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热点、焦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学习适应性差、人际关系不和谐、自我认知与现实感背离、个性发展趋于消极化,以及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厌学、考试焦虑等。针对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应采取种种对策,学校、家长、社会三方联合,共同帮助中学生,使他们心理状况朝着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为今后他们各自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心理学及支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教育学、生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以运用心理技术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以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和运用心理调节技术为手段,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协助学生发展自我个性、防止心理偏差、调节心理技能、开发心理潜能、增强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热点、焦点。在当今全面实施新课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年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已引起教育界同仁的重视,但仍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什么是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
二、中学生心理的特点
A、渴望独立、渴望其行为得到大人认可,但自我评价与调节能力不高。
B、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并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认知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C、能较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控制情绪、自我监督的能力还不高。
D、有了稳固的学习兴趣,观察富有目的性、模仿性,想象富有创造性和多样性。
E、开始意识两性关系,萌发、和恋爱需求,人际关系逐渐频繁,渴望找到朋友。
F、逐步形成比较自觉稳定的道德信念,但带有冲动性和感彩,不大切合实际,不善于把感情与理智结合起来。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稳定程度、自我价值体系的建立水平、人际关系是决定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对学习的适应性也仍然是左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此,在参照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我们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四个方面。
(一)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的特点。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
(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 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而很少发生冲突。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热情、宽容、真诚,而不是胆小、怕羞、不和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态。
(三)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知,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知。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来给自己作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自我价值体系。
(四)个性发展的良好性 个性是指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人的个性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个性发展上,应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即作为心理动力系统的个性倾向性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谐,个性心理特征上的一些成分则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如情绪控制能力强、善良、自律等。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导致学习压力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考试成绩不够理想,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2)学习落后于其他同学;(3)能否考上大学;(4)考试要争取好名次;(5)有学习天赋,成绩却不能名列前茅;(6)学习成绩忽上忽下;(7)试卷面前脑子一片空白;(8)努力了,但还是学不好;(9)一到考试出现躯体症状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
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
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民主和谐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五、针对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对中学生心理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1.学生自身的应对策略
对于中学生自身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注意培养锻炼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要自觉学习,确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其二要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凡事从大局出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再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懂得生活知识,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科学地对待心理疾病,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
学生由于水平、基础的实际差异,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会不断增大,所以很难坚持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而这种感觉又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导致更多的学习缺陷和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加强认知训练,同时加强情感和意志教育,并注意将知、情、意、行四者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忍耐挫折的教育,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
学校可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组织,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咨询等做到切实有效的服务。一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力度。学校要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增强学生心理上自我修养、自我保健、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强调疏导,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心理障碍咨询,对于正常的心理反映和一般性心理问题,要靠心理咨询和教育来疏导,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挖掘病原,找出对策,消除痛苦;第二,心理适应咨询,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通过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并提供帮助;第三,心理发展咨询,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挖掘自身潜力,促进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应以教育的、发展的咨询内容为核心,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人的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把自己融入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与奋斗目标之中,使其精神世界更为充实。
3.社会和家庭的应对策略
社会有关部门应大力抵制大众传播媒介中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腐化堕落的东西,以免对中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侵蚀带来消极影响阻碍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的不良因素也深刻影响了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网络成瘾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所以对于网络或网吧的管理要切实加强。
社会舆论应该积极发挥其导向作用,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情感。另外还须注意,舆论宣传不应一哄而上,大肆炒作造势,使其产生强大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从而影响其心理的正常发展。舆论也应同社会各界一样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为社会的重要细胞,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发展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和榜样。作为家长,应该时刻关心子女的身心成长状况,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家庭出现的任何问题,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既不能溺爱子女,也不要对子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要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
在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滞后,多数学校未形成规模,尚在初步探索之中,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结。随着我国改革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必将逐步深入,中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认真总结,找出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使其不断提高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的情况下,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又不时出现新的倾向和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探索和研究,需要家长、学校、社会三方联合起来,共同帮助中学生,使他们心理状况朝着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为今后他们各自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六、探讨、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当前,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有利于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注释:
[1]胡军生,王登峰,李泉.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第35页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
[2]胡军生,王登峰,李泉;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年04期
[3]张岗英;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年03期
[4]曾天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J]; 教育探索; 2002年04期
[5]黄希庭.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