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做“读书人”还是“读书的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现在人类已经坐上了“电梯”。纸质书阅读率连年下跌,数字阅读率迅猛增长,迎头碰见的不是Book,而是Pad。电子阅读貌似在拯救阅读,让读书的人多了起来,然而快速、、快扔的浅层化数字阅读被认为对阅读本身造成了伤害。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阅读?
正方:“浅阅读”是时代赋予的选择权
浅阅读是有效的网络生存策略
郑治 媒体人
看到报道“看帖子超过看书”、“浅阅读”恐将影响国民素质后,我的直觉是“浅阅读”和“看帖子的人首次超过了看书的人”是一种进步。深浅阅读并不能辨别精英和文盲,“浅”的实质是轻松、轻快、轻灵,让“阅读”成为“悦读”,采用群体的快速反馈和路径搜索来取代缜密的思考。我们的生活危机四伏,而我们需要浅阅读这样一种快速获取信息的渠道让我们对世界的变化保持警觉。
让李敖去思考,我们只需要读李敖
马兰青 青海师范大学学生
在层出不穷的载体前,一部分人很难摆出来做思想者的造型,只能全情投入自己的注意力,深陷其中。在浅阅读者看来,他们更喜欢在资讯中嬉戏冲浪,更喜欢浅尝辄止,什么都知道一点。“深”和“浅”是阅读习惯,选择“浅”未必就是绝对意义上的“浅”,有时候就像凤凰卫视说的:“让李敖去思考,我们只需要读李敖,是因为把‘深’的任务转嫁给了他,而人们只需要浅显地读李敖。”
反方:阅读本身就应该是一件“苦差事”
只看自己好懂的书等于没看书
梁文道 知名媒体人
很多非虚构类的畅销书其实是在满足人们的惰性,它们往往用惊悚夸张的标题和新奇的口吻来讲述那些众人皆知的普通道理,通过重复再重复,表面上给人以轻快愉悦的阅读感受,实际上是造成自我心理满足的假象。读完一本很困难的书,你不能说我都读懂了,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最精心的阅读就是你和这个作品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你不能征服他,他也不能征服你,你会和这个作品一直达到一个高度、深度,然后慢慢被改变。
“过日子”时代的大众阅读
陶东风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正是盛行于当前中国大陆的“过日子”哲学,催生出了大量的“过日子”图书以及“过日子”阅读。目前国民读书日趋功利化,在实用性、物质性和身体性迅速增加的同时,审美性、人文性、精神性则日益萎缩。这种阅读暂且称之为“功利性阅读”,它面向现实的生活而不是面向超越的理想,停留于身体表层而不触及灵魂。
冷观:重要的是,我们在读什么
浅层化是伪现象
梁永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当前阅读的娱乐化、浅层化,其实是个伪现象。真正的娱乐,意在放松心情,以求休闲过后,能更积极地投入生活。而稍加观察我们的留言板、博客、网页就会发现,即便是娱乐,许多人也常常带着一丝丝焦虑、苦闷和情绪宣泄,不是真正休闲的心态。那是因为人们心里其实还是关怀着现实、渴求着真理。可惜的是,真正值得一读、引人共鸣的好作品还是太少。出版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不对称。文化精英们倒了读者胃口,他们才会退而求其次,宁可选择“草根式狂欢”,狂欢的同时却又时不时流露出潜意识里的焦虑和不甘。
出版界不能一味迎合“浅阅读”口味
邓伟志 上海社会学会会长
思想使人进步,然而,思考又往往是沉重的。那些读来显得沉重的文字,往往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激发起读者的感悟和思考。出版界如果一味迎合“浅阅读”的口味,有“浓缩”无“原典”,有“戏说”无“正经”,有“图画”无“文化”,那么,真正有意义的阅读将步入式微。阅读习惯的改变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读书还是读网,这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读什么内容。
读书人的菜园子
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 “我告诉你,很多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所有东西都关乎时间,你要学会最大限度地使用它。”
南宋思想家朱熹对于深阅读有自己的章法: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力行“由浅入深”阅读法,“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知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唯一正解的方法。”
清朝学者梁章钜提倡“精通一部书”读书法,“不拘大书小书,能将这部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触悟他书。”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认书犹友,“每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法国思想家卢梭:“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拉丁谚语:“提防那个念一本书的人。”
结语
这是一个全面速食时代,从阅读到写作,从生活到感情。流行的浅阅读和速食方式一样,确实提高了人们生存和学习的效率,但也着实让人丧失了一些更安静的美、更深层次的精神、更细腻的感情和更有创造力的思考。手中的书本是什么形式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坚持一种深得人类菁华滋养的阅读习惯,如将信息化为知识,将碎片化为体系,沉浸式的“深阅读”在电子世界里也能觅到栖身之地。
做“读书人”还是“读书的人”其实是两种生活态度与阅读习惯的选择。本文以辩论会会场纪录的形式,搜罗精彩语录、新鲜素材,铺陈罗列,精彩纷呈,如两军对垒、唇枪舌战,又如论坛跟帖、谐趣横生。参加论战的不是文化名流,就是耄耋宿学,辅以古今中外思想文化巨擎格言警句,更显流光溢彩。至于结论则如所有辩论一样,经过正反的两方面辩论最终达成合题,深化了“浅阅读”与“深阅读”各自的功能与合作,“读书人”与“读书的人”分工合作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其中所褒扬、赞赏的无疑是人文气息浓厚的“读书人”的“深阅读”——“深阅读”触及灵魂与倾心精神世界的姿态更符合读书的本真意义。