的技法和作品题材是一体的,就是形式和内容的一种关系。它们必须是相互合适的,所以我不会提前去创新我的技法,我只会根据我的题材去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早期作品画面感比较细腻,最近几年这批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截然不同。
我认为,油画和雕塑都需要在加法做足时再做“雕”的减法。这一系列新品,我特别制作了很多“大刮刀”,画笔和颜料的创作是“塑”的部分,用“大刮刀”对画面进行反复的“削减”,还有一些原本绘于画面内的部分,随着笔势被推到边框上,我把它们停在那里不去刮掉。这一切不是反传统,只是通过绘画创作中有限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想法,获得自我审美情绪上的认可,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舒适COMFORT》: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肯一直坚持架上绘画探索的人不多,因为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绘画在当代性上有它的局限性。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到目前为止,您在架上绘画的探索中,有没有感觉到局限性的存在?
何汶玦:这种局限性一直是存在的,你如果想做大师,就必须要颠覆。就架上绘画而言,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一点点进步就不得了了。因为架上绘画是一个平面的东西,布面没有太多的可能性,要在画面上下功夫的话,只能从题材和文化语言等方面入手,但大部分人都已经做过了。但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学识,会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切入点,所以我只是在自身上做些小小的尝试。
架上绘画有它的独特性,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工具,但是如果利用好这个媒介,也可以把绘画称为“在画面上表现的行为艺术”。我希望自己能在架上绘画的探索中一直走下去,所以从2009年至今都在“日常影像”这个系列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